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爲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YANGHUA-2046


這個問題的提法,對姜維是有些不公平的。的確,魏延守漢中十年,曹魏大軍不得越雷池一步;而到了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但是評價兩人的兵法軍功,不能僅以漢中的得失而論,因為兩人的地位、權力、職責、追求,都不一樣。

漢中中部為谷地,背面有山,山中有數個關隘,地勢險峻。魏延的戰略,是死死將這些關隘守住,讓敵人進不來。魏延的計策的確成功了,漢中在他手中固若金湯,魏延也由此被視為一代名將。

但魏延的主要任務,就是守漢中。在諸葛亮時代,因為種種原因,他不是總司令,只能算是漢中戰區司令,他的任務就是守住漢中,開疆拓土的大局要由諸葛亮去完成,所以魏延不需有功,無過便可。北伐失敗,錯不在魏延;漢中失守,卻是魏延的責任。

然而姜維不一樣。蔣、費之後,姜維成了北伐的實際領導者,他扮演的不是魏延這個角色,而是諸葛亮這個角色。他明白,用魏延的策略雖然能守住漢中,但守住了又有什麼用呢?只有誘敵深入,才能對北伐起到真正的助推,所以這才改變了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計策,結果蔣舒投降,傅僉戰死,漢中由此失守。

姜維固然用人不當,但他手下已經沒有魏延這樣的將領了。當時魏延鎮守漢中時說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其實魏延只有“為大王拒之”,並沒有“為大王吞之”。如果魏延與姜維換一個位置,魏延未必會更好,但姜維肯定不會更差。畢竟,對於北伐總司令來說小勝沒有意義,而對於漢中戰區司令來說守住城池意味著一切。


隱語


魏延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在位時的重臣,也是蜀後主劉禪繼位前期蜀國的國防中堅。

當初,劉備率軍攻取漢中還成都時,要選一將留守,大家都以為此重任非身經百戰的猛將張飛莫屬,張飛也有此意,劉備卻慧眼識才,破格提拔了彼時還默默無聞的牙門將軍魏延。大家見劉備如此,都有些驚訝。

當時的蜀軍中將星閃耀,人才濟濟,除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甚至老將黃忠都比魏延名頭響亮,按理說漢中太守一職咋都輪不到資歷尚淺的魏延。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就看好他,將鎮守漢中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

其實,劉備心裡有數:關、張、趙、馬、黃都是勇冠三軍的驍將,這幾位衝鋒陷陣、亂軍中直取上將首級都不在話下,若論起奇謀將略、詭詐用兵來,都不如足智多謀的魏延。在選誰擔任漢中太守一事上,劉備反覆斟酌,終於棄張飛而任魏延,從事後效果來看,他的抉擇無疑是明智的。

劉備拜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在蜀軍中的地位僅次於關、張。

客觀的說,“發於卒伍”的魏延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若論軍事業務水準,甚至不遜於諸葛亮。而且,歷史上真實的魏延,絕非演義小說裡描寫的那樣是一個長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謀勇兼具,對蜀漢忠心耿耿,且屢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漢中的企圖,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禦法替蜀國牢牢地把守住了漢中這個北大門,時間跨度竟長達40年。

魏延據守漢中之初 ,正值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之時 。公元219年,留守荊州的蜀漢前將軍關羽突然發起了針對曹魏的襄樊戰役,開局時所向披靡,形勢大好,不料卻被盟友東吳抄了後路,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劉備為復奪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率大軍空國而出,討伐東吳,因戰略戰術失誤,蜀軍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吳將陸遜擊潰,劉備領殘軍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鬱自責中病死。蜀軍東征慘敗,導致剛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內部一片騷然,叛亂、譁變、內訌此起彼伏,北方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侵入漢中。

魏延果然有大將之才。他統兵有方,攻守得當,屢次擊退魏軍的攻伐,使其無機可乘,長時間不敢輕易圖謀漢中。魏延極善以奇用兵,戰略戰術運用得無懈可擊,不僅讓曹魏謀奪漢中的企圖一次次落空,也為穩定蜀國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也用事實證明了當初先主力排眾議攫拔自己是多麼的英明睿智。

那麼,面對咄咄逼人的魏軍,魏延是怎樣做到使漢中固若金湯的呢?

