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

嘉會花藝


不同階段不一樣。古代時,不同朝代往往集中在不同的某一特定地區,但近現代以來,由於戰爭波及全國,則是多個地區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首先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是全國性的戰爭,名將層出不窮,距離時間最近,最值得全面分析。

從部隊整體素質來看,山東、河北、山西、東北、江蘇等地最能打。

整體來看,由於我軍抗日根據地、解放區主要分佈在北方,兵源也來自北方,因此東北、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是八路軍和解放軍主要兵源地,以他們為主體的部隊最能打。

1、一野是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前身是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主力部隊,後期招收兵源主要是陝西、甘肅、寧夏、山西一帶,可見這些地方很能打,特別是陝西。

2、二野是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中原野戰軍,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一些地方部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接近中原地區的兵源最多,可見這些地方比較能打。

3、三野是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前身是抗戰時期的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以山東人最多,後期也有不少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華東或接近華東地區兵源,可見山東很能打。

4、四野是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前身是奔赴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來自山東、蘇北、晉察冀、晉冀熱遼等地方,以山東最多)以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再加上在東北戰場招募的士兵,可見山東、東北、江蘇、山西、河北等地很能打,尤以山東突出。

從開國將帥數量分佈來看,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最能打。

1614名開國將帥和26名軍事家名單中,各省分佈如下:

1、江西,軍事家1名(方誌敏),上將蕭華、陳奇涵、賴傳珠等325名開國將軍,高居第一,但沒有十大元帥、十大大將。

2、湖北,軍事家4名(林彪、李先念、徐海東、王樹聲),元帥1名(林彪)、大將2名(徐海東、王樹聲),陳錫聯、韓先楚、王建安、王新亭等14名上將,王必成、王近山、秦基偉、聶鳳智等31名中將,以及187位少將,開國將帥總數為235人,名列第二,且規格高,上將多。

3、湖南,軍事家15名(毛澤東、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十大元帥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3名,十大大將中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6名,蕭克、王震、鄧華、宋任窮、蘇振華、宋時輪、楊得志、陳明仁、陶峙嶽、楊勇等上將19名,中將73名,且規格高,中將以上高級將領在全國最多。

4、安徽,洪學智、李克農等2名上將,皮定均、徐立清、林維先、曾紹山、陶勇等12名中將,加上少將,共有128位開國將軍,雖然沒有大將、元帥,但總人數不少。

5、河南,軍事家1名(彭雪楓),上將1名許世友,鄭維山等中將8名,加上少將,共有108位開國將軍,,雖然沒有大將、元帥,但總人數不少。

6、四川(含重慶),軍事家7名(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楊尚昆、羅瑞卿),元帥4名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大將1名羅瑞卿,張愛萍、陳伯鈞、傅鍾等上將3名,加上中將和少將,共有開國將帥99名,總人數排不到前三,但規格極高,大將以上就有5人。

其次看古代和近代。

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家輪番坐莊,關中(秦)、山西(晉)、河北(趙)、湖北(楚)、山東(齊)、江蘇浙江(吳、越)……似乎都挺能打,各有特點。

戰末和秦朝

秦國從關中發家,陝西地區(關中弟子)最能打,不然能掃滅六合,統一全國?

