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偉大跟殊勝就這麼平淡

菩薩的偉大跟殊勝就這麼平淡

為什麼我們要以普賢菩薩為本尊?因為他是法界體性。你看,知一切眾生界廣大智,他講的是廣大智,廣大的能力,這是不是觀音的大悲?我們說,你要有大慈大悲的行為,必須要有這種廣大智。沒有智慧為前提,你怎麼去推動你的大慈大悲呢?那根本不可能。換句話說,你要大慈大悲,只是一種惻隱之心而已,一種同情心。而我們佛教所講的,是從智慧當中顯現出來,你真正能夠饒益眾生的。

我們舉個例子你看看,一個惻隱之心同情之心,他會說,眾生有苦,我來幫助他,我把所有財產都給他,甚至於我把生命給捐出去都可以,可以,你可能這樣做,這樣子很驚天動地。菩薩不會這麼笨,菩薩會說,眾生需要我幫忙,可以,我把他弄清楚以後,那很簡單。

怎麼簡單呢?他們就是缺乏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就可以了。菩薩就會設法去提升他們的教育水平,整個眾生他就會改善了。不會的人,他會把全部財產丟下去,給他吃掉了,一頓、兩頓就沒了。會做的人,會把你的全部財產他也拿出來,但是他教育眾生。不管是蓋學校或者請師資,他不會花在那邊給你白白的吃掉了。那麼,當你的謀生能力增強以後,好了,你就發現了,俗話說“與其給你一頓飯吃,不如教你一個謀生的技能”,哪一個才是菩薩大慈大悲你說吧?

你教給他謀生的能力,可能不會驚天動地。但是你赴湯蹈火的那一幕,那是很驚人的,將來小說電影都講不完的。可是,你很冷靜的去真正的幫助眾生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菩薩的偉大跟殊勝,就這麼平淡,這樣的走過去。這一點,只有有智慧的人才看得到。我們以普賢菩薩為本尊,就是在這個地方。平淡,他不會很稀奇,他不會經常製造高潮。但是,眾生能夠確確實實的獲得利益。

就像有些人,一定要等堤防壞了,才發起修築堤防,這個叫大悲。普賢本尊他告訴我們,堤防開始在裂的時候,你就把他堵住,不要給他造成太大的傷害。因為等決堤以後,那老百姓損失已經很大了。你那個時候再發起救難,損失已經造成了。法界體性就在於那個損失還沒造成之前,先把他堵住,但是你不知道他功勞有多大。而造成了廣大傷害以後,你在那邊付出很多,大家是都看得到。

莊子有個寓言,說在那邊勸你“注意注意,這柴火不要燒掉”,沒有人愛聽。等到那個柴火燒起來,房子燒掉了,焦頭爛額,人家都很讚歎他,為什麼?他救火救得焦頭爛額。平常勸你說要注意防火,人家都不管他,等到燒起來了,焦頭爛額的人卻一再受表揚,平常勸你“注意防火”的那個人沒功勞。但是,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要做那個教人家防火但沒功勞的人。這個好像有夠傻,你上不了鏡頭,焦頭爛額的人會上鏡頭。凡夫就是想要學焦頭爛額去上鏡頭,但我們普賢行願的人,就是勸人家防火,不上鏡頭。你會不會覺得很笨?不要緊,笨的事給普賢行者來做,那他們要走的那一條路給他們去走,因為總是有時候需要有人焦頭爛額。我們只是做,我們可以做這些,而焦頭爛額的事我們也可以做,不過我們重點不在那裡,我們重點在平常的防火。這個就是普賢行願,普賢本尊他的意義。

擷自《普賢三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