《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當初劉備讓魏延鎮守漢中時,(魏延)將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漢中)外圍以禦敵,若魏軍來攻,因外圍蜀軍牽制,輕易攻不進來。興勢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擊潰曹爽,就是因為堅守了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是參透了漢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敵我態勢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禦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堅守漢中長達40年,就是堅定不移執行了“以城垣為依託,將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圍,使敵軍無法集中力量直搗核心,再相機發起反攻,驅逐或殲滅洶洶來犯之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正確方針。

諸葛亮死後,被譽為“隴西奇才”的姜維承襲了他的衣缽,開始獨攬蜀漢軍政大權。他全面主持蜀國軍政後改變了以前的軍事作戰思路,特別是在防守漢中上,用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屢被驗證的成功模式。

姜維認為,魏延制定的策略過於保守,它雖可以防禦敵人,但卻不能大規模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敵可以一次次捲土重來。姜維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戰法,叫“斂兵聚谷”。就是等魏軍進攻時,撤回部署在外圍的兵力,再堅壁清野,重兵據守漢、樂二城,拖住魏軍使其無法進兵平原地區。 蜀軍則不停地派出小股遊兵襲擾敵軍,使其不得休息,待敵糧草耗盡, 疲憊不堪,被迫撤軍時,以逸待勞的蜀軍大部隊全力出擊,定可殲滅來犯之敵,大獲全勝。

姜維否定了魏延的戰略方針後,開始全面實施自己的“ 新軍事思想”。他將部署在外圍的蜀軍主力全部撤回,命蔣斌守漢城,王含守樂城,為了增加防禦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堡壘。

姜維的戰略戰術思維聽起來很有道理,卻忽略了魏、蜀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將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確實是好辦法,但自己必須有遠超敵軍的實力以及超強的機動能力才有必勝把握。蜀軍以步卒為主,長於山地戰,而來自北方的魏軍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迅捷飄忽,機動能力比蜀軍強太多。姜維之法實際上是以短擊長。即使魏軍矢盡糧絕,被迫回撤,靠兩條腿追擊的蜀軍跑得過魏軍的四條腿嗎?機動能力遠遜對方,對撤退魏軍實施合圍並一舉圍殲的計劃很難奏效。

更加危險的是,姜維將魏延佈防在外圍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漢、樂二城,實際上戰略縱深已大大縮小。魏軍長驅直入,一旦攻破漢、樂防線中的一個點,整個漢中防禦就會被撕開一個大口子。

魏軍如果攻破漢、樂防線,其後一馬平川的漢中谷地便無險可守,取漢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漢中一失,西川就等於門戶洞開,危若累卵了。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正是由於魏軍一舉突破了漢、樂防線,直接導致了漢中失守。漢中淪陷,蜀漢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戰略要地漢中,到姜維手上很短的時間(個把月)就拱手送敵了。

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後,魏軍大將鍾會、鄧艾率軍進擊漢中,蜀軍按姜維的戰前部署,退守漢、樂二城。鍾會命魏將荀凱和李輔各領一萬人馬分別圍住二城。他自己則率主力繞過二城繼續前進,最後順利地西出陽安關。

如此一來,姜維精心構築的漢、樂防線不攻自破,漢中也就成了魏軍的禁臠。鍾會率大軍圍攻劍閣之時,鄧艾就可以率偏師從容地尋找入川捷徑,最後偷渡陰平,突然殺到成都城下。如果漢中不丟,蜀漢憑藉險峻的山川地理優勢抵禦入侵,絕不會那麼快就匆匆退出歷史舞臺的。

蜀漢智者費褘曾經告誡過姜維,希望他戒急用忍,緩緩用兵,不要僥倖地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靠速戰速決擊垮曹魏,興復漢室,一旦出現紕漏,很可能滿盤皆輸,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姜維在事關蜀國存亡的危急時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確實令人難測其動機。姜維擅自改變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戰理念,致使漢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負振興蜀國重任的他為何如此大膽輕率呢?西晉大儒傅玄對他的一句評價很是精準:“維為人好立功名”。就是說姜維好大喜功,為了自己建功立業,他冒險急進,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賭上了國運,結果不僅自己沒有建功,還徹底斷送了蜀漢的江山社稷。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要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分析當時的複雜情況。正如諸葛亮所說,魏、蜀、吳三分天下。天下大勢基本上就這麼定格了下來。

當時三國之中比較佔優勢的是曹操所統領的魏國,蜀國和吳國處於弱勢,所以,不得已蜀國和吳國開始聯合起來抗曹。

當劉備把漢中拿下來的時候,這個地方務必要派一個猛將來駐守,當時大家都以為劉備會派自己兄弟張飛來擔當此任,當時的關羽是在為劉備鎮守荊州之地。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考量,好像都是這個張飛是最佳人選。

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劉備選了當時籍籍無名(這個籍籍無名是指的和馬超、趙雲、張飛等人來比)的魏延來擔當此任。

劉備把魏延叫過來委任給他重任,並且問他能保住漢中這個地方嗎?

