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沈志華新著《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一部冷戰史佳作!

點擊上方“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可訂閱哦!

沈志華新著《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一部冷戰史佳作!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出版社、上架日期: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版 (2018年9月)

裝幀:平裝 ;語種: 中文

ISBN:9787501257324

內容簡介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一書作為教材,主要是為中國大學歷史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作,同時,本書也是通俗讀物,其對象亦是中國社會關注這段歷史的普通讀者。沈志華教授領銜編寫的這部《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開創了中國冷戰史教材編寫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全書共二十四講,每講均附有兩到四道思考題,還附有參考書目和大事記。《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的*特點在於力爭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寫作者在參考了大量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冷戰發生、演進和終結的宏大歷史過程。總的來看,該書將主要關注點自然而然地放在了美國、蘇聯、中國、日本和法國等重點國家身上,但也並未忘記給朝鮮、越南、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古巴、安哥拉和阿富汗等國家或地區相應地留出筆墨。

《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一書分三編:第一編冷戰的起源和爆發(1945-1953);第二編冷戰的擴展和延續(1954-1969);第三編冷戰的轉型和終結(1970-1991)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老師們過去多年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的總結,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繪了當代國際關係史(1945—2010)的發展脈絡,論文都是刊物已經發表過的文章。

學者簡介

沈志華, 男,1950年出生,著名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沈志華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中國史學會理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 、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

目 錄

前言

第一編 冷戰的起源和爆發(1945—1953)

第一講 美蘇冷戰的緣起

杜魯門上臺後美蘇矛盾的初現

凱南長電與丘吉爾鐵幕演說

希土危機與杜魯門主義出爐

第二講 復興歐洲與北約的建立

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美國全力援助歐洲

北大西洋聯盟的建立

第三講 應對挑戰與共產黨情報局建立

戰後蘇聯大國合作戰略面臨的挑戰

歐洲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的建立

兩大陣營理論與蘇聯對外政策的轉變

第四講 蘇南衝突與蘇聯對東歐的整肅

蘇南衝突的起源與實質

蘇南衝突加劇與布加勒斯特會議

拉伊克案件及東歐各黨的政治清洗

斯大林對東歐各國的整肅

第五講 柏林危機:歐洲冷戰的爆發

不斷加劇的德國分裂狀態

封鎖柏林與“空中走廊”

危機的解決與兩德分立

第六講 中蘇同盟與亞洲冷戰的起源

斯大林在亞洲的戰略目標

中蘇兩黨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毛澤東訪蘇與中蘇同盟形成

第七講 朝鮮戰爭:亞洲冷戰的爆發

朝鮮戰爭到底是怎樣爆發的

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出兵朝鮮

停戰談判遲遲未果的原因何在

第八講 對日和約與亞太冷戰格局全面形成

美國對日單獨媾和政策的形成

美蘇在對日和約問題上的鬥爭

針對中國建立的新月形包圍圈

第九講 東柏林事件與美蘇的反應

“斯大林照會”與蘇聯對德政策

東柏林事件爆發的背景及其過程

美蘇對東柏林事件的反應

第二編 冷戰的擴展和延續(1954—1969)

第十講 萬隆會議與和平共處方針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中國積極參與會議的籌備

萬隆會議的召開及其影響

第十一講 波匈事件及蘇聯的武裝干涉

蘇共二十大引發衝擊波

蘇聯干涉波蘭內政未遂

蘇軍兩度佔領布達佩斯

第十二講 兩次臺灣海峽危機

第一次臺海危機與美蔣條約

第二次臺海危機與中蘇分歧

第十三講 第二次柏林危機與柏林牆的修建

德國分裂後的柏林問題

第二次柏林危機的爆發及過程

修建柏林牆及其後續影響

第十四講 古巴導彈危機與美蘇對抗

古巴革命與美國策動豬灣登陸

蘇聯決定在美國後院部署導彈

美蘇在加勒比海面對面的較量

第十五講 中蘇關係從破裂走向對抗

中蘇兩黨的分歧與矛盾

從短暫緩和到中蘇反目

從公開論戰到兵戎相見

第十六講 美法矛盾與法國退出北約軍事機構

戴高樂意欲重振法蘭西雄風

戴高樂復出與法美矛盾激化

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第十七講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興起的國內外背景

“疫情”蔓延徵兆與蘇聯的預警

輿論失控與華約五國的軍事幹預

第十八講 不斷升級的越南戰爭

北緯十七度線的劃定

越南戰爭的持續升級

巴黎和談與越南統一

第三編 冷戰的轉型和終結(1970—1991)

第十九講 走向正常化的中美關係

中美蘇大三角的出現

中美之間的秘密接觸

基辛格兩度訪問北京

尼克松總統公開訪華

第二十講 美蘇之間的對抗與緩和

冷戰初期美蘇對抗與核軍備競賽

60—70年代美蘇緩和的實現

冷戰最後十年的緊張與緩和

第二十一講 大國參與的安哥拉內戰

美蘇在第三世界的爭奪

“三足鼎立”的安哥拉獨立運動

多國多方參與的“內戰”

