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

【雨神】

我國古代人們崇拜的自然神靈之一。從商代開始,中國經濟以農業為主,雨情與收成關係密切,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人們自然把自然界的雨奉為神靈殷商時雨神是女神名媚,西周時稱雨師,西漢之後,奉赤松子為雨師求雨祭神,一般用奏樂、歌舞的儀式,也有用柴燃燒供物的獻祭,有時甚至焚人祭神。

「雨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

【歷代雨神】

赤將子輿者。黃帝時人也。不食五穀而啖百草華。至堯時為木工。能隨風雨上下。時時於市門中賣繳。亦謂之繳父。

周禮春宗官伯日禮司命。風伯雨師星也。風師箕星也。雨師畢星也。玄謂司中司命文昌第四第五星也。案抱朴子曰。河伯者。華陰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又五行書曰。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遠行。溺沒不返。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崑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今之雨師本之焉。

【雷神】

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俗稱雷公。

《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我國古代神話裡的雷神不止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姜源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約期而生子。”說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后稷,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詩經》之中。又傳說華胥氏也有過類似經歷而生伏羲,於是後來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為一談。

還有一個叫做夔,住在東海流波山上,像只沒有角的牛,蒼灰色,只有一隻腳,能夠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進出時必有大風雨,同時吼聲如雷。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士兵被蚩尤找來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黃帝決定用些特別的材料來做面鼓,激勵士氣。於是上面這兩位就倒了大黴,前者被抽了骨頭做鼓槌,後者被剝了皮蒙成鼓。

黃帝還有個搞醫療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蹟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採藥,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鳥,或者後世雷公總是一副鳥臉的出處就在這裡了。以龍身的形象而論,遊戲裡的雷神當以雷澤的那個可能性居多。

雷神信仰起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於雷電的自然崇拜,因為遠古時代,氣候變化異常,晴朗的天空會突然烏雲密佈,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雷電有時會擊毀樹木,擊喪人畜。使人們認為天上有神在發怒,進而產生恐懼之感,對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從單純的自然神逐漸轉變成具有複雜社會職能的神。

對於雷神的形象,《山梅經·海內東經》中有記載,文稱:“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這種形象是半人半獸形,人們認為雷聲在天,而龍亦飛騰於天,將二者結臺在一起,便會有雷雨;又將其腰問想象有一鼓,鼓發雷聲。後來雷神的形象進一步變化。《酉陽親俎·前集》說“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一說“豕首鱗身”;《鑄鼎餘聞》卷一說“大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恃鑿,運連鼓於火中”;《集說詮真》引《搜神記》說“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餘,狀如六畜,頭如獼猴”;《唐國史補》說“其狀如彘,秋冬伏於地中”;《夷堅丙志》卷七說其形如奇鬼,“長三尺許,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幘,如世間幞頭,乃肉為之,與額相連”。總之雷神形象不定,體形或龍、或人、或獸;臉彤或人頭、猴頭、豬頭、鬼頭。周秉以後,雷神被稱為雷師,或雷公,《楚辭·離騷》:“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又《開元佔經》曰:“五車東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無論稱雷師還是雷公,當時人們崇祀的雷神只有一位,並以農曆六月廿十四為雷公生日,稱為“雷公誕”,是日人們均要奉祭雷公。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還沒有定型,因為元代有“雷公旗”,所畫雷神仍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明清時代,雷神的形象趨於統一,其標準形象概為《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可見雷神此時最明顯的特徵是猴臉、尖嘴,所以民間有之“雷公臉”、“雷公嘴”的說法。

