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北周和南朝本來是三國鼎立,爲什麼叫南北朝,而不叫三國?

秋天的紅葉882


事實上,北齊、北周和南朝同處的南北朝後期,同樣被稱作三國,但為了跟三百多年前大名鼎鼎的三國時期區分,又稱後三國時代。


三國時期大家是最清楚不過了,一部《三國演義》及其衍生品,成功地將漢末三國營造成最知名的歷史時期之一。

後三國時期與三國隔了三百多你,這之間可謂多事,先是魏蜀吳三國歸晉,但僅僅十餘年後西晉就陷入到八王之亂。16年的混戰內亂搞垮西晉,自漢末就開始內遷的胡人紛紛暴起,中原陷入五胡亂華、割據紛爭的狀態。

北方世族衣冠南渡建立了東晉,各少數民族和一些漢族則建立眾多政權,比較大的被稱作十六國。十六國中前秦曾短暫統一北方,敗於東晉後分裂,直到北魏統一北方,百餘年的北方亂世才結束。

過了一百多年,北魏挺不住了,農民起義四起,地方軍閥爾朱榮靠著鎮壓六鎮起義逐漸得勢,趁著朝廷內亂,殺入洛陽,掌握大權。

按常理來說,接下來就是爾朱榮奪位稱帝,取而代之了,但是沒有,手握重權的爾朱榮,竟然被北魏孝莊帝一個傀儡皇帝殺了!

雖然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給他報了仇,但爾朱兆鎮不住場子,被爾朱榮的小弟高歡,高歡和爾朱榮的另一個小弟宇文泰分別擁立一個皇帝,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

再說南方,雖然皇權跟世家一直在爭鬥,世族就是一個個勢力,但是割據政權並不多,劉裕篡晉開始南朝後,宋、齊、梁除了過渡時期戰事頻繁,其他時期還算安定。

北魏分裂之時,南朝正是梁朝,還曾一度趁北魏內亂攻下洛陽,但後續力量跟不上,功敗垂成。

東魏、西魏和南朝梁,就是開啟後三國時代的三個政權,其中,前兩個是傀儡政權,其掌權家族高氏和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和北周取而代之,南朝梁則因為侯景之亂,在平亂之時大全旁落,被大將陳霸先取代,北齊、北周和南朝陳,是後三國時代2.0版本。

後三國時代的結束進程跟三國時代驚人相似,都是先三變二(曹魏滅蜀漢、北周滅北齊),然後勝者被取代(晉代曹魏、隋代北周),接著新王朝一統、快速滅亡(西晉與隋朝),所不同的是,西晉又開啟了一個更為混亂的朝代,隋朝則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輝煌。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孤陋寡聞了,實際上,從北魏分裂成東西魏開始,南北朝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後三國時代

前三國時代,指的自然就是魏蜀吳三國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三足鼎立(220年)後三百年,中國再次開始了三足鼎立。只不過和魏蜀吳三國是從統一的東漢王朝分裂開不同,後三國時代是從南北對峙的格局轉變的。

三國一統之後十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隨後北方陷入群雄割據的狀態,從五胡十六國到前秦一統北方,隨後再次分裂,直到北魏統一北方,北方才進入一百多年的基本和平狀態,直到六鎮起義後,再次陷入東西分裂。

而南方則是基本保持統一的狀態,只不過是政權過渡得相當血腥。從東晉到劉宋再到南齊和梁,每次過渡政權都要大規模殺人。而到了北魏分裂為東西魏的時候,南梁皇帝蕭衍派出了一代名將陳慶之發動北伐,攻陷北魏首都洛陽(後來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被迫後撤)。

而在宇文泰和高歡各自擁立一個皇帝,分別在鄴城和長安宣佈自己為大魏正統的時候,他們也就和南方的梁正式開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就是南北朝後期的後三國時代。

而在南梁被陳取代的時候,差不多與此同時,北方的西魏和東魏也分別被宇文家和高家取代,北周和北齊分別建立了起來。最後的結果是,宇文家的北周滅了北齊,自己又被楊家取代,最後幹掉了在南方苟活的陳,天下重歸一統。甚至就連楊家的短命結局,都和司馬家一模一樣。



青言論史


先來看南北朝的定義。

南北朝是相對來說的。南北朝出現的時間並不是同時的:

1、公元420年劉裕滅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了南朝,直到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存在約169年;

2、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中國北方,開始了北朝,直到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滅北周,存在約142年。

從這裡可以看出,南朝比北朝早開始19年,晚存在8年,即南朝比北朝多27年的時間。

從表面上看,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都是動亂不斷,但各有不同:

南朝是繼承西晉、東晉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世家門閥制度。南朝的動亂就是漢人庶族和士族之間的門閥隔閡問題,而最終也是士族門閥的消失。

北朝是繼承五胡十六國,或者說是繼承曹魏,對於南下的胡人來收,世家門閥大多數都跑去南朝了,因此這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問題。北朝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是否漢化?漢化多深的問題。