秦末漢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江東子弟兵又相當強悍,可見湖北和江蘇很能打。

兩漢

西漢時,劉邦的兵馬主要來自漢中一帶,可見仍是陝西一帶最能打;東漢光武帝劉秀自河北起家,橫掃天下,自然是河北一帶最能打。

三國

曹操實力最強,青州兵打遍天下,可見山東能打,當然四川(蜀)、江浙(吳)一帶也不差。

兩晉

西晉繼承魏國,陝西、陝西、河北、山東一帶都挺能打,比較平均。

東晉時,以江淮流民為主體的北府兵戰鬥力剽悍,江蘇、安徽最能打。

南北朝

南朝方面,戰鬥力較強的主要是荊襄兵和嶺南兵,也就是兩湖、兩廣最能打。

北朝方面,陝西戰鬥力再次爆棚,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自然能打遍天下。

隋唐

隋朝唐初,關隴兵一直是絕對主力,滅掉南朝,統一全國,陝西最能打。

隋末時,河南小小爆發,瓦崗軍風光一時。

唐末五代

群雄並起,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軍閥都不差,但戰鬥力最強的還是山西。

遼宋夏金

兩宋積貧積弱,長期與少數民族交戰的河北、陝西一帶戰鬥力較強;遼從大漠興起,金從白山黑水興起,夏從西北興起,大多都是東北、甘肅、寧夏、內蒙古一帶遊牧民族,戰鬥力剽悍。

元朝

最能打的無疑是蒙古人,打出了一個蒙古大帝國。

明朝

朱元璋乃“淮右布衣”,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最能打的是安徽一帶;後期,浙江又因抗倭大放異彩;末期,四川又打出一片名堂。

清朝

清初八旗兵戰力強悍,自然都是關東子弟;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廣西戰鬥力一度爆表,又被湖南代表的湘軍、湖北代表的楚軍和安徽代表的淮軍鎮壓,也算是各領風騷。

近代軍閥混戰

辛亥革命爆發後,很快又是軍閥混戰,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軍閥割據,東北、四川、廣西、廣東、陝西、山西、福建……都挺能打,又沒有絕對優勢。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乃全民抗戰,每個省份都浴血奮戰,前赴後繼,但尤以四川、廣西、湖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特別能打,不但戰鬥力普遍強悍,且名將如雲。

哪個地區最能打,每個歷史階段並不相同,那些戰略位置重要、戰事發生頻繁、反抗意識強烈、民風尚武剽悍的地區,往往誕生眾多名將和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反之,經濟發達、和平安定、富足舒適的地區很難有強大戰鬥力。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要按照我個人的認為,一旦遭受外侮侵略時,每個地方都有血性、都能打!無論西北、北方、中原還是南方!這在中國歷史上,已是早有先例所證明的。在這裡,我沒有任何地域歧視、地域黑的意思。僅僅是個人認為,這幾個地區相比之下更有血性一些、也更能打一些!

一、川地。先說抗日時,川軍40萬出川。在此後的八年中,累計共300多萬人,傷亡60餘萬人。幾乎每次對日會戰,都有川軍的身影。

硬是靠“一雙草鞋、一杆老套筒步槍、一把大刀”的簡陋單兵裝備的一身硬氣,在對日淞滬會戰中,26師4000餘人,在撤離戰場時只剩下六百多人。川人喊出了旌旗一片立功勞 萬馬軍中赴戰場 馬上官長傳下令 不除日寇不回鄉”的一片豪氣!

作為戰時大後方,川地為抗戰貢獻的兵役勞役、糧食、稅收等也是全國最多的。僅1941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從川地收谷8228.6萬市石,佔當時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8.75%。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川地也負擔了30%以上。以川為基地而搶修的川陝、川滇、川黔、川湘、滇緬等交通路,前後從川地徵工總計在250萬人以上.抗戰中四川各地捐獻金額5億多。

二、湘地。八年抗戰期間,約210萬湘人應徵入伍,投身抗戰之中。而遠征軍將領約三分之二為湘籍。八年抗戰,犧牲的湖南籍將領在全國是最多的。在大多數時間裡,在湘地與日大型會戰爆發很多次,雙方過百萬的軍隊在湘地整整搏殺了約七年之久。“

四次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

三、桂地。古屬百越。乃民風驃悍、饒勇好鬥之地。1885年的鎮南關大捷,打得法國人大敗、導致法國內閣都下了臺......民國北伐時,川軍稱為“鐵軍”、桂軍稱為“鋼軍”。八年抗戰,桂地共前後徵調100餘萬兵員。最關健是桂軍沒有出過一支漢奸部隊,這在全國來講都是絕無僅有的。桂軍作戰勇猛、誓死不退。連對手日軍也在戰史裡評價道:“