九天應元雷聲昔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神。《歷代神仙通鑑》稱他“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他下轄一個複雜的雷部組織,總部為神雷玉府,下設“三十六內院中司、東西華臺、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各司,各分曹局”。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四府為:九霄玉清府、東極青玄府、九天應元府、洞淵玉府;六院為:太一內院、玉樞院、五雷院、鬥樞院、氏陽院、仙都火雷院;諸有司為:天部廷司、蓬萊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衛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諸曹院子司。並稱每個機構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閥侍中、僕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監、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諸部雷神、官吏、將吏”。且稱“九天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總兵使者”,均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麾下聽令。是經稱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類,每類十二名。天雷十二為:神霄雷公、五方雷公、行風雷公、行雨雷公、行雲雷公、布澤雷公、行冰雷公、行霄雷公、飛砂雷公、食糶雷公、伏魔雷公、吞鬼雷公。地雷十二為:糾善雷公、罰惡雷公、社令雷公、發稻雷公、四序雷公、卻災雷公、收毒雷公、扶危雷公、救病雷公、太升雷公、巡天雷公、察地雷公。人雷十二為:收瘟雷公、攝毒雷公、卻禍雷公、除禍雷公、破禍雷公、破廟雷公、封山雷公、伏虎雷公、打虎雷公、滅屍雷公、破障雷公、管魄雷公、蕩怪雷公。這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嚴格遵照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命令,代天實施刑罰,經稱“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風火,不可留停,降澤之處有矛,震雷之聲有數,可旱即旱,可雨即雨,必奉帝令”。是經還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執掌五雷、十雷、三十六雷霆。五雷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十雷為:玉樞雷、神霄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極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極雷。三十六雷為:玉樞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輪雷、灌鬥雷、風火雷、飛捷雷、北極雷、紫微璇樞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轟天雷、紫府雷、鐵甲雷、邵陽雷、欻火雷、社令蠻雷、地祗鳴雷、三界雷、斬壙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鷹犬雷、嘯命風雷、火雲雷、禹步大統攝雷、太極雷、劍火雷、外鑑雷、內鑑雷、神府天樞雷、大梵鬥樞雷、玉晨雷。

至於九天應元雷聲昔化天尊的來歷,其說有三。其一為元始天尊九子玉清真王之說。如《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中即稱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聲昔化天尊,專制九霄三十六天,執掌雷霆之政,稱“神雷真王”。此說還見於《道藏·九天應元雷聲昔化天尊玉樞寶經》等書中。

其二為黃帝之說。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始開圖》曰:“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同上卷四《春秋臺誠圖》曰:“軒轅星,主雷雨之神。”《史記·正義》亦云:“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黃龍之體,主雷雨之神。”《歷代神仙通鑑》說得更為詳細:“(黃帝)封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昔化真王。所居神雷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王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雷公即入雷澤而為神者也。力牧敕為雷師皓翁。三十六雷,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

其三為聞仲之說。此說緣於《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神時,將太師聞仲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昔化天尊,下屬鄧忠辛環、張節、陶榮等二十四員雷公,行“催雲助雨法”。

以上說法,其一與道教最為接近,如《明史·禮志四》稱:“雷聲昔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並且道教中還有招請雷神的雷法,此法以符籙法術為用,陣妖捉鬼鍊度亡魂、召神驅耶、興雲致雨。

鄧元帥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相傳其名忠。《鑄鼎餘聞》卷一稱其“銀牙耀目”。九天應元雷聲昔化天尊部下天君,常以鄧元帥為首。《夷堅志補》卷二三載:“宗室趙善蹈,少時遇九華同先生傳靈寶大法,行持多顯效。築壇行法,見神人火焰繞身,曰:‘吾天元考召鄧將軍也。’”宋代稱之為“天元鄧將軍”。明姚宗儀《常熟志》記載,道觀有雷神殿,前以“律令大神鄧元帥”為首。另外《封神演義》中指稱其名為鄧忠,《西遊記》中指稱其名為鄧化,都是指鄧元帥。