北魏孝文帝大舉而徹底的漢化錯失,是導致北魏六鎮等中下層鮮卑貴族不滿漢化政策而起兵,最後導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或者北齊和北周,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漢化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問題。

東魏或北齊,是以北魏六鎮起事官兵為基礎,因此東魏或北齊是反漢化,提倡重回胡化。東魏高澄用世家漢人勢力對付鮮卑功臣,就是東魏想要轉向漢化的一個跡象。但由於高澄被刺殺,而由漢化傾向沒有那麼高的高洋即位,繼續保障了重歸胡化的價值導向。

西魏或北周,基本上都是不滿以高歡為代表的提倡胡化的鮮卑中下層但得益於北魏孝文帝漢化的鮮卑貴族多。北周的宇文泰就是一個鮮卑貴族世家。西魏或北周,是堅持鮮卑價值觀,但以漢化治理,相比北魏孝文帝的徹底漢化,更講究的是胡漢兩種文化和價值觀的平衡。



到了這裡,你就會發現,所謂的南北朝,其實就是中國歷史的兩條不同主線:南朝主線是門閥,北朝主線是漢化。

南朝的宋、齊、梁、陳,不管如何變動,門閥之爭始終是核心;

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看起來就是不同的政權,其實就是北魏政權內漢化派和胡化派的鬥爭而最後各自建國,從來都沒有打破雙方的主題。

現在來看出曹魏時期的三國。曹魏時期的三國主題只有一個——重新恢復東漢時的天下一統。但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齊、南朝梁,當時誰都沒有一統天下的理想或者志願。北周滅北齊,更多恢復北魏狀態的目的,還沒有想要消滅南朝的想法。

另外一個時,三國時期,什麼聯吳抗曹之類的合縱連橫也是非常多而且有趣的話題,但在北周、北齊、南朝梁時期,從來沒有一個政權提出和第二個政權聯盟以對付第三個政權的事情,從來都是要麼單打獨鬥,要麼一打二,要麼趁火打劫、非聯盟的二打一。北周和北齊是價值觀問題,北周或北齊和南朝梁更是正統的大是大非問題,不存在彼此妥協的空間和利益基礎。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福垊看到有人竟然答錯了,也就不請自來,回答了這題。福垊以為歷史上的確有前三國、中三國、後三國,但中三國、後三國絕不是南北朝而是宋遼夏(中三國)和宋金夏(後三國)。那北齊、北周和南朝本來是三國鼎立,為什麼叫南北朝,而不叫三國呢?以福垊淺見原因如下。

一、南朝宋齊梁陳,不是一國而是四代,而北朝雖然分裂但國號也在變化。前三國魏漢(蜀)吳,國號不變,相互獨立,就是三國。而且最早期是北魏和宋以及夏等對峙,繼而僅僅是宋魏以及齊魏對峙,然後是梁和東魏、西魏對峙。我們不能用齊周陳來概括整個南北朝,那樣是極其錯誤的。

二、其實用齊周陳形容南北朝後期也是不貼切,因為還有一個西梁(後梁),這可是四國哦。

一直持續到公元587年才被隋文帝所滅。南北朝最晚期的國家則是隋梁陳,故而用齊周陳三國來形容南北朝是萬萬不行的。

南北朝各國國祚:

北魏(386年2月15日週二—— 535年2月17日週六)

東魏(534年10月23日週一——550年5月30日週一)

西魏(535年2月18日週日——557年1月15日週一)

北齊(550年5月31日週二——577年4月3日週六)

北周(557年1月16日週二——581年2月19日週三)

宋國(420年6月27日週日——479年5月6日週日)

齊國(479年5月7日週一——502年4月22日週一)

梁國(502年4月23日週二——557年11月6日週二)

西梁(555—587年)

陳國(557年11月7日週三——589年2月20日週日)

基於第一、第二條原因,南北朝只能叫南北朝才恰如其分,若稱呼中三國甚至後三國是極其錯誤的。


福垊


長話短說。

“八王之亂”後,各個勢力都想分一杯羹,胡族在西晉內鬥中趁勢獲得器重並崛起,率先發難的是匈奴劉淵,羯族石勒緊隨其後,北方大地陷入混戰,西晉少年夭折。各民族紛紛爭奪地盤。

西晉滅亡後,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實際上是多於十六),另一階段統稱為南北朝階段。加上三國的話,則魏晉是一個大時期,南北朝是另一個大時期,晉包括東西晉,南北朝則包含了北魏以及分裂之後的東魏、西魏與北周、北齊和逐個取代的宋齊梁陳。這樣說個人推測是為了便於分類,避免研究過細造成時間段太分裂而產生研究的錙銖必較(魏蜀吳三國時期還有個遼東公孫家)。

北齊比起統一北方的北魏時間相對短暫,28年而亡,而西魏和東魏名義上都是魏,還是表面上以拓跋(元)鮮卑為代表。

南朝整體為宋齊梁陳四代,並非籠統的“南”一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