魏延一句話就打破了劉備對他的質疑,魏延告訴劉備,只要魏軍敢來侵犯漢中,若是曹操為將,我將死守漢中就是。若是換了其它將領,定讓他有來無回。

劉備對魏延的回答很是滿意,不過我們也要佩服劉備的識人之能。

魏延確實是當時最佳的合適人選。

之後漢中這個地方,長達十幾年的時間一直都是牢牢的握在了魏延的手中。

其實這時候,魏延之所以能夠守住漢中之地,歸根結底是曹操方沒有對漢中發出大規模的作戰造成的。

那時候的曹操並不是沒有實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而是他不敢,畢竟赤壁之戰,他曾經敗在了孫劉聯盟的手裡。

他若是貿然地對漢中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孫劉聯軍再給他打個措手不及,那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還有最為重要的是,當時曹操的大後方起了矛盾,致使他無法長期駐守在外面打仗。

這還要從他打敗了馬超等人,朝廷封了一個魏公給他說起。

大家可不要小瞧這個魏公,僅僅比侯大一個爵位。但是,要知道魏公的厲害之處,就是可以擁有兵權,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和一個獨立的王國是沒有區別的。

因為曹操的權力過於大了,所以,朝中的大臣們都開始彈劾曹操了。

他必須要處理好內政才能,其次才能對外發動戰爭。

可以說魏延能夠堅守漢中十幾年而不倒,得意於孫劉之間的聯盟和曹魏內部的重重矛盾。

但是,到了姜維掌管漢中的時候,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畢竟在這之前,孫權聯合曹操吞併了劉備的荊州之地,並且還斬殺了關羽。蜀國失去了吳國這個盟友。

劉備不得已發動夷陵之戰,最後劉備戰敗病死在白帝城,諸葛亮接過權力,開始北伐,這一時期雖說大的起色沒有,但是,也沒有從諸葛亮手中丟失地盤。不過,這一時期最遺憾的是,就在諸葛亮剛剛死去不久,因為蜀國的內部矛盾,導致了魏延被殺。

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可以說漢中到了姜維的手中,曹魏已經可以向漢中發動猛烈的進攻了,畢竟這時候孫劉之間的聯盟已經土崩瓦解了。

還有一個就是蜀國的有識之士,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人才了。

再加上姜維實行了自己獨特戰略戰術,想把曹魏的軍隊給吸引到漢中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拉長曹魏軍隊的補給線。然後像關門打狗一樣,把魏軍給殲滅。

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若是你把老虎放進來,你必須有制服老虎的本領。

很顯然姜維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等他把曹魏的軍隊放進來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對手,所以在姜維的手中把漢中給丟失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姜維之所以丟掉了漢中,是當時的局勢所迫。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是魏延重生,這個漢中之地恐怕還是要丟失的。


史學達人


首先說,魏延鎮守漢中只有8年而不是40年,起點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沔陽自稱漢中王,之後留魏延在漢中鎮守,終點是到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魏延任諸葛亮的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進駐漢中後一直沒有再回成都,漢中方面的事務都由諸葛亮說了算,鎮守漢中的主要職責已經與魏延無關了。

先說魏延守漢中。

魏延在8年中之所以能守住漢中,主要是因為當時天下形勢決定的。劉備稱漢中王后發生了關羽失荊州事件,之後劉備率兵報仇,再之後劉備死了,蜀漢與孫吳恢復了關係,當時的焦點在荊州。

在此期間曹操也死了,兒子曹丕接班,曹丕把打擊重點放在了孫吳,先後三次南征,漢中並不是曹丕關注的重點。

也就是說,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漢中沒有面臨太大的外部威脅,這是魏延順利完成鎮守漢中任務的關鍵。

再說姜維鎮守漢中。

這是必須回顧一下姜維與漢中的關係,釐清基本史實。諸葛亮死後,姜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根據這個記載,姜維沒有去鎮守漢中。

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維才“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但“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姜維這時雖到了漢中,但並不負主要責任。

蔣琬死後費禕為大將軍,他對姜維提出的北伐並不熱心,姜維難有太大作為。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這就是姜維面臨的主要問題:上面沒有人支持,孤掌難鳴。

而此時天下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漢中成為南北爭奪的焦點,曹真伐蜀、曹爽伐蜀雖然都失敗了,但漢中成了曹魏攻擊的重點方向。