桂系鋼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

四、東三省。作為抗日的最前沿。東三省的血性男兒也不甘示弱。馬占山將軍的江橋保衛戰:同日軍血戰三天二夜、八女投江誓不降:以東北抗日聯軍冷云為首的八名女兵,在彈盡糧絕、 被敵重重包圍的情況下,選擇了毅然沉江,誓不投敵。楊靖宇、趙尚志、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遊擊隊、東北抗日聯軍......東北血性老爺們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視死如歸。

五、藏地。近代史中,英國有兩次入侵中國西藏。一部《紅河谷》就能反映出藏地人民的驍勇與骨氣。

六、陝地。忘不了那群不到18歲的陝娃娃們,高唱著秦腔,寧可砸爛手中的步槍,也不留給日軍的血氣。忘不了八百陝兵在跪拜家鄉後,依然投入黃河,也不做日軍俘虜的壯舉......

限於篇幅國,不再列舉了。象中原腹地、粵地、魯地.....其實祖國大江南北、各地都不乏有血性、剛氣。也都滿滿的愛國之情。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


恆實說


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這個真不好說。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那麼幾個厲害的老祖宗,比較哪兒更尚武,這個真無從談起。但我們換個角度,根據中國歷史發展的自然階段中,各區域對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對推對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作用,不難評價其戰鬥力的高低。

上古時期,掌握著先進生產技術的炎黃部落,因西北氣候異常大舉東遷,擊敗蚩尤的東夷部落,征服黃河流域,確立了最早中國的雛形,奠定了華夏族之基。

中華民族原本就是個尚武的民族。中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炎帝、黃帝、蚩尤及其後代打下的江山。黃帝軒轅氏,起於姬水,三戰炎帝於阪泉,擒殺東夷蚩尤於涿鹿,“天下有不順從者,就前去征討,平定後即離開,一路劈山開道,從未在哪兒安居”(《史記.五帝夲紀》)。炎帝神農氏,起於姜水,八世不衰,足跡遍佈黃河流域、長江南北。蚩尤是戰神,頭像就畫在黃帝的旌旗上,四方歸服,不需多言。


炎黃部落即華夏族的前身,仰韶文化應該就是其東漸的文化遺存,依分子人類學結論,其本融合了西遷東夷的西羌族的一支,如今漢人Y染色體上都有M168、M122、M134、M117突變點構成的基因樹(漢、藏僅在M117上不同);山西陶寺、陝西石峁遺址就是他們輝煌文明的見證。若非如此,源於西亞的青銅鑄造、小麥種植、綿羊養殖迅速興盛於中原地區,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

三代之時,武力以祖地西北為最,東夷次之。正如司馬公在《史記.六國年表第三》中所言:“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綜觀三代,黃帝五世孫夏后氏大禹治水,南伐三苗,劃分九州,建立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東夷之後湯滅夏,定都中原,征討四方,創造了青銅器、甲骨文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黃帝之後武王伐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推行禮樂王道,諸夏構成最早的中國,華夏族、中原正式成型。


春秋時期,黃帝之後季連部崛起於荊山江漢間,至戰國中期滅國50餘,成為南方中國的代名詞,戰力最為強悍。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化,和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戰國中期,秦用商鞅獎勵耕戰,終滅六國,建立以郡縣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典範。

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土地肥沃,姬、姜、子姓封國多如牛毛,實則人多地少,因而更加講究禮儀、秩序和等級。對於興起的南方楚國,齊桓、晉文只能糾集中原諸國方能一較高下。魯國推崇周禮,齊國官方主辦、私家主持的稷下學宮,成為文化高地和百家爭鳴的源頭。推崇禮樂、追求平實理性、不言怪力亂神,實則宣揚奴性、守舊的風尚,逐漸成為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的主流。


