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前不久,西湖大學開學,

在這所學府,學歷最低的人是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每月補助5000多元

這裡更有施一公、楊振寧、馬化騰、王健林……

而在西湖大學今年的120名博士新生中,出現了浙師人的身影:

他就是我校生化學院有機化學碩士畢業生——吳林。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我就愛啃‘硬骨頭’”

從底盤車輪外殼挑出合適的配件,利用零件互補作用拼裝成一輛汽車,讓車實現某種特殊功能。”他形容自己的超分子研究方向。

“超分子化學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整體知識框架零碎,甚至有些理論框架沒有搭建。它就像一個新生兒,我們需要給它'塑型',找到足夠理論就必須先看書。”吳林說。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為搭建框架,吳林一週有六天半都待在實驗室,每天至少待10小時。為了伺候好“黏人的反應”,一兩點走出實驗室是常有的事。此外,他還抽空將《超分子化學》等5本加起來將近4000多頁的書整整讀了兩遍,閱讀文獻400多篇。大到前人的研究方向和實驗程度,小到術語的使用,我都要仔細琢磨。” 吳林說。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理論被駁回陷入焦躁是常事,但吳林是個有問題就一定要馬上解決的人。一次做自由基反應實驗,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反應過程,實驗停滯了整整三週。吳林一天到晚翻閱文獻卻思路寥寥,好不容易找到類似反應過程,反應結果又與想象大相徑庭。“最後我改進了同學的實驗方法,又經過將近半周時間的試錯,翹首以盼的目標產物才終於出現。”

“要做就做和別人不一樣的”

基於自己創建的理論知識框架,吳林又選擇了一條很少人踏足的方向——分子開關和分子器件

實際上分子開關就是外力利用AB不同的理化性質,使兩者的結合產生拉伸回縮類似開關的狀態,“一開一關,雖然簡單但研究起來並不容易。”目前很多研究仍在簡單猜想以及理論驗證階段,吳林直言“分子開關受用範圍十分狹窄,要做就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

。”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可遇到微觀世界的不可操控性太強的難題,吳林就犯難了。擴大分子開關受用範圍就必須把分子開關宏觀化,吳林突然想到自己本科時對聚合物性質的瞭解,“做成類似“泡泡糖”可拉伸的聚合物,不需要儀器就能看到的實體。”

困難一個接著一個。等研究方向框定下來,實驗又遭遇瓶頸,研究聚合物成分、催化劑種類等問題無處考查,需要根據經驗推斷,“

很多時候像是在門口打轉,就是進不去。”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吳林和實驗室師弟師妹。

直到吳林研究生畢業,這個超分子的課題都還未能結題。這始終讓吳林耿耿於懷,“我清楚知道前沿的探索總少不了磕磕絆絆,我夢想有一天能夠看到自己構建的大廈能夠被一處處照亮。”這場讓吳林“又愛又恨”的研究長跑並未結束,為了繼續超分子的研究,他跨上了考博之旅。

“以天下為己任,做高端人才”

“我向往思維碰撞、學術研討的天堂。”當他知道冷凍電鏡、高解析度質譜儀等高端的儀器將陸續進入西湖大學實驗室後,西湖大學便成為吳林心馳神往的學校。“中國量子之父”的潘建偉執掌的理學研究所今年第一次招收化學類的博士生,在80多位985、211優秀化學類研究生中吳林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理學研究所20多位博士生中的一員

出於對超分子研究的興趣,當導師章康達向他推薦榮獲 “北美洲化學工程項目創新與卓越貢獻獎”的劉志常時,吳林開始密切關注劉志常的學術動態。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吳林和導師章康達。

吳林將劉志常發表的論文和學術報告讀了至少三四遍,面對不瞭解的黃金提純使用α—環糊精外層配位方式,吳林主動學習、記錄收穫;面對從未接觸過的冷凍透射電鏡,他通過網絡自學……

西湖大學也有咱浙師的人,他加入了“中國量子之父”執掌的研究所

保護自由基想法圖。


在理清了劉志常研究的內容後,吳林通過導師的幫助與劉志常取得聯繫。“與劉老師交流,不僅讓我更加了解他的研究特點和實驗見解,也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研究。” 吳林提出的一個想法,與劉志常的某一學術成果,有異曲同工共之妙,吳林因此得到了劉志常的賞識並如願進入其研究小組。

談及未來,吳林表示將繼續執著於科研之路,“成為‘以天下為己任、做高端人才’,這是我的目標。”吳林說。

記者 | 甘素凡

圖片 | 源自吳林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