諸葛亮在世時,魏蜀之間呈“蜀攻魏守”的態勢,諸葛亮去世後曹魏慢慢改變了策略,也發起過主動進攻,鄧艾主持西線戰事後,雙方呈對攻狀態。

進入對攻後比的就是綜合國力了,在這方面蜀漢顯然差得遠,姜維後來雖然以大將軍的身份主持全國軍事,但面對綜合實力強大的對手,他也難有太大作為。

除此之外姜維還面臨著內部的掣肘,後主劉禪親政以後重用宦官,姜維勸阻不聽,姜維感到了害怕,這是因為,蜀漢內部政治生態已今非昔比,姜維在蜀漢沒有根基,蜀漢本土勢力越來越壯大,姜維其實空有其名。

最後說說景耀六年(263年)魏蜀之戰。

這是蜀漢的最後一戰,雖然蜀漢失敗是必然的,但就戰術層面而言,蜀漢方面也有失誤,主要出在用人方面。

當時魏軍分三路進擊蜀漢,分別是:

  1. 由徵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拖住姜維所率領的蜀軍主力,讓其不得東顧,這路人馬約3萬人;

  2. 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姜維的退路,這路人馬也在3萬人左右;

  3. 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這路人馬在10萬人左右。

從以上部署看,鍾會這一路是主力,其它兩路屬於配合作戰。此時,姜維應該坐鎮漢中才對,但他卻遠在沓中,這項人事安排很成問題。

就姜維來說,這並不由他來選擇,他很無奈。但即使如此,在魏軍發起總攻前姜維預感到漢中會有危險,仍然上表後主,請求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

姜維是蜀漢的大將軍,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按理說這個命令他可以直接下達,但現在也只能是提建議。這個重要的建議,因為宦官黃皓聽信鬼神,認為敵軍不會來而作罷,對於姜維的上表蜀漢“群臣不知”。

鍾會率軍進入漢中平原後,發現蜀軍主動退至各個據點不出來交戰,於是命魏將荀愷、李輔等各率一部人馬包圍了漢城、樂城等要點,自己西出陽安口,攻擊陽平關。

魏軍圍住漢城、樂城,但久攻不下。鍾會無耐,寫信給守衛陽平關的蜀將蔣斌勸降,蔣斌是蔣琬之子,拒絕投降,但手下將領蔣舒卻獻關投降。

蔣舒原來是武興督,沒什麼戰績,也不知道是怎麼疏通了關係,被安排協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這項人事安排也很有問題,直接導致了漢中的丟失,而這時姜維並不在漢中,所以他與丟失漢中沒有關係。

接下來,鍾會指揮人馬佔領漢中各處,在路過定軍山時,鍾會聽說諸葛亮埋在這裡,鍾會特意派人前往祭拜,並下令軍士不得在諸葛亮墓的附近牧馬砍柴。

姜維率領的蜀軍在沓中被鄧艾等糾纏,無法抽身,看到漢中情況危急,姜維於是指揮眾軍拼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姜維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於劍閣。

姜維之所以沒有向漢中馳援,是因為戰事發展得太快,鍾會已奪取了漢中的多數地方。

回顧以上丟失漢中的經過,可以看出,失漢中跟姜維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姜維作為蜀漢大將軍按理說應該對漢中之敗負責,但他這個大將軍其實只是個“沓中軍分區司令”,負不起那麼大的責任。


南門太守


本質上,魏延和姜維都沒有錯。我們首先來看看兩人守備的策略。第一,魏延。在劉備取漢中後,將蜀地連成一片,而當時劉備沒有派性格急躁的張飛鎮守,反而提拔了魏延。對於魏延來說自然是感激涕零。當時魏延就說“如果曹操親自來,我就為大王抵擋住他,如果只是將領來,我就為大王消滅他”。從這可以看到,魏延守漢中,著眼點就是守好漢中。因此,其策略上就依靠漢中崇山峻嶺的地勢,組建了幾道銅牆鐵壁的防線,一道防線比一道更加難破,即使丟了一道防線,漢中仍然固若金湯。所以,魏延守漢中很成功,在其任內,魏國不能進。此後,王平等守漢中依靠的也是魏延留下來的幾道防線工事,阻擋住了魏國大軍的進攻。所以魏延的守備還是很有效的。魏國為此也識趣,很少敢來挑釁。所以守備一直穩固。



