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農業發展的「武鄉模式」

武鄉縣是傳統的農業縣,位於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地勢呈東西高、中間低的馬鞍形,屬黃土丘陵山區。旱地佔80%以上,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且降雨分佈極不均勻,常常出現春旱、伏旱和夾秋旱,是典型的雨養農業、旱作農業區。

武鄉縣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歷史悠久,全縣40餘萬畝耕地中,旱作農業優勢產區30萬畝,境內有濁漳河、涅河等多條河流,以及山西省第四大水庫的關河水庫,有效抵禦了乾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出現了像武鄉小米、權店梅杏等眾多的優質特色農產品。近年來,武鄉縣把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把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與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相結合,積極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著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標準化生產,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水平又有了新提高,培育出了武鄉小米、權店梅杏等“三品一標”品牌和一批特優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

耕田種地,如繡花般精細

8月14日,當車輪駛入武鄉縣上司鄉鋪上村綠色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一眼望去,大片的穀子形成一片綠海,波紋層層擴散,樹木、野草的氣息,和著秋風緩緩地流動、迴盪,構成了一個童話般的綠色城堡。

“這兒不但種子好,從配方施肥、壟田寬度、種植密度等都有講究。”說起科學種田,種植戶王立峰如數家珍。

精耕細作下帶來的是看不見的效益,示範區的小米在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的運作下,最高要賣到80元一斤。

王立峰邊說邊打開手機,點開一段視頻,只見高掛的豔陽映襯著瓦藍的天空,綠色的穀穗翻滾著波浪,農民們揮舞著鋤頭正在田地裡鋤草……視頻顯示這是2018年5月8日,田地裡的情景。

示範區實施主體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技術員張東平告訴記者,範區種植穀子嚴格把控質量,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基地配備了24小時視頻追溯管理系統,每一個用戶均可以通過公司產品二維碼進入監控系統,實時查看基地農事生產活動,從翻地、播種、施肥、除草一直到秋收都有記錄,可以說示範區內耕田種地就像繡花一樣精細,同時,公司成立了土壤質量檢測小組,購買了土壤檢測設備,對基地的土壤逐塊化驗並建立土壤檢測檔案,到秋收的時候,公司在保證產品質量的情況下,進行統一收購。

“耕田種地,必須精耕細作,偷不得懶、耍不得滑。”武鄉縣農委總農藝師郭旭波告訴記者,武鄉縣在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上,嚴格劃定示範區生產保護範圍,從技術上提升,嚴格把控,建立可追溯的品質保障體系,不斷向標準化、規模化邁進。

特色種植,實現土地“生金”

在上司鄉上司村,300餘畝“紅色之愛”愛果樹迎風搖曳,萬餘隻雞、鵝在樹下漫步啄食,一副愜意的鄉村畫面。

武鄉縣晉蕾愛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瑞士進口“紅色之愛”特色水果的種植和銷售,“紅色之愛”愛果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紅富士蘋果的20倍,是一種天然的保健品。

公司負責人姚澤波告訴記者,為打造一流的無公害、綠色、有機示範區,該公司通過農業技術部門的嚴格把控,杜絕使用農藥化肥。採用林下牧養雞、鵝模式,利用雞、鵝產生的糞便能夠為果樹生長提供優質的有機肥料,雞、鵝還能有效防治樹林害蟲,從而形成以草養禽、以禽促果的生態循環系統。為保證紅色愛果的產品質量,公司構建了全方位的監控體系,對300餘畝果樹全部安裝監控設施,實現了企業安全全程監控,達到綠色有機種植的初步要求。

張有才兩口子在晉蕾愛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工已經一年多了,以前兩口子種三畝地玉米,一年下來都不夠家裡開銷,現在田地流轉給晉蕾愛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再到該公司打工,一年收入17000餘元。

“今年300餘畝果樹已開始掛果,掛果量將逐年增加,預計到2020年,年產量將達到100萬斤,按每斤100元左右計算,年產值將達億元。”說起公司的未來,姚澤波侃侃而談。

五環管控,帶動農業革命

今年以來,武鄉縣制定出臺了《武鄉縣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創建實施方案》(武政辦【2018】11號),緊緊圍繞封閉示範區的科學內涵,從生態條件、生產管控、農技農藝、追溯體系、龍頭帶動五個環節建立健全五環管控體系推進封閉示範區創建工作。

自然地界的生產生態環境,是保障綠色有機封閉示範區標準質量的前提條件。武鄉縣農委通過反覆的實地勘察、各種係數的比對,規劃在上司鄉的鋪上村、蔣家莊村、樂家坪村、嶺頭村,賈豁鄉的古臺村、王家堖村、胡莊村7個村實施項目。示範種植面積5186畝,包括穀子2620畝,核桃、梅杏、優質黃豆、有機露地蔬菜等2566畝。

制定完善了以國家、行業標準為基礎,符合該縣實際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大力推行“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貨銷售”的“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把農業標準化貫穿到示範區生產、加工、貯運、銷售等各個環節,以標準化促進優質化。

以相關職能單位組建了示範區專家指導組,聘請省農業廳專家和縣級農技中心推廣人員組成科技推廣團隊,嚴格遴選種植業主推品種和技術,按照有機農業標準化基地環境質量要求、生產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全面推廣運用綠色有機穀子生產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有機旱作農業配套技術模式;全面推廣實施深耕鬆土、機耕、機播、機收全程機械化技術。

示範區種植穀子嚴格把控質量,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建立基地農戶信息檔案,完善田間農事操作記錄;基地配備了24小時視頻追溯管理系統,每一個用戶均可以通過公司產品二維碼進入監控系統,實時查看基地農事生產活動;成立了土壤質量檢測小組,購買了土壤檢測設備,對基地的土壤逐塊化驗並建立土壤檢測檔案。

示範區全面構建“龍頭企業(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科技服務組織+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全面發展訂單農業生產,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係。

武鄉縣農委總農藝師郭旭波說:“下一步,武鄉縣將加快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立足我縣資源稟賦,破除農業發展制約瓶頸,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來源:長治日報 常乾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