何爲儀式感?古人的儀式感又是怎樣的

文/愛斯講歷史(掀開歷史衣裳,還原真實瞬間),​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您的關注。

還記得前幾天情人節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給我發了一段視頻:他跟另一對情侶在吃飯時的情景,說生活要有一點儀式感。這幾天我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終於有了一點收穫。

在第四季《奇葩說》裡,有這樣一個議題:“婚禮真的有必要嗎?”黃磊堅決表示:“但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說沒有婚禮,我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

何為儀式感?古人的儀式感又是怎樣的

為什麼呢?因為婚禮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儀式,是新人攜手同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新開始,也承載著父母親友“白首偕老”的祝福,同時讓人對婚姻的神聖和慎重心生虔誠和敬畏

人生一個一個重要的節點,總是需要一些儀式的,這些儀式會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幸福、責任、專注和熱情。

這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儀式感

在《小王子》的書裡,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回答道,“它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何為儀式感?古人的儀式感又是怎樣的

古人的儀式感

我們這個國家有著複雜結構和生活情境,還有中華民族最高禮儀的儀式感。

孩子八歲上小學,十五歲開始學習音樂、技擊和射箭。

男孩子二十歲長大成人,要舉行隆重的成人禮,叫冠禮。冠禮在宗廟的臺階上舉行,父親親自主持,給孩子加冠的是特意請來的嘉賓。

孩子把頭髮細心的盤在頭頂,用髮簪束好,這叫結髮,然後由賓客加冠。

何為儀式感?古人的儀式感又是怎樣的

加冠要三次,第一次戴黑麻布或者絹制的冠,表示你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利。第二次戴上鹿皮做的皮帽,代表你有了參軍打仗的權利和義務。第三次戴上平頂的祭服帽子,表明你有了參與祭祀的權利。

雖然二十歲的你,身體還沒有十分強壯,但是你已經成人了,可以參加祭祀和作戰,你已經是堂堂正正的“國人”中的一員了。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

何為儀式感?古人的儀式感又是怎樣的

三次加冠之後,你要去見母親,感謝她撫養你成人,也和她分享兒子終於長大的喜悅。

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父親給了你名,現在冠禮上,還要請有學問的賓客給自己取字。你有了自己相關的字,才真正有了“名字”,你可以結婚成家了。

女孩是在十五歲舉行成人禮,叫做笄禮,要用好看的簪子把頭髮簪起來,所以十五歲又叫及笄之年。在此時結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一對,叫結髮夫妻

何為儀式感?古人的儀式感又是怎樣的

女孩子成年禮和許婚有關,在成年禮也要取一個字,字裡面還要加跟她定親的男方的姓氏,如果沒有定親,就取不了字,所以叫“待字閨中”

這是三千多年前,一個人成年的儀式感,也是一個國家彰顯其威嚴民主和文明法制的儀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