千年漢水楚人,是中國南方最有力的開發者,是中國南方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把華夏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植根於漢江流域,擁有了南方蠻族的實用、剽悍、尚武之風和博大胸懷。他團結著各個南蠻方國、戰神蚩尤的後人,並與之融為一體,即使征伐,也只是遷王族它居,就地置縣任用公、尹管理,絕少殺戳。迴歸中原上國,甩掉商、周強加在楚人頭上的“蠻夷”的帽子,是他們共同理想。所以,楚人“篳路藍縷,跋山涉林”為榮,以兵敗為恥;以觀政中國為任,征討商、周、中原諸侯為榮,從而形成優良傳統:“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楚國之舉,常在少者”

八百年的楚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世界大國,她的治鐵、青銅製造技術,它的漆器、服飾,它的音樂、屈騷文學,它的鬻熊、老子哲學思想,代表了當時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毫不遜色於地中海的希臘文明。 中華文化中所具有的“出世”、“浪漫主義”、“崇巫卜敬鬼神”等基本品質與精神,直接來源於楚文化,脫胎於巴、庸、濮、戎蠻等南方文化這一母體。她尚武叛逆、博大包容、瑰麗多姿、浪漫張揚、追求自然靈性的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極。

戰國晚期,楚國因公族勢力大於王權,丟棄了“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沉迷於奢糜的物質文化享受、爭權奪利,終被秦國所滅。但她強大的王族勢力,已滲透到中華南方大地的山山水水、各個角落。楚文化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民族危亡、國家興衰的關節點上,總能爆發出驚人的“敢為天下先”的能量。這恐怕就是“鳳凰涅槃”吧。


《漢書.地理志》可以揭示中國南方文化的成因:“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褥,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蕆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始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

自然資源豐富,人少地多,勞動產品十分充裕,人們過著較為平等的生活,崇尚自由,不受壓制;崇尚自然,想象豐富,行為大膽,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秦朝戰時軍國體制的治理方式,只會國強民弱,終激起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反秦復楚。楚文化因劉邦起於漢水再度復活,以“黃老之術”治國,陽儒陰法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統一的漢族、漢文化正始形成。漢朝,漢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對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得到完美體現。


“漢朝”、“漢人”、“漢服”、“漢字”等等,源於漢水,原本是北方遊牧民族辨識中原農耕民族的統一稱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雷歷風行地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的全面文化改革,甚至通過“焚書坑儒”掃蕩六國地域文化種種之“異”,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共同文化基礎。憑著秦始皇打下的政治文化基礎和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歷史,中原諸族就成了真正的大同小異的統一的漢族了。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直達歐洲,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漢朝的全面興盛。自東漢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內遷,開始接受漢人的農耕生活、文化禮儀。氐、羌西入關中,匈奴、羯族南遷山西,鮮卑族遷入遼寧、河套地區。

五胡亂華,中原衣冠南渡,南方開始成為政治、文化中心。隋朝經過戰爭,再度統一南北。西北的關隴集團,吸取隋亡的教訓,開創了中國古代的最鼎盛時期。

大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載史冊,唐太宗被北方各民族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文化輸出。 經歷五代十國之亂,失掉幽雲十六州的宋朝,立足中原已無險可守,重文輕武機構雍腫,缺少馬匹、以步兵對抗騎兵,成為最懦弱的朝代,已難以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只得向西夏、遼、金恭送歲幣請和,維護著虛假的繁榮。


蒙古鐵騎、滿清八族,體現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之風,但都是曇花一現。蒙古統治中原八十餘年,即被趕回沙漠。滿清不足百年,八旗已淪為笑柄,只能靠漢營甚至湘軍平定四方。

在楚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南方,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如元朝政治腐敗、經濟倒退之時,如清末列強入侵、腐朽不堪之時,如民國軍閥割據、民生倒閉、內外交困之時,一次又一次敢為天下先,挑起民族振興的重擔。這是黃河文化的沒落,還是楚文化的一次又一次涅槃呢?


楚國故地爆發反元農民起義!




清末,辛亥革命發源於南方和陝甘!


發源於楚國故地的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於陝甘!

