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會講海南方言嗎?

在海口生活,你會發現一個現象,比如在海口公交車站兩位阿婆在用方言(本文中泛指海南話)聊天;菜市場裡小商販之間的交流用海南話;小店鋪裡阿姨自由切換語言模式,一會用普通話招攬客人,一會用海南話回覆工作夥伴。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發現,在海口大街上講方言的幾乎是中年人,那麼較為年輕的一代人講方言嗎?方言使用率下降了嗎?是否講方言受哪些影響因素?9月4日,海口網記者通過街頭採訪,探尋市民講海南方言的現狀。

你的孩子,會講海南方言嗎?

同學之間用普通話交流。

年輕一代講方言幾率不高 使用海南方言範圍、頻率減少

通過調查發現,老一輩(指爺爺奶奶)的人從小講海南話,對於他們而言,用海南話表演的瓊劇是留存在很多老一輩人的海南記憶;父母這一輩,在爺爺奶奶的身邊長大,耳濡目染,依然能夠熟悉老一輩的方言;作為第三代的80、90後,很多日常用語還能聽懂,再深奧一些的歇後語就聽不懂了;作為00後、10後的第四代,要麼“磕磕絆絆”,要麼“壓根不會”“半點不通”。

由脫口而出、耳熟能詳到“笨嘴笨舌”“一竅不通”,方言隨時代的潮流而發生悄然改變。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馮法強認為語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很難去統計,但海南方言利用率、使用率在減少,其影響也在逐漸減弱。

25歲從事教師行業的黎先生告訴海口網記者:“我們一家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海南瓊山人,但5歲的侄子和16歲的表弟都不會海南話。”有些孩子是完全不會方言,而有些孩子是聽得懂但不會說。在海口定居8年的屯昌人黃先生有一個8歲的兒子,“我們在日常對話中講的是普通話,孩子不會說方言,他能聽得懂但不會講。”黃先生說。

15歲的小賴從小在鄉下長大,3歲以前不講普通話,3歲隨父母定居海口後才正式接觸普通話,正是由於在鄉下長大,才學會講方言。隨著年紀的漸長,直到現在依然會說方言,“說普通話會更順一點,學校裡大家都講普通話。”她說,15歲的她從小接觸海南話,尚且能夠日常交流,但生疏一些的詞彙就不會了。讀六年級的弟弟對海南話的認知僅限於“皮毛”。“家裡爺爺奶奶和父母用海南話交流,父母和自己對話時也用海南話,但我們用普通話回答他們,有時候碰到聽不懂的海南話就不回答。”小賴的弟弟說。

是否講方言與成長、學習、工作環境相關

是否說方言講究“城鄉差異”。調查發現,大多數城裡的孩子不會說方言,有的只會聽但表達不暢,而鄉下的孩子大多數會講方言。民風民俗等社會環境是影響孩子是否講方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人生活在街坊鄰居相互往來,且都是方言在“搭橋”的環境中,那麼打小就會講方言。如海口博愛南老東門這一帶街坊經常講海南話,那麼生活在街坊裡的小孩學會講海南方言的幾率就大。從小在鄉下、在爺爺奶奶身邊成長的孩子,或者是父母雙方都講方言,那麼孩子講方言的幾率也大一些。

市民張先生有個快3歲的孫子,“他從小在鄉下、在爺爺奶奶的身邊長大,會說方言,來海口上幼兒園,園裡的小朋友都不說方言,也沒有人和他講了。”張先生認為成長在海口市內的孩子基本都不會講方言,相反,成長在農村的孩子幾乎都會講方言。

是否說方言講究學習、工作環境。如果一個地方盛行用方言交流,那麼個體學會方言的幾率也較大。如16歲海口市民小蔡就讀於文昌中學,在家裡和父母用普通話交流,到文昌讀書用海南話和同學交流。“父母不講海南話,海南話是自己學的,沒人教。”小蔡說道。

來島的異鄉人同樣也會因環境的影響而學會方言。一個來自廣東的“新海南人”鄭先生告訴海口網記者,長期共事的工友會講海南話,他有意識去模仿學習,也學會講海南話。

是否說方言也講究熟人圈。據瞭解,本地人在家裡和父母、朋友交往時大多使用方言,但在外工作會使用普通話。林小姐介紹,她在海口工作20年都不講海南話,只在家裡講海南話,而李先生則表示平時只和親近的朋友講海南話,而工作之後認識的朋友則講普通話。

遠赴他鄉求學的學子,依然會有講方言的場所、熟人圈,大學生為了聯絡感情常組建老鄉會,同一個地區的人集聚在一起,說著鄉音,頗有些“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意味。“講方言聽著比較親切,容易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23歲的小楊說。此外,方言成為一種名片,“當初次相識的朋友一聽到你是海南人的時候,會下意識問你方言,你對口順出一溜方言,對方會覺得你地道。”小楊說。

你的孩子,會講海南方言嗎?

