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造中國品牌

質造中國品牌

2013年12月,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45家組織和4名個人榮獲首屆中國質量獎和提名獎。國務委員王勇出席儀式,併為獲得首屆中國質量獎的組織和個人頒獎。

2016年3月,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各地區、各部門要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堅持改革創新,加強政策引導,把提升質量作為推動供給結構、需求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要強化監督管理,健全質量標準,嚴厲打擊各類質量違法行為,維護群眾健康安全和合法權益。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示第三屆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獲獎名單。根據此次公示的名單,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的獲獎名單為9家組織和1名個人,提名獎的名單是80家組織和9名個人。參評組織範圍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工程建設行業生產經營組織,國防工業、武器研發製造維修設計單位,醫療機構(僅限醫院科室和專項醫療團隊),教育機構(僅限小學、初中和職業技術學校),“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城市政府,一線班組(包括各領域QC小組)等。參評的個人範圍包括各行業領域的一線工作人員,各類組織質量管理人員,質量管理領域專家學者等。

從2013年到2018年,5年間三屆中國質量獎,不僅開創了中國質量發展的新歷史,也是我國質量管理工作始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質量工作的決策部署,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推動質量強國建設,質造中國品牌的一個見證。

政府在行動:守住市場監管底線

今年4月,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據瞭解,新組建的市場監管總局整合了涉及原國家工商總局職責、原國家質監總局職責、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職責、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職責。

“總局將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統一登記市場主體並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組織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工作,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規範和維護市場秩序,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說,總局還負責管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導全國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守住市場監管安全底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企業在行動:書寫創新創造奇蹟

新時期的“中國品牌”,正逐步甩掉“貼牌”“代工”“廉價”等標籤,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升級。而海爾、華為等作為其中的代表,正以領先的科技基礎做支撐,書寫著中國製造業的品牌傳奇。

以海爾為例,之所以能在全球家電領域成為佼佼者,或許與其品牌的創新基因和多年來積累的整體科技實力有關。青島海爾方面表示,自1984年創立以來,公司始終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創新理念,驅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製造商之一。成立的30多年時間裡,海爾一直在產品研發上狠下功夫。

從1992年開始,華為就堅持將每年銷售額的至少10%投入研發。用華為內部的話說,“什麼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發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頭的”。今年,華為承諾將在研發方面投入150億至200億美元。

“堅持只做一件事”。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這樣解釋華為的成功密碼。30多年來,華為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既堅守產品質量,又積極技術創新,堅定信心朝前走。

華為的發展凸顯了中國企業全力聚焦產品質量和企業創新的決心,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整個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轉型。

華為在深圳成立之初,珠三角地區還是大家心目中的“世界工廠”。如今,珠三角已聚集了大量科技創新企業,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也為中國製造業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了動力。

啃下硬骨頭,破解技術困局,中鐵大橋局的創新成果得到國際業界認可。如今,按中國標準建設的“中國橋”已遍佈亞洲、非洲、歐洲等大洲。伴隨著中國橋走出國門的還有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航天、中國蛟龍、中國水電站等等一個個非凡的“上天入地”超級工程,這些令人自豪的中國工程背後是質量創新與質量提升的驅動。

上榜企業巡禮

此次公示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獲獎名單正是對中國質量的生動詮釋。以濰柴為例,眾所周知,濰柴全系列道路用發動機不僅排放指標均滿足歐6洲排放標準,滿足美國EPA 2017排放標準;噪聲指標滿足ISO 6798要求,常用工況噪聲均比競品低。更重要的是它的產品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達到4000小時,B10壽命達到180萬公里/30000小時,換油週期12萬公里。與世界同行產品指標相比均達到了先進水平。

中國地域遼闊,發動機工作環境複雜,溫度從零下-45攝氏度到零上50攝氏度,海拔覆蓋0-5000米,存在沙塵、高溼、高鹽等很多極限環境。國外有些發動機到中國後非常不適應,但是濰柴發動機為什麼可以適應? 核心在於其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

今年1月,格力中標全球最大光伏空調項目,落地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世貿中心,強勢登陸全球標準最為嚴苛的美國市場。頻頻中標國內外眾多標杆工程,格力到底有何“秘訣”?質量,正是格力電器蜚聲國內外市場的那個“關鍵詞”。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話一語道破:“質量關係到兩個生命,一個是消費者的生命,一個是企業的生命。”

作為中國毛紡行業唯一獲得世界品牌、中國質量獎的企業,江蘇陽光集團獲評質量領域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實現了中國紡織業在該獎項上的“零突破”。“把產品當作精密儀器來做”是江蘇陽光集團多年來的質量價值理念,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江蘇陽光集團從原來的鄉鎮企業,做到了今天的世界品牌。

多年來,陽光集團堅持打造“從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產業鏈。面對變幻莫測的毛紡市場,陽光卻獨闢蹊徑走出了一條以管理鏈條帶動質量鏈條的發展之路。

致敬大國工匠

在當代中國,打造中國質量需要全面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不僅要讓匠人在提高產品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還要以工匠精神鼓勵實業領域引領世界高標準、打造世界名品牌。此次公示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獲獎名單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就是大國工匠的傑出代表。

在2015年的“9·3”勝利日閱兵式上,驚豔亮相的新一代預警機令人印象深刻。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被喻為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中樞。而這神經中樞裡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全靠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手工焊接而成。憑著一雙巧手,工作20多年來,潘玉華焊接了很多我國軍工、航天領域先進飛機、衛星的零部件。

潘玉華所在的軍工研究所承擔著捍衛國家電磁空間安全的重任。多年潛心修煉,靠著手穩與心靜,沒有任何機器輔助全憑手感,在一塊一元硬幣大的電子板上焊接上千根細小的鉛柱,潘玉華只需要兩個小時,而這一千多次的重複,都保持著同樣的精度。

培育工匠精神,在政府層面,應通過質量戰略和制度建設,引導全社會尊重和弘揚工匠精神,尊重匠人。在企業層面,應建立培養工匠精神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家應專注產品質量提升,致力於“百年老店”和“隱形冠軍”的打造,引領企業提升產品的國際質量競爭力和世界品牌競爭力。

在中國製造搭乘互聯網快車快速轉型發展的同時,“大而不強”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中國製造業的痛點。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有超過200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但中國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在技術創新、質量控制、產品品質、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容迴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這是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之後,再次發出“品質革命”的號召,可以看出中國製造的品質提升行動已時不我待。

中國企業要敢於做“吃螃蟹”的探路者,更要願意做腳踏實地的“工匠人”。可以相信,隨著中國企業的注意力和興奮點更多地轉移到“品質革命”上來,多在“中國質造”上下功夫,中國製造業必定會實現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美好藍圖。(作者:武志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