第二,姜維。姜維上任後,他的軍事思想就不一樣了。因為他要繼承諸葛亮遺志,以攻為守,繼續北伐中原。因此,他強調的是進攻,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因此,當姜維守備漢中的時候,就放棄了魏延幾道防線壁壘的策略。轉而使用積極的進攻手法,依靠漢中地形,關門打狗。主張讓魏軍打進來,然後蜀軍固守漢城,樂城等要塞,然後在背後打游擊,斷糧草。讓魏國人有來無回。從客觀來說,姜維的這一策略也是非常英明,可謂是萬無一失的。但是,因為在最後執行的問題,出了大錯。使得敵人進來了,沒能關門打狗,反而讓魏軍長驅直入,一個月就丟了漢中,使得蜀漢門戶洞開,最後滅亡。


第三,需要說明的是,姜維雖然丟了漢中,但是並不是因為其能力不行。實在是蜀漢後期,國家已經陷入了倒退。沒有了前期的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因此,在魏軍攻來時沒能阻擋。而且,在魏延守備時期,曹操沒來進攻,到曹丕,曹叡時期也都是蜀漢出漢中進攻,而魏國根本就沒有進攻。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沒有進攻過,所以這也是魏延命好。而姜維就不一樣了。姜維守漢中,蜀漢江河日下,而此時司馬懿家族完成權力爭奪,更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而且遇上鄧艾,鍾會兩大名將,不敗才怪呢!


歷史真相背後


題主這個問題是相當莫名其妙的

魏延何曾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魏延自219年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到234年死,總計前後也就是16年。何況,諸葛亮在227年把行轅搬到漢中後,魏延這個漢中太守的實際職位就等於結束了。也就是說,魏延真正守漢中只有9年而已。這9年中,恰好是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的幾年,魏國方面對蜀漢基本沒有發動任何進攻,魏延也根本沒有什麼考驗真功夫的機會。

當然,魏延當初制定的防禦方案,倒確實在曹爽入侵時發揮過作用。就是在王平的指揮下,以三萬兵力堅守黃金、興勢等要隘,使得曹魏十多萬大軍無法進入漢中腹地,在山地中進退維谷。等到蜀軍主力援軍趕到,魏軍不戰自亂,損失慘重。

那麼,在263年,曹魏進攻漢中,為何輕易得手呢?這其實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責任不能算到姜維一個人頭上(雖然姜維的責任不可推卸)。

首先,蜀漢當時國力已經進一步衰敗了。諸葛亮時代,有諸葛亮本人執政,且劉備從四方徵集的老兵還有一部分尚存。而到了姜維時代,距離劉備死也有40年,劉備帶勁川的部下基本死光了,蜀漢和曹魏經過兩代人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其次,當時蜀漢朝政混亂,後主對姜維並不太信任,朝中形成諸葛瞻為首的權貴,姜維為首的武將和黃皓為首的太監三足鼎立。姜維因為和黃皓鬧翻,又被後主阻攔不能除去黃皓,只得帶領精銳部隊到沓中屯田,目的是避禍,但這卻造成蜀漢原本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一支主力遠離主要戰線,漢中方向兵力不足。而當魏軍已經發動時,又是朝中黨爭使得未能及時調集援軍。說白了,丟失漢中時候,姜維根本沒在一線指揮。

其三,曹魏方面南征的兵力空前強大,達18萬之多,而統帥鍾會、鄧艾也是一時人傑,遠非蔣琬時代南征的夏侯玄之輩可以媲美。

其四,蜀漢此時進入末期,文武忠誠度也非常可疑。漢中之所以丟失,直接原因就是蔣舒降敵。此後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又很大程度在於江油馬邈投降。到這一步,蜀漢既無天時,又無人和,單憑地利什麼也幹不了。

由上可知,魏延當漢中太守時漢中不丟,姜維主持軍權時漢中丟,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並不能簡單評價說姜維軍事才能不如魏延。


巴山夜雨涮鍋


魏延是劉備很看重的,讓他鎮守蜀漢北面重鎮漢中十多年,漢中安然無恙。不過諸葛亮上臺後,卻瞧不上魏延,他信任的人是姜維。可為什麼姜維守漢中,一個月就丟了呢?

話說公元219,劉備親率大軍,經過近兩年艱苦卓絕的鏖戰,終於攻下了漢中,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漢中作為蜀漢的戰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國志》載:“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楊洪也曾對諸葛亮說過:“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魏軍伐蜀示意圖)

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劉備當然會甄選良將扼守,該選誰呢?