老師用普通話授課。

海南方言使用率減少 或因時代變化所趨

對於海南方言的使用是否在走“下坡路”,海口市民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第一種聲音較為樂觀,有市民認為從日常現象中沒有感受到海南方言使用率減少的危機。“海南人的標配就是海南話,海南人不講海南話講什麼話?”張先生說。對於市民為什麼不認為海南方言走“下坡路”的情況,馮法強解釋說:“假如使用海南話的人口有六百多萬,其中有一百萬人不用海南話,那麼僅佔據總數的六分之一,比例總體來說是少的,所以市民感覺不到海南方言的使用率下降”。第二種聲音認為方言使用率減少、影響力減弱。黎先生認為不僅是海南瓊劇、歌謠等在日漸衰落,海南各地方言如果不被好好傳承與發揚,也有可能會面臨消失。

做生意要招攬客人,招攬客人要講普通話。老家在文昌的海口市民黃先生說:“文昌遍地都講海南話,在海口很少人講方言,你用海南話講,別人聽不懂。身邊的朋友都講海南話,但有很多深奧的東西用海南話講不出來,不會講。”

環境變化所趨,沒有講方言的成長環境。楊小姐認為家庭環境的變化導致目前的小孩失去了講方言的成長環境。楊小姐家二表姐的丈夫是外省人,一家人定居在海口,二表姐的丈夫和婆婆都是海南話的“門外漢”,家裡只用普通話交流,所以外甥女只會講普通話不會講海南話。

黎先生家5歲的侄子和16歲的表弟不會海南話,究其原由,黎先生說:“家裡人都和小孩講普通話,他們從小上學都用普通話交流,而且成長在城市,很少和生活在村裡且只會講海南方言的爺爺奶奶接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況就是,背井離鄉、外出求學,缺少講方言的環境。“在外面太久了,海南話的聽力倒是還可以,口語已經掛了。”蘇先生說;同事之間是海南人,出於習慣,溝通會採用普通話;不講海南話是因為發音標準問題,不僅如此,還因所知的口語詞彙太少,很多詞彙需要普通話才能說清楚。

馮法強認為海南方言使用率減弱總體主要表現在詞彙總量的減少、影響力的減弱、使用人數的減少。

方言詞彙的使用範圍減少。原來有一些與農業生產、社會生活聯繫密切的詞彙,由於新一代年輕人不再從事這方面的活動,所以這些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事物名稱,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怎麼說。從這點上看可以認為方言使用的熟練程度、使用的能力在下降。

影響力的減弱。退回30年前,海南話的地位在海南就是一個類似普通話的地位。不同方言的人進行溝通時都選擇使用海南話進行交流,甚至不同民族之間的也使用海南話交流。很多人同時兼具2種語言(本族語言和海南話)的能力。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普通話已經取代了原來海南話的地位。從工具性上來看,海南話的使用也是在減弱。從人數上來看,使用海南方言的人數較之以往也隨之減少。

方言保護 應未雨綢繆

語言和地方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如果沒有了語言,地方文化如歌曲、民謠、口頭藝術形式等也將難以保存。海南話代表海南文化、特色。如果作為工具的海南話衰落消失,那麼海南的特色、地方文化也將失去獨一無二性。如瓊劇,如果海南話講的人逐漸減少,那麼會唱瓊劇的演員、受眾都將減少。所以對於地方方言的保護應未雨綢繆。

馮法強認為要預防方言的衰落,保護地方特色文化離不開政府、媒體、學校、家庭等主體。

政府部門不僅要加強海南地方文化、海南語言資源的保護,還需加強語言學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對方言研究的經費支持等。此外,還可以在小細節上著手打造地方特色,可參考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在公交車、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播報信息時加入方言播報。

媒體應加大宣傳,引起人們對方言等口頭形式藝術的重視,提高人們對方言的保護意識。媒體在進行宣傳時也可以利用方言進行多種表達的宣傳,形成有特色的傳播,引起受眾的注意的同時也突出了對本地方文化傳播與發揚。

中小學學校可以開設方言文化體驗課程,引發孩子對方言的興趣。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注重轉變思想,有意識地去教授孩子方言。“有些家長擔憂孩子講方言會跟不上普通話的課堂教育。其實,孩子多學會一種語言,對大腦的開發更有幫助,從語言系統上看,普通話的語音系統較為簡單,而海南話的語音系統較為複雜。”馮法強說。

見習記者伍鳳妹 攝影報道

(海口網9月4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