辛元帥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授神十大全》卷五稱:其名叫辛興,字震宇,其母姓張;自幼家貧,靠打柴為生,奉養母親,十分辛苦。原為雍州人。其居住的地方有一座雷神山,每逢驚蟄之日雷聲大作,無物不折。到了夏、秋二季雷神則潛藏入地,變作雞形。一天,辛興入雷神山打柴,在幽靜的山谷中捉得剛成雞形的雷神五隻,心中特別高興,帶回欲殺給母親吃。回到家以後,辛興將雞交給母親,便賣材去了。其母將四隻雞關在雞籠內,留下一隻準備殺時,雞突然象人一樣說起話來:“我是雷神,不能吃,請求留我性命!”其母沒有答應,一刀殺之,突然雷聲大作,將其母擊死在地。辛興回家時,見母親己死,抱屍大哭說:“予何極也,抑至此邪!”當擦乾眼淚時,辛興看到母親背上有金色的字,曰:“混一之氣,青帝之英,威令所加,奠予敢攖,劈惡誅邪,唯吾司命。”適才知道雞為雷神所變,於是操起木棒擊打其餘四隻,雷雞被衣服覆蓋,不能發出雷電。突然烏雲密佈,雷電交加,雷神欲欲要擊辛興,又感到其孝心實在難得,於是變成道土下地向其作揖道:“孝子獨不畏雷而反制雷。吾雷神,誤以傷爾母,爾毋以怨也,餘等願唯而所命以謝厥罪。”於是贈火丹十二顆與其食,辛興立即變成雷公,腳踏五雷鼓,直上雲天,被玉帝封為雷部元帥。傳說農曆六月廿五為辛元帥的聖誕,敬奉雷神的的人都在這—天食素,名為“雷齋”。如《鑄鼎餘司》卷一引國朝顧祿《清嘉錄》曰:六月二十五日為辛天君誕辰,謂天君為雷部中主簿神,凡奉雷齋者,至日皆茹素以祈神佑。又月之辛日及初六日,俗呼“三辛一板,六不御暈”,謂之“辛齋”。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帥姓龐名喬,字長清,漢江人,其父龐定,母姚氏,世以擺渡為生,生喬於漢獻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時。龐喬從小心地善良,道不拾遺,常救人急難。一個重陽節的晚上,一商客回家求渡心自,不慎將黃金百兩遺留在船上。第二天,船客尋至,心急如焚,龐喬立即將黃金原封不動地還給船客,船客感激涕零,取出一綻表示感謝,龐喬婉言謝絕。又除夕前兩天,一位年輕的婦女孤身一人求渡,當時天色很晚,又下大雪,婦女沒有去處,龐喬連留於家中烤火,給予衣食,第二天雪停後,婦人不知所終。第三天,龐喬正忙於接應船客,其父龐定被著蓑衣撐船渡客,那婦女則跟在後面。船到岸後正返回時,江風大作,船被掀翻。龐喬見狀,急忙跳入冰冷的江水中,隨波逐流,如若浮梗,直接游到其父落水的地方,潛入水中將其父背起,游到懸崖邊,這時龐喬已竭盡其力,然而又一個波浪打來,立即將龐喬和其父又捲入水中。龐喬又竭力將父親救起,再尋婦女,潛入水中三次,才將婦女救起。而此時為除夕夜,鬼魂出入叫冤取替,龐喬固一六之精,以坎為府,沸濤不能俾之殆,而婦女乃為慈航(觀音)化身,當然沒事。龐喬的父親也沒有危險,龐喬抱住父親嗚嗚大哭,而數十鬼亦哭道:“餘今年當取代,無奈為孝子所攘,予無輪迴日矣!”龐喬聽後拿起鞭子便打,鬼逃之夭夭。第二天晚上,鬼魂又來哭泣,時陰風颯颯,鬼哭慘人,何況其父剛從滂湃的水中生還,體質特別差,仍有生命危險,龐喬不得已,以香塵貼於掌中,以火薰其上,祝禱於天,玉皇大帝知道後,封其為混氣元帥,手持金月,護守天門。後又封其為雷部天君,陣魔除惡,秋毫不犯。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卷四記載:元帥姓田名華。原為雷精,藏於地中,寄胎于田問,得千年石乳鍾氣而生。生時自晝憑空霹靂,火光沖天,風雨驟起,帥膝坐,大蛇圍其外,群蜂為其哺乳。長大後因田而姓,指華為畢,修煉於漉櫨巖下。當時女媧煉五色土補天,百計不成,帥助木火之精,霹碎玄精之石髓,噓噀南之氣曙鑄之冶,聲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煉五色火雹風雷陣,上助軒轅擊死蚩尤,軒轅皇帝拜其為龍師。帥曰:“餘方以外人,豈以碌碌自損?”拂衣而隱於華胥之境,因名華焉。時至有唐氏,天上十個太陽,赤土千里,眾星官喻以代天工司者,帝蟄起滯,為天地立心洪爐造命。帥奉玉帝旨意,駕使雷車,擁電旆。是時雨時焉。流及漢末,妖魔縱橫,姦淫百出。玉帝連封其為雷門畢元帥,掌十二雷霆,因而上管天地水潦旱涸之事,中擊不仁不義之人,下誅群魔妖怪,故倍受人們敬奉。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卷四引《雜記傳》稱:天君為東晉人,名後。生於岷江漁渡中,時值歲次庚子八月十二日酉時。一天其母從江中取水,不小心將其掉入江中,得浮槎近傍而濟。其父劉福公掉而迎之日:“何異也,而幸不死!”年幼家貧,隨羅真人當恃讀。後得真人傳授,精通五雷掌法,能呼風喚雨,解救百姓困危。後來玉帝封其為“立化慈濟真君”,掌管神雷玉府五雷使院。