首先排除關羽,因為他駐守荊州,荊州和漢中同樣重要;趙雲有勇有謀,忠心耿耿,似乎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但趙雲的主要任務是“掌內事”,也就是劉備的貼身保鏢,負責保衛成都;馬超倒也威猛,但畢竟是降將,劉備不放心;黃忠是個老人,精力早已不濟。

剩下的就只有張飛和魏延了。

張飛鎮守漢中的呼聲最高。“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鎮守漢中就是封疆大吏。按理,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最後,劉備卻將漢中交給了魏延。

(魏延劇照)

劉備一向善於識人用人,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知人待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是他“知人”的顯著體現。另外,劉備在臨終前,反覆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請君察之”,結果不幸言中。

魏延雖桀驁不馴,但作戰勇猛,關鍵還屢有奇謀,劉備對此深有體會。劉備曾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張飛有一個致命弱點,不能善待部下,經常醉酒並鞭撻士卒,而且,就謀略而言,張飛是不如魏延的。

魏延到任漢中後,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法,那就是“錯守諸圍之法”。

他利用漢中的有利地形,將蜀軍分散佈置在每一個險要關口,於駱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駐重兵,其餘兵馬留守漢中城內。也就是說,魏延採取的是防守策略,將防線佈置在漢中外圍,分兵固守,形成一道鐵壁銅牆般的屏障,且互為犄角,魏軍無法輕易攻破。

後來王平守漢中時,沿襲了魏延的策略,固守待援。因此曹爽久攻不下,才罷兵回朝。

事實證明,劉備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駐守漢中十幾年,漢中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姜維劇照)

後來,諸葛亮上臺後,非常信任姜維。諸葛亮去世,魏延被殺後,姜維親守漢中,但漢中很快就丟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是姜維改變了魏延的戰略。

姜維採用的戰略是“斂兵聚谷之法”。

他認為魏延過於保守,雖可禦敵於漢中城之外,保漢中不失,但不利於蜀軍出擊,更無法消滅來犯之敵。於是,他將魏延部署在各關口的軍隊撤回來,集中在漢城和樂城兩處,外圍只留少部分偵查兵。一旦魏軍來犯,就故意將魏軍引入平坦之地,聚而殲之。

但關鍵的是,因為外圍失去屏障,魏軍來犯時,鍾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漢城和樂城。加上陽平關守將蔣舒投降,魏軍輕易地就攻破了關口,直抵劍閣,最終導致漢中失守。

其次是蜀國孱弱的國力和腐敗的朝政。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多次北伐,蜀國國力早已空虛,且人才凋零,姜維獨木難支。朝政又被黃皓把持,姜維遭受排擠。實際上姜維早已知曉的魏軍即將伐蜀的消息,但黃皓隱匿不報,導致蜀國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姜維為求自保,不得已才屯田自給自足,致使魏軍進攻時,姜維不在漢中城內。

所以,漢中的失守,原因是多方面的,責任不該只由姜維一人承擔。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來看看蜀漢拿到漢中219年,到蜀漢滅亡時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漢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吳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濟248年-263年。

特別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駐紮漢中,也就是說227年-234年,諸葛亮是實際的漢中最高長官,那麼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時間。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魏延掌控漢中時間8年,沒有像題主說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大守算到他被殺,也只有15年時候,遠達不到40年。

為什麼魏延能守住漢中呢?當時劉備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沒有選擇大家所認為的張飛,而是選了魏延。

魏延的口氣也是很大,說如果是曹操親自來了,我就為漢中王抵擋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將領率十萬部隊過來,我就將他吞併了。可是在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魏軍沒攻過來過,他當然抵擋得住了。

那麼魏軍前前後後來了幾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領三路人馬進攻漢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實在受不了,就直接撤軍了,連漢中的大門都沒見著。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為了提高自己的軍功威望,就率了七軍魏軍進攻漢中,可是漢中的王守和費禕據險而守,曹爽他們過不來,曹爽的手下為進為退吵個不停,最後還是撤軍。

第三次就是263年,鍾會鄧艾帶著近二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姜維就改變以前據敵於漢中之外的作法,因為那種只能禦敵,不能殲敵,直接把魏軍放進漢中,然後據守漢樂二城,他認為,這樣就能夠打擊敵軍補給線,這樣就能獲得大功。

但是這種做法就有兩個問題了,像鄧艾從陰平進入內部,姜維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麼劍閣就守不住了,另外魏軍的數量實在太多。所以姜維的這一手安排,直接被鄧艾的度陰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導致蜀漢的滅亡了,所以確實是姜維的佈置有問題,心太大。

 


