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季札、孔子、言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季札、孔子、言偃

上一章《大同篇》,乃是孔子心传,子游记述。

话说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出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生以重建周公礼乐为己任。但当时礼崩乐坏,古圣先贤之道无法推行,以至于孔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一生漂泊。好在造化眷顾,终于在人生的最后,回归故国养老,从此「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中华文脉确定了万世不易的规范。

有一年蜡祭,孔子挟众弟子前往观摩。所谓蜡祭,即在每年年终合祭百神之礼。《礼记·郊特牲》曰:「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须知中国自神农氏开始,就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经过一年的辛劳,在年终之际全民休息,享受丰收的喜悦,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孔门弟子之中,却有不少人无法理解这种喜悦。比如,子贡就觉得举国上下都欣喜若狂,真的需要这样快乐吗?孔子解答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子贡是孔子的先进弟子,在孔门十哲中列「言语」科,但即便是子贡,也不能理解文武之道,怎不让孔子黯然神伤呢?所以在登临之际,孔子不禁喟然长叹。此时,言偃就在孔子身旁,急忙上前问道:「夫子为什么而叹息呢?」孔子回答道:「大道运行的年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年代,我都没有机会亲历,却心向往之。」看到言偃听得认真,孔子非常高兴,忍不住将他一生的理想——大同世界的理想——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言偃。

言偃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事后将之一五一十地记述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礼运》,其中最重要的篇章就是《大同篇》。可以想象,当言偃将整理好的《礼运》交给孔子批阅时,孔子会多么赞赏。言偃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多岁,但这个弟子注定让孔子赞赏有加。

话说,言偃曾经在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担任行政长官。有一次,孔子带着其他弟子去武城看望言偃,听到那里到处是弹琴唱歌的声音,便微笑着说:「杀鸡焉用牛刀?」孔子一生推行礼乐,希望有人能把礼乐落到实处,但看见言偃在武城这样的小地方弦歌不辍,一时间也觉得小题大做,所以说:就好比用宰牛的刀去杀鸡,没有什么必要。

但是言偃却能够对孔子的教诲一以贯之,他回答道:「从前我听到夫子讲过:‘管理者接受了礼乐的教化就懂得宽容和仁慈,更能够爱人;老百姓接受了礼乐的教化就能明辨是非,懂得规矩和道理,就能够更好的用他们做事。’」孔子听后,也理解了言偃的举动,所以转而对其他弟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

言偃是南方吴国人,学成以后,回到南方传播儒学,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后人赞誉为「南方夫子」,在孔门十哲中列「文学」科。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孔子赞许言偃的时候,他一定会想到吴国的另一位圣哲,那就是吴国公子,人称延陵季子的季札。

孔子对季札推崇备至,根据现有的史料,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极力赞扬季札。笔者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依次总结为:一赞天民、二赞义正、三赞习礼、四赞君子。具体内容如下:

前560年,吴王寿梦卒,准备让季札继承王位,但是季札拒绝了,当时季札只有17岁。后来孔子对此事评价为「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周游列国。在他离开卫国前往晋国的途中,路过孙林父所在的戚地,听到歌舞之声,当即提出了批评,并且连夜离开戚地。孙林父知道后非常震惊,终身不听琴瑟。孔子之后赞叹道:「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前514年,季札受吴王僚之命出使中原列国,从齐国完成了出使任务之后返回,在齐鲁边境、嬴博之间,季札长子去世。事出突然,季札决定简葬后快速回国复命。当时孔子也在齐鲁边境,他听说此事后,带着他的学生前往观礼。并且给出了「延陵季子,吴之习礼者也」和「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的评价。

前485年,季札与世长辞,享年92岁。孔子闻讯,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以为凭吊。后人将孔子手迹摹刻于石碑,史称「十字碑」。史载,供奉十字碑的有申港季子祠、九里季子庙等地。

季札曾经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但当言偃北上求学的时候,季札因为长期隐居而差点被历史遗忘了,只有孔子一直惦记着季札。如果有机会,就让我们跟着孔子的思绪,一起回到季札的年代,一起领略这位圣哲的风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