「雨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

5.雷神的民間傳說

南朝時期,雷州有一名獵戶叫陳洪,他有一隻獵狗,長有九隻耳朵,每次出獵,他都用狗耳占卜:如果一隻狗耳跳動,只能打到一隻獵物;多隻狗耳跳動,就能打到多隻獵物;如果狗耳不動,則不宜出獵。次方法十分靈驗。一天,陳洪出獵前,看到狗的九隻耳朵都在動,他不由大喜:此行會大有收穫。獵狗走到一片荊棘叢裡,狂叫不停,陳洪一看,原來是一個大肉球!陳洪把它帶回家,突然,風雨交加,隨著一聲霹靂大炸雷,肉球即刻迸裂,從中跳出一個小男孩,左手掌中一個字“雷”,右手掌中一個字“州”,這也是雷州地名來由的傳說。從此,每天都有雷聲在陳家上空響起,進入小孩的房內,很有規律。一年後,小孩能吃飯了,陳家上空的雷聲才停止,於是,陳洪將小孩取名為陳文玉。鄉親們都把他喊做“雷神”。陳文玉長大後,做了雷州刺史,他對老百姓多有善行,政聲遠播。他死後,鄉鄰立廟祭嗣他,頗為靈驗,雷聲隆隆,自大殿裡發出。

宋朝時,朝廷知道了這位雷神的靈驗後,封他為“威德昭顯王”。清朝《廣東新語》如此描述雷王廟大殿:雷神端冕而緋,左右列侍天將,堂殿兩側又有雷神十二軀,以應十二方位,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像。廟中還有一個侍從捧著一圓形的卵,暗示雷神誕辰的典故。

「雨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

【水神】

水神共工在我國古文化的神話系統中,水神是傳承最廣影響最大的神祗。據古籍載,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職司不同的水神。在水神的稱謂上亦有變化。

如水仙,晉《拾遺記》卷十雲:“屈原以忠見斥,隱於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謂之水仙,立祠。”

又如水伯,《山海經·海外東經》雲:“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此外,還有水君,水母、龍王等別稱。在古籍與百姓的傳承中,諸水神皆有名諱。

“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苟芒,北海之神曰玄暝,西海之神蓐收(見《太公金匱》)”。

(長)江神為奇相(見《廣雅·釋天》),

(黃)河神為冰夷(見《海外北經》),

蜀江(都江堰)神為李冰(見《太平廣記》條引《成都記》等)。

「雨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

【火神】

火神是中國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史上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們的觀點也互相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唯一一個統一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信奉薩滿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男性,被稱為火神公、火婆、火姑娘、火靈、火源等。如鄂倫春族傳說:一位先生早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

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託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託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西南少數民族的火神崇拜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火神形體人格化不同,他們大多把燃燒的火焰視為火神的化身(或把鍋莊石、火塘灶等視為火神的象徵),並奉其為恩賜火明和財富,使家族繁衍興旺的保護神。

漢族的火神崇拜,同樣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四川等地以夏曆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也有人不同意此說,認為華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個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團,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號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於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正是火神之別號"。又辛同薪聲,《說文》:"薪,蕘聲。從艹,堯聲。"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讀堯。所謂炎帝高辛氏,其實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堯"。再參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辭·遠遊章句》)、"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鑽燧生火"(《管子·輕重篇》)、"炎帝死而為灶"(《淮南子·汜論訓》)等記載,可以說,"炎帝族團本來是一個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義也正是火神"。從以泰山為天下之中的觀點看,炎帝的活動區是比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產生了《初學記》卷九所謂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說法(何新《諸神的起源》,三聯書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為火神的古史傳說和以火神為"南方火帝君"並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實發展的軌跡可尋。

還有人認為民間火神信仰的源頭,是初民對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傳》載炎帝"以火紀",其實是指藉助對大火星運行變化的觀測以確定季節;而祝融擔任的"火正"是專門觀測大火星的運行變化以確定季節的官職。此外,《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屍子》:"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種把火的發明歸功於燧人對心宿的觀察的說法,存在著本末倒置的錯誤。因為人類先發明瞭對火的利用,然後用"火"為"心宿"命名(稱火星),以此表明星宿對農事的指導作用有如同火對於人類的生活一樣重要。由此可見,火星之火與燃燒之火原不相關,由於後人的錯誤理解,導致"火神"概念由星宿崇拜訛為火焰崇拜和關於炎帝、燧人、祝融的火神崇拜。此說與前述何新之說的根本區別在於,何氏認為炎帝族團所崇拜的"火"包含自然之火與大火星宿兩層涵義,此說認為自然之火的崇拜完全是因後人的誤會才衍生出來的。