有人說,北方文化的儒家思想閹割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有人說,“獅子率領的羊群,能幹掉羊率領的獅群”;有人說,“你叫老子過不成年,老子叫你混不成蛋”,“武”都是被逼的。我不知道,中華大地哪兒更有血性、更能打,只希望每個中國人不要內耗,要團結;在面對外來欺壓、凌辱時,要敢於亮劍!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罷我上演,打來打去,幾千年後,56個民族打成了血肉相連、文化一體的親戚和兄弟,組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我國曆史上,分裂、戰爭的時期不少,但統一、和平、共同發展更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和必然。

中華文化,在與遊牧文化的長期鬥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過程不斷學習、吸收西方先進的管理、科技、文化成果,最終在反抗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和外來侵略的長期革命鬥爭中,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超越和復興。

反觀歐洲,面積跟中國差不多,卻分裂成四十餘個國家,東、西發展極不平衡,民族問題、分離傾向、領土爭端層出不窮,甚至存在著尖銳的政治、軍事對立;以西歐為主的國家,好不容易加快一體化進程,能增強世界話語權了,英國又玩起了脫歐。

願中華武魂長存,天佑中華!


嘉會花藝


當然是江西人,古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漢青。近代抗倭江西僅上高一小縣就殲日兩個師團二萬五千多人,江西境內埋葬日寇的萬人坑不計其數。抗戰時期全省無一漢奸、叛徒、帶路黨。現大陸陸軍三大王牌二個半是江西人打出來的。


晨鼓1


為抗日戰爭付出最多的是川軍和桂軍。輕鬆投降的是東北。華北當時也是四戰之地,抵抗的很厲害,川軍與桂軍大老遠的跑到華北來抗日。陝北由於土地貧瘠,又有黃河天險,日軍對其暫時不感興趣,倒是很適合躲藏,此處向東南可以進取中原,向西北可逃入蘇聯,可謂進退自如。


奔波兒灞A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若說那個地方的人能打,就必須要分歷史的階段來講才能清楚!富貴輪流轉,在歷史中,哪裡出最利害的將軍和領袖,哪個地方的人就是最能打仗的!就是強將手下無弱兵,反之則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而遺臭萬年的了!


九洲靈能


這個問題,個人覺得並不好回答,按照問題中所說的縱觀整個歷史來看,個人覺得我國最能打,最有血性的地方還是西部地區。

舉幾個例子:

一:不論是周王朝還是秦王朝,他們都是崛起與西部,並最終東進,奪取整個中原地區,秦軍虎狼之師的稱呼可見其戰鬥力在東方六國眼中有多麼的恐怖。

有太多電視劇中都介紹過秦軍,這裡就不多說了,朋友們都瞭解的。

還有後來董卓的西涼軍,那也是戰鬥力十分彪悍,能征善戰的軍隊,很能打,因此西涼軍也成為各路人馬都想擁有的軍隊。


二:西夏,地處我國西部寧夏及河西走廊一帶的古國,其主體民族是發源於青海一帶古羌人的一支,党項人。

為什麼要將党項人作為一個例子列舉出來?是因為党項人是一個非常有血性,且寧可戰死也絕不投降的民族,其戰鬥力也是十分彪悍。

在蒙古人滅亡西夏的戰爭中,党項人的戰鬥力和其血性展現的淋漓精緻。

幾乎沒有投降,全是選擇戰鬥,就連七八歲的孩子,在面對蒙古人的刀劍時,也是視死如歸。


三:近代,抗日戰爭,很有名氣的川軍,一個死字旗,就是軍魂。國難未除,誓不回川的誓言,幾百萬川軍將士,在全國各地的戰場上與敵人廝殺,眾多好男兒戰死沙場。

當然了,在抗日戰爭中,桂軍,滇軍也是非常能征善戰的,他們同川軍一樣奮勇殺敵,為祖國和民族的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這些,只是幾千年來,西部地區能征善戰,血性十足的個別例子,其他還有的就太多太多,列舉不玩的。

總之,西部的男兒,都是有血性,懂得民族大義的,在該他們出場的時候,他們必將讓敵人為之膽顫!


