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一个小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少年李白的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铁杵磨成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多少年来,这则故事被老师、父母作为锲而不舍的例子,讲给一代代小朋友们听。但是——我们可曾质疑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首先,让我们搞清楚什么是“杵”?杵(chǔ)是一种古老的的工具,为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一般和臼(jiù)配合用以舂(chōng)米。舂米就是将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

“铁杵磨成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杵臼这种配套工具,也有小型的,用以研磨食材。记得小时候老家也有一套,客家话叫做“生盅”,大概是用生铁铸成的盅的意思。一般是过年时家里做油角煎堆等年货时才拿出来,将炒过的芝麻和花生米放进去,然后用铁杵捣成馅,然后包进饺子皮里,放进油锅里炸一下就捞出来,便成了香喷喷的客家油角。

从少年李白的这个故事来看,那个老婆婆计划用来磨针的铁杵,应该是小型的这种。

“铁杵磨成针”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用来研磨的杵,和用来缝衣服的针,除了材质相同外,并没有其他一致的特性。铁杵有铁杵的用处,针有针的用处,如果老婆婆需要缝衣针,绣花针,大可到村头的杂货铺花一文钱买它几十枚;而将铁杵磨成针,不但浪费老婆婆的时间成本,而且将99%的铁磨掉,这不是对资源的浪费,那是什么?

当我将这个观点跟读初一的儿子谈起,还是小孩子能够一语道破:“老婆婆应该只是做做样子给李白看,让他要好好学习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