歷史簡單說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中的錯誤,魏延鎮守漢中13年,並非題目中的40年。而姜維鎮守漢中15年,並非題目中的一個月,最後漢中在姜維手中丟失。那麼為什麼漢中會在姜維手中丟失?姜維有責任嗎?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關於漢中的防守問題,有一個原則叫誰進攻,誰負責防守。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誰北上伐魏,誰負責防守漢中,這叫攻防一體化。當然也不全是這樣的情況。

劉備奪取漢中後,任命的第一個鎮北將軍,也即漢中太守為魏延。當時的情況是魏延只負責防守北方曹魏的進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是單純的防守

劉備死後,諸葛亮立主北伐。諸葛亮把魏延帶走用於進攻關中,而漢中另派別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時是派趙雲來防守漢中。這就叫誰進攻誰防守。也就是說諸葛亮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這時漢中防守的主要責任人其實是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馬,負責進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楊儀爭權,造成魏延被馬岱所殺。至此13年間算是魏延鎮守關中的時間,基本做到了力保漢中不失的目標。

魏延死後,吳懿入駐漢中,成為新的漢中太守。吳懿只是個過渡,只幹了3年時間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負責監管漢中事務,但是名義上仍然是吳懿鎮守漢中。直到6年之後,王平官升大司馬府前護軍,王平才開始正式接手漢中,成為漢中太守。

王平繼續沿襲魏延時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關中進漢中的五條棧道,並且在棧道口據險守城。曾經成功擊敗過曹爽的進攻。王平駐守漢中5年,在這5年間確保了漢中的穩定。

王平死後,緊接著費禕遇刺,於是姜維的權利有所擴大。費禕在位期間,給姜維的兵不過萬,因此姜維沒有打過什麼大仗。費禕死後,姜維專權,既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

這時姜維改變防守策略,將兵力收縮至漢、樂二城,將漫長曲折難走的棧道交給了魏國。用姜維的話說,這叫誘敵深入,以退為進,將敵人放進來打,以求取得大的戰果。結果主力都被姜維調去攻取狄道和隴西,漢中兵力空虛。

漢中兵力空虛到什麼程度呢?漢、樂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衛。這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維前後北伐十幾次,戰果都不大,造成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後來黃皓專政,直接在劉禪面前告姜維的狀,說姜維連年征伐,空耗國庫,勞民傷財。黃皓建議劉禪調姜維回來任益州刺史,奪取姜維的兵權。姜維知道後上書劉禪,要求懲辦黃皓專權,巧言令色,擾亂朝綱。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大多數人支持黃皓,都對姜維不滿,認為姜維這樣打下去遲早會把蜀國的財政打垮。姜維自知有些理虧,於是上書劉禪要求滯留沓中,屯田養兵。劉禪為了緩和矛盾,批准了姜維的上書。

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情況,漢中主力被姜維帶到了沓中,而漢中防守兵力薄弱。後來,司馬昭看到有機可乘,於是在鍾會建議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軍負責堵截姜維,魏軍主力十萬人直撲漢中。

漢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棧道上幾乎無兵防守,因此鍾會的十萬大軍幾乎毫髮無損的就佔領了漢中,鍾會留2萬人圍困漢、樂二城,然後率領其餘兵力直撲成都。後來的事情就簡單了,鍾會被姜維追上,堵在劍門關。然後鄧艾奇襲陰平,迫降成都,蜀國滅亡。

從漢中的丟失過程來看,姜維是有責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帶走了,防守的責任他卻推給了劉禪。在鍾會進軍漢中的危機時刻,劉禪無奈緊急派廖化、張翼和董厥馳援漢中,但是已經晚了。鍾會早已經進入了漢中。漢中一失,等於川蜀的臂膀被斬斷,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防守漢中13年,吳懿防守漢中9年(過渡期3年),王平防守漢中5年,這些人在防守漢中期間,由於策略得當,不但防住了漢中,也對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後,姜維負責防守漢中。姜維改變了原來的防守策略,弱化了關中入漢中棧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內部的鬥爭(黃皓專權),最後被司馬昭和鍾會抓住機會,漢中丟失。這其中姜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應該從形式來分析。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是劉備剛剛在漢中打贏了曹操取得漢中大捷。此時整個劉備集團都是一種上升態勢,劉備一部孟達也順勢奪取了上庸三郡。劉備集團此時在軍事和國力都達到鼎盛。反觀曹操,赤壁大戰後曹操勢力受挫,也把江南孫氏當作首要敵人,在和孫權三次大戰後兩方都不能取得壓倒性優勢,因此曹操才把目光投向西北,可惜曹操沒有在奪取漢中時候一鼓作氣進攻劉備的西川,給了劉備喘息之機。反被劉備攻取了漢中並在和劉備漢中對峙中無奈退走。曹操勢力在這一系列戰鬥中消耗巨大,不僅折損大將夏侯淵,整個勢力也開始趨向退守,兵力也開始捉襟見肘。