Ko文史迷離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建議中,川蜀之地首當其衝,可見其戰略重要性,其次,英勇的西路紅軍戰士中,大多是四川人。抗日戰爭中,王銘章所率川軍拼死抗敵,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可見川人的英勇與血性。中越自衛反擊戰中,成都軍區的戰士又立大功。所以我認為,論能戰之士之地,首屬川蜀。


當臨絕頂1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認為各地的中國人都挺能打的,但前提是讓這些人知道為何而戰。

如果中國人不知道為何而戰,戰鬥力將會從一百無限接近於零。

舉個例子,溫文爾雅的江南人士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輕易投降了清王朝。因為在他們看來當大明的子民和當大清的子民好像是沒什麼區別,所以這個時候江南人士的戰鬥力幾乎等於0。

相對於這些江南人士,滿清的武士不飛吹灰之力征服了富庶的江南,武力值爆表!

但是,當剃髮令頒佈的時候,生活於傳統儒家社會的江南人爆發了。以江陰為例,清軍南下的時候,江陰沒有抵抗就投降了清朝。雖然一些官員不願投降,做出的最激烈抗爭也只不過是辭官回家。

當剃髮令頒佈的時候,這個人口不足10萬的小城市憤而起義,全城軍民同仇敵愾,抵禦滿清軍隊81天之久,殲敵75000人。戰後整個江陰人口幾乎無一倖免,僅剩53人。

剃髮令前後江陰百姓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沒有裝備先進武器,完全靠一腔熱血就打的清軍陣亡75000人,其中親王3名,大將軍18名。

試想一下,如果江陰百姓,能夠獲得和清軍同樣的裝備、訓練,殲滅城外的清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不知道為何而戰和知道為何而戰的區別。

再舉個例子,關中地區的老秦人

看過大秦帝國的人對糾糾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應該就像深刻。實際上,在商鞅變法之前,老秦人怯於公戰,勇於私鬥,遠遠不是魏國的對手。

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軍功制度,激勵了老秦人;秦國的嚴刑峻法,也讓老秦人成了勇於公戰的戰士,在未來一百多年裡,秦軍成了山東六國的噩夢。秦人還是那些秦人,但是,當他們知道為何戰之後,就成了無敵的虎狼之師。

中國其他地方的人也是一樣,都是不缺少血性的人,所以在二戰的時候美國的教官才會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軍人。


歷史風暴


當然是中原,上至皇帝,文臣武將舉不勝舉!中原處於四戰之地,從上古炎黃部落聯盟,貫穿整個封建社會朝代,無一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為正統,其他地方都是配角的角色!


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雖然相互之間攻伐紛爭,但對於四夷的態度是一致的。

犬戎一起在驪山之下攻擊並殺死了周幽王,犬戎就奪得了周朝的焦穫之地,居住到涇水和渭水之間,侵犯中原地區。這時秦襄公援救周王朝,於是周平王離開了酆京、鎬京,向東遷徙到洛邑。就在這時,秦襄公攻打戎人來到歧山。

山戎越過燕國進攻齊國,齊釐公同山戎在齊國城外交戰。其後四十四年,山戎進攻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北上討伐山戎,山戎逃跑。

周襄王在外住了四年,於是派使者向晉國告急。當時晉文公剛剛即位執政,想要創建霸業,就發兵討伐並驅逐了戎狄,殺了子帶,迎回周襄王,居住在洛邑。...

春秋時楚境內已有不少以"蠻"自稱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莊王時,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飢之際,"戎伐其西南,又伐其東南,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


至於你說的蒙古鐵騎,滿清八旗,是借用中原內亂的間隙而得到中原的。蒙古是在中原朝廷沒能收復中原的燕雲十六州的屏障門戶,所以宋朝整個歷史時期都處於被動防禦位置,再加上蒙元對於江南士族的拉攏,南宋內部史彌遠 賈似道奸佞喪國。滿清是藉助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起義的滅明的背景下,利用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孫可望等漢人封王的勢力入住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