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專題報導——劉剛訪談錄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專題報道——劉剛訪談錄

今年43歲的劉剛,是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萊蕪梆子劇團)的副主任、副團長,二級演員。13歲進入泰安藝術學校,開始接受5年的戲曲表演學習,1993年畢業後進入萊蕪梆子劇團,成為了一名演員,他見證了梆子劇團從低谷發展到輝煌的一段改革歷程。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專題報道——劉剛訪談錄

圖為劉剛飾演先進典型陳明利

改革親歷:

梆子劇團輝煌的歷史值得尊敬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梆子劇團經歷過一個輝煌的時期,那段輝煌歷史永遠值得我們尊敬。我聽團裡的老人們講,1978年改革開放後,劇團迎來了一次輝煌時期是1979年山東電視臺講《趙連岱借閨女》拍成電視片,推薦給中央電視臺,之後推出的《紅柳綠柳》,因為內容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老百姓的思想解放,與當時時代背景相結合,劇目大獲成功,1982年在人民大會堂和中南海進行彙報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劉剛介紹說。

之後萊蕪梆子劇團又推出反映農村精神面貌和生活質量變化的劇目《推媳婦》,還參加了當時獨一劇種唯一劇團的天下第一團展演,可以說從改革開放後到90年代初,萊蕪梆子劇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直到90年代初期開始,劇團開始進入了低潮。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斷髮生變化。“那時候流行歌曲、舞蹈、電視劇等新興文化項目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一下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傳統梆子戲曲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劇團開始慢慢走向低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參加了工作,來到了梆子劇團。”劉剛回憶說。

對戲曲文化的熱愛,最終選擇加入劇團

因為學習戲曲都是從小開始,劉剛13歲便進入了當時的泰安藝術學校學習,經過5年的戲曲基礎學習後畢業。“當時畢業的時候,我們20多個人只回來了6個,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去其他更好的單位上班,那時候我也曾經猶豫過,但是後來還是選擇了劇團。”劉剛回憶說。

“當時我的幾個同學在萊蕪輕機上班,那時候可是響噹噹的好單位,不光工資高,福利還好,能去輕機上班那就是保障,一家人都很有面子。正好當時輕機要招一批學藝術的人才,同學就勸我去那裡上班,別去梆子劇團了,當時我也猶豫過。回家後跟家人商量,在劇團工作了一輩子的父親把我訓斥了一頓,告訴我說,雖然現在梆子劇團不行了,但只是暫時的,傳統文化到什麼時候都不會被丟棄,只要有口飯吃,餓不死,就要堅守住。畢竟學習了這麼多年,對梆子劇的文化還是非常熱愛,所以,最終我還是選擇了梆子劇團。”

剛參加工作的劉剛與梆子劇團一樣,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那時候的工資才100多塊錢,這還不是最要緊的,上班後,我發現劇團基本沒有演出了,大家也就不排練了,這樣的情況下,大家的心也不在業務上了,都想著出去搞第三產業掙錢。那時候同事們幹什麼的都有,賣水餃的,炸油條賣早點的,開飯店的,賣菜的,還有扎花圈的、開出租的,每個人都不上班了,偶爾有演出也很難組織起人來,就算演出質量也不能保證,社會上都覺得萊蕪梆子劇團不行了,解散了。”

政策紅包:

2000年,萊蕪梆子劇團根據組織安排,開始進行機構改革,實行負責人競爭上崗制,激勵改革創新。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2007年,首先在萊蕪梆子劇團進行事業體制下的內部改革,在解決人員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礎上,對萊蕪梆子劇團面向基層演出、對外文化交流、新劇目創作、培養藝術新人等方面進行考核,市財政設立100萬元專項資金,根據考核予以獎勵,實現由養人到養事業的轉變。

人生轉折: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剛也跟著同學在一家廣告公司給人家幫忙,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00年,也是在這一年,劇團迎來了重要轉機,劉剛的人生也迎來的一次轉折。和其他同事一樣,劉剛接到通知,要求回團裡開會。“當時回到單位才知道,根據上級的要求,劇團要進行改革,單位一把手要進行競爭上崗,那時候李長生團長還有其他兩名候選人參加了競崗,最終,李團長以絕對優勢成為了我們的新團長。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劇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據劉剛回憶說,由於李長生團長在外面經過商,有著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同時,13歲就進團,跟隨劇團成長起來也讓李團長對梆子劇團有著深厚的感情,有了這些基礎,上任後的李長生團長,帶領大家走上了復興之路。那時候李團長就給我們承諾,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大變樣,而他也確實實現了他的承諾。李團長上任伊始,首先開始抓管理,要求單位上每個人都回到劇團上班,按時考勤。”

剛開始,劇團的辦公環境很差,幾十號人擠在老人民劇院2樓的四間辦公室裡,辦公室連個掃把都沒有,桌子是三條腿的,還需要磚頭墊起來,唯一一部電話機也早已欠費停機。“為了把劇團的運轉啟動起來,李團長向人民劇院借了500塊錢,購置了一些簡單的辦公用品,這樣辦公室也像個樣子了,我們回來後也覺得踏實。”劉剛說。緊接著,安排大家進行排練,把過去幾年放下的再重新拾起來。“上班後的第二個月,我們每人的工資漲了100元,這也是李團長給大家的承諾,這100元看似不多,可給大家心裡帶來的觸動很大,一下讓大家找到了歸屬感,心又凝聚了起來。”

為了重新樹立萊蕪梆子劇團的影響力,鍛鍊成員的業務能力,劇團開始主動去聯繫業務,開業、結婚、搞慶典等,只要是市場需要就去,慢慢演出的場次多由二、三十場,一下增加到三百多場,劇團有了額外收入,更重要的是社會上對梆子劇團重新認可了,演員們的業務水平也在演出中提高了。

“在2007年,政府對梆子劇團的支持力度加大了,給我們專項資金的支持,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資金髮展,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面向基層演出、對外文化交流、新劇目和精品劇目的創作以及培養藝術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才正式全面展開。”劉剛說。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讓萊蕪梆子劇團有了足夠的實力向前邁進,再次迎來新的輝煌時期。

幸福夢想:對於劉剛來說,現在的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他的同事們正經歷著萊蕪梆子劇團一個新的輝煌時期。近幾年劇團推出了《兒行千里》、《長勺之戰》、《嘶馬河》、《沃土仁心》等一部部社會反響強烈的精品劇目,先後在全省17地市巡演,同時也登上了北京的大舞臺。“我們劇團每一個人都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的傳統戲曲文化受到了社會的重視,讓我們有了更廣闊的舞臺,我希望以後用我們的付出和努力,傳承好我們的梆子劇,讓戲曲發揮她獨有的優勢,促進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這也是在保護我們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