大國離席之後的和平

第二十二講 阿富汗戰爭與蘇聯的衰落

與強國為鄰的阿富汗

阿富汗政變與蘇軍干涉

蘇聯在阿富汗深陷泥潭

“新思維”與蘇聯被迫撤軍

第二十三講 東歐劇變及社會制度轉型

東歐劇變與西方的反應

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

匈牙利的圓桌會議

柏林牆倒塌與德國重新統一

第二十四講 八一九事件與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危局

八一九事件的前前後後

蘇聯解體與冷戰的結束

附錄一:冷戰國際史大事記

附錄二:徵引和參考書目

一部冷戰史佳作——《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

夏亞峰 美國長島大學教授

Xia Yafeng,New York Long Island University, USA

毋庸置疑,近十幾年來,冷戰史研究已經成為在國際學界代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一張亮眼的名片。

中國的冷戰史研究大約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初主要利用《美國對外關係文件》(FRUS)集中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十年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幾年後,全球範圍內的冷戰隨蘇東劇變戛然而止,這場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東西方對抗終於變成了一個靜態的歷史過程。更讓歷史學家興奮不已的是,在此前後,中國、蘇聯和東歐國家檔案文獻的大量開放,研究者首次有機會探察“鐵幕”的另一邊。基於這一嶄新的情勢,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冷戰史專家約翰·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率先倡導開展“冷戰史新研究”或曰“冷戰國際史研究”(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Studies),即在冷戰結束以及後冷戰時代到來賦予研究者的全新時空框架內,冷戰史學家憑藉著這種“局外性”優勢,將冷戰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進程置於20世紀全球化運動中加以剖析和細讀。相應地,在研究方法上,遵循國際史研究路徑,力爭挖掘多國多邊檔案,竭力掙脫“美國中心”論的羈絆,將關注視線轉向“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並重新認識意識形態對冷戰的型塑作用。“冷戰史新研究”學術潮流甫一出現,中國學者(包括旅美華人學者)便在中文雜誌上予以了詳細介紹並做出正面評價。於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在相關研究中自覺不自覺地實踐“冷戰史新研究”倡導的基本理念。

中國的“冷戰史新研究”實際上發端於“民間”。自90年代後期,沈志華、牛軍、楊奎松、李丹慧、牛大勇、章百家等一批歷史研究者,在旅美華人學者陳兼、張曙光等人協助下,在國內外廣泛開展學術活動。他們自籌資金,千方百計收集各國檔案文獻,召開各種學術會議,並呼籲和推動中國相關檔案的開放,很快就將中國的學術研究成果推向國際學界,令國外同行有機會較以往更為真切地窺見冷戰另一方的戰略思考和外交決策。當然,中國的冷戰史研究之所以能夠在近十餘年取得明顯進步,還與政府的重視程度和財力支持密切相關。毋庸置疑,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為代表的各級政府項目資助是冷戰史研究人員團隊建設、資料蒐集和設備購置的主要經費來源。正是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作為中國冷戰史研究的“龍頭”,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才在國際學界脫穎而出,並連年取得豐碩成果,被稱為國際學界冷戰史研究四大中心之一。

中國學者有關冷戰時期中蘇關係、中美關係、中朝關係、中越關係、朝鮮戰爭等專題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尤為值得指出的是,*近若干年來中國冷戰史學界至少在如下四個領域進行了集體性的探索,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學術景觀:經濟冷戰;心理戰、隱蔽戰與核戰略;冷戰中的科學與文化;中國對周邊國家政策。無論是相對於中國學者以往的相關成果而言,還是與國際同行比較,上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意味著一種明顯的進步,其中不乏開拓性的探索。

歷史研究不僅僅是象牙塔裡的“高級工種”,更擔負著涵育後學、傳承人類記憶的先天使命。從中國冷戰史研究的發展歷程來看,沈志華教授領銜編寫的這部《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開創了中國冷戰史教材編寫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全書分為“冷戰的起源和爆發”“冷戰的擴展和延續”“冷戰的轉型和終結”三編,共二十四講,每講均附有兩到四道思考題,還附有參考書目和大事記。《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的主要特點在於力爭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寫作者在參考了大量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冷戰發生、演進和終結的宏大歷史過程。總的來看,該書將主要關注點自然而然地放在了美國、蘇聯、中國、日本和法國等重點國家身上,但也並未忘記給朝鮮、越南、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古巴、安哥拉和阿富汗等國家或地區相應地留出筆墨。從各講的選題上來看,《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奉行“抓大放小”的原則,基本上涵蓋了冷戰期間重要的雙邊關係和歷史事件。限於篇幅確難單獨列為專題的案例,也儘可能在相關的某一講中通過前後勾連的方式加以概述。

但是,金無足赤,這部教材聚焦於冷戰時期的外交史、政治史和軍事史,而相對忽略了經濟、文化、宣傳以及情報等其他層面在東西方對抗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過於注重高層決策者這一精英群體,而沒有給予下層官員乃至於普通大眾以適當的關照。不過,瑕不掩瑜,《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作為針對中國大學歷史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教材,定會在歷史學後備人才養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同時,作為通俗讀物,也為中國社會關注這段歷史的普通讀者奉上一道學術盛宴,並在冷戰史研究領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世界風雲變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為您權威解讀。在線問答,解答您的疑惑,歡迎點擊閱讀原文鏈接,關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悟空問答。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數字經濟智庫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新书推荐」沈志华新著《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部冷战史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