魏延鎮守漢中之後,荊州的關羽乘機發動了對曹魏荊州襄陽,樊城進攻,打的守將曹仁只有幾千人馬退守樊城。曹操緊急抽調三萬人讓于禁馳援樊城,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此時曹魏不僅兵力上開始不足,連將才也開始凋零。曹操用人分內外,內將是他本家曹氏和夏侯氏一族,外將以五子良將為首。曹操通常外派的統帥或者主將首用曹氏親貴,比如徵西用夏侯淵,襄樊用曹仁,中軍是夏侯惇,徐州還是因為西征劉備才讓張遼主持。而作為五子良將之首于禁一直被曹操用作後方練兵。此次襄樊救援曹操派一個久疏戰陣的于禁統兵也可以看出來此時曹操集團武將凋零了。曹操本家夏侯淵戰死,虎豹騎統領曹純病死,曹仁被圍,其他的曹洪,夏侯墩軍事能力感人。所以曹操用於禁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外將裡面于禁地位非常高,只有他才能壓的住。而這個階段曹操注意力都吸引到荊州關羽這邊,所以漢中的魏延毫無壓力只要好好發展就行。但是隨後的歷史發展大家都知道,一波襄樊會戰,一波夷陵之戰劉備勢力急轉直下。不僅損失大將關羽,張飛,後來夷陵之戰更是把家底精兵和一批中堅將領全部葬送。當然曹操,孫權也損失慘重,但是幾個回合下來東吳是賺了最大便宜。

曹丕繼位以後也就對著東吳死磕,這也讓蜀漢渡過了最艱難時候。必須指出魏延鎮守漢中也就10年並不存在四十年之說。後來諸葛亮開始北伐時候漢中成為蜀漢的後勤基地,諸葛亮親自坐鎮也就不存在魏延的防守。可以看出在魏延鎮守漢中時候,整個曹魏集團或者處於收縮防守狀態,或者進攻目標在他處。漢中都處於無戰事狀態。而後諸葛亮坐鎮漢中蜀漢又是進攻態勢。所以漢中基本沒有受到威脅,整個魏延時代,魏延都沒有表現他防守能力機會。真正讓魏延防守能力得到展示的是蜀漢和曹魏的興勢山之戰。 曹爽執政時候為了取得威望,就想通過討伐蜀漢取得軍功,發兵十八萬徵蜀。此時蜀漢主力在培城,漢中只有三萬漢軍,守將王平採用魏延的拒敵於外策略,領兵佔住秦嶺的隘口將魏軍堵在崇山峻嶺之間,時間一長,曹爽就遇到了諸葛亮北伐一樣的尷尬局面後勤困難。曹魏進兵的路難走還缺水,魏軍人數眾多為了運輸後勤大量的民夫和運送物資的牲口渴死在路上。曹爽只得撤軍,蜀漢的大將軍費禕領援軍走山路繞到魏軍背後截擊,魏軍大敗被斬首數萬,十幾萬大軍逃回去不足數萬。此戰讓曹魏隴右勢力重創,十幾年也沒有恢復過來。

最後我們說說姜維。姜維也是蜀漢後期軍事支柱,他曾經在蜀漢興勢山之戰點評,如果當時放曹魏軍隊進入漢中,漢樂兩城堅壁清野,同時派一支軍隊遊擊到魏軍後面截斷隘口,就可以把來犯魏軍全殲,取得更大戰果。所以後來姜維就改變了漢中防守策略,由拒敵於外變成了誘敵深入,堅壁清野。但是沒想到的是,魏國在姜維主力到沓中屯田時候進犯蜀漢。漢中守軍採用堅壁清野方式,但是因為主力不在。沒有一支在在騷擾部隊。再加上蜀漢國內不和,陽平關守將蔣濟叛變獻出陽平關,漢中只剩下,漢,樂兩城被圍城孤城。姜維的誘敵深入計劃破產,漢中丟失。

分析原因,魏延,姜維的兩種防守戰略都有其可取和實用成功一面,然而戰爭成敗,要在不同背景態勢下是有不同結果,姜維的誘敵深入,在蜀漢勢危,人心不穩情況下采用,無異於引狼入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