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以前我們是採集野生山茶資源,現在在林下種植黃芩茶,實現了立體種植,提高了林地的使用效率,還有益環境。”張建民是北京靈之秀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說起當初在林下種植黃芩,她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最初是想降低土地使用成本,但隨著在林下試種黃芩茶的成功,靈之秀開始了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特色之路。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靈之秀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只是北京有效利用林地資源、開展林下經濟經營的一個典型案例。近日,北京園林綠化局舉辦“發展林下經濟、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為綠色生活添彩”系列活動,據悉,自2007年北京發展林下經濟以來,目前已形成了林菌、林藥、林花、林禽、林下旅遊等11種主要模式,參與其中的1.3萬戶農民戶均增收0.97萬元人民幣。

可以說,林下經濟將生態和經濟有機結合,實現了生態資源保護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發展林下經濟意義大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為依託,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進行合理的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休閒遊憩、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等與森林景觀利用相關的活動。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集體林地承包到戶,如何養護林地,同時又破解林木週期長,收益慢的問題?林下經濟就是以“農業+林業”走出的新路徑。

“林下經濟是一種典型的良性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方式,帶來了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經營維護森林的積極性。”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原司長張蕾曾表示。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頒佈《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指出林下經濟對於增加農民收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生態建設成果、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提出“林下經濟產值和農民林業綜合收入實現穩定增長,林下經濟產值佔林業總產值的比重顯著提高”的目標。

近年來,林下經濟的經營成為了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例如,在94%以上均為山區的雲南省,2013年,其林下經濟經營面積已達6000萬畝,主要產品年產量達700萬噸,全年實現產值700億元。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初步統計,2015年全區林下經濟產值達到700億元,總面積發展到5000萬畝,全區1600萬林農經營、參與林下經濟並因此使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北京多元化林下經濟模式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據報道,2015年,北京市共完成林下經濟新建面積6.97萬畝,實現當年產值2.652億元,擁有參與林下經濟的企業181個、合作組織140個、帶動就業2.89萬人。

北京四海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參與林下經濟的合作社之一。2005年,北京延慶四海鎮開始了食用菌種植,在時任菜食河村村主任任志懷的組織下,該鎮8個村12名幹部成立了合作社,栽培種植野生蘑菇。2007年,恰逢四海鎮大力發展花卉種植,任志懷又帶領合作社農民試種菊花達幾百萬畝,當年的收入就達40多萬元。

四海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林下種植可總結為“林菌模式”和“林花模式”。所謂“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地的林下生態環境,發展食用菌。據瞭解,種植食用菌,畝效益可達1萬~3萬元。所謂“林花模式”,即利用林下空地,發展具有一定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的功能性花卉,在增加植被覆蓋度,改善景觀效果的同時產出經濟效益,提高林地產出率。

除了“林菌模式”“林花模式”,靈之秀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林藥模式”也是林下經濟模式的一種。據張建民介紹,其主要種植的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的藥用價值,在林下種植黃芩,既可有經濟效益,又具有景觀效果。

據記者瞭解,北京的林下經濟可總結為林菌模式、林花模式、林藥模式、林禽模式、林蔬模式、林糧模式、林蜂模式、林桑模式、林草模式、林油模式和森林旅遊等11種模式。

有業內人士總結,北京市林下經濟可歸納為三個產業群,其一是以生態治沙片林為依託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群;其二是在山區縣發展的都市型休閒觀光林下經濟產業群;第三則是在偏遠山區以生態涵養為目的仿野生、近自然產業群。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品牌+特色”是林下經濟應走之路

“農業+林業”模式 “生態+經濟”雙贏

國務院辦公廳頒佈的《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品牌產品,加大產品營銷和品牌宣傳力度,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儘管目前林下經濟在各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市場知名度、品牌帶動效應仍待加強。“品牌還不多,特色還不凸顯”,也是北京林下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

作為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之一,靈之秀就是以打造特色、塑造品牌、與科技聯姻帶動了京西的特色林下經濟。

“首先,黃芩茶是我們北方的特色茶,有自己的特點。”張建民說,“其次,我們在4000畝茶園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廠,近年還開發了旅遊,將種植、加工、旅遊服務等一二三產融合,做出自己的特色。”

除了“特色”,張建民說,打造品牌也是靈之秀從事林下經濟十多年的“經驗”之一。從門頭溝區馳名商標,到北京市馳名商標,再到科普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旅遊示範基地……從創立伊始,靈之秀就基於自己的特色產品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今年,靈之秀又積極與電商攜手,“我們不光是賣產品,利用電商、微信等平臺,可以形成對產品、旅遊以及品牌宣傳的綜合效應。”張建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