圍繞著一些與火神崇拜相關的現象,學者們亦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火崇拜具有與日月、光明崇拜密切相聯的特點,有人則認為火神崇拜與太陽神崇拜是不同的神祗崇拜;有人注意到火神形象中有突出的女性化現象,以為這包含有原始的先妣崇拜的因素,有人則以為這種現象並無共性可徵,等等。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以火施化,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

閼伯:千百年來人類特別感激發明火的開掘者和火的管理者。世界各國各民族根據其各國各民族的發展和民俗不一樣,供奉的火神也不一樣。在我們中國最早供奉的火神為祝融、炎帝、回祿(又叫吳回)。這三位火神在中國歷史上被百姓供奉為火神,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文字記載和形成廟宇而被人們世代祭祀的當首推閼伯。在河南省商丘縣有座著名的廟宇“火神臺”,供奉著閼伯的神像,因而又叫閼伯臺。火神臺形狀如墳墓,規模很大、高達十丈。臺上除火神廟外,還有大殿、拜廳、鐘鼓樓等。臺下設有戲樓、大禪門等精美建築。廟內還有明清彩色壁畫、是我國現存祭祀火神的珍貴廟宇。據傳說閼伯是原始社會五帝中帝嚳的長子,帝嚳代高陽氏顓頊為君王后封兒子閼伯於商丘、專門管理火種,稱為“火正”。在那漫長的遠古時代,草原上洪水氾濫,風沙蔽日,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要把寶貴的火種保留下來,也是一件頗為不易的事。而閼伯卻能夠將火種完整地保存下來,為百姓世代相傳。閼伯死後,後人便稱他為火神,築臺埋葬於此,因閼伯管理火種有功,便在臺上修建了閼伯廟,供奉閼伯神像。從古至今,當地百姓每年的正月初七都到火神廟進香朝拜閼伯,形成祭祀火神的盛大古廟會。十運會的火種就是分別從南京,北京以及商丘的火神臺上採取。92黃河之旅首遊式”的火種也是採自這座神聖的火壇。

與民間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現代學人對傳統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問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西南一些地區以燃燒的火焰或火塘作為火神的化身或象徵,當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連同相關的儀式、祭詞和禁忌在內,其中所包含著的觀念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懼的雙重認識,因而更多地保持了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風貌。至於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戰國以後才被創造出來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種火老母之類,均出於更往後人的編造。

【河神】

河神即黃河水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後,對河神的祭祀極為重視,建立河神廟,春秋戰國時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躍。《史記.封禪書》:及秦共天下,令調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河,調臨晉。州日唐書.禮儀志四》:(唐玄宗天寶六載)河讀封靈源公。《宋志.禮志八》:仁宗康定元年,沼封河讀為顯聖靈源王。《元史.順帝紀》:至正十一年加封河讀神號靈源神佑宏濟王。

河神的統一稱呼叫河伯,即常說的河伯;河伯名馮夷(或作冰夷,無夷),始見於《莊子》、《楚辭》、《山海經等》。又《文選》李善注以川后為河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禹強為河伯。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河姓公名子,夫人姓馮名夷君。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上古聖賢處所記曰:“馮夷者,弘農華陽人也,在廢關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為河伯。

《神異經.西荒經》: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馬,朱鬣白衣玄冠;從十子童子,馳馬西海水上,如飛如風,名日河伯使者。

《真靈位業圖》:太清右位,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補)《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四:河伯人面,乘兩龍,一日冰夷,一日馮夷,又回人面魚身。《金匱》言,一名馮循(一作修);《河圖》言,姓品名夷;《穆天子傳》言無夷;《淮南子》言馮遲;《聖賢記》言,服八石,得水仙,《抱朴子》曰,八月上庚日溺河。

《歷代神仙通鑑》卷二;冰夷一名馮夷,人面蛇身,控鄉提首人,嘗入華陰服入石,得凌波泛水之道。北居陽汗陵門之山,與蜚廉互相講術。初探從極之淵,深入三面仍,師玄冥大人學混沌之法。起而見有神鳥吸水灑空,施化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濱,時時招引,習熟為伴,可置懷袖,名曰商羊,是烏生於有巢氏,特採雨露之精,能大能小,吸則勃海可枯,施則高原可沒。(按:助量尤與黃帝作戰。)

《歷代神仙通鑑》卷一五:黃河、澄清尊神河伯。

其外河神還有河候。

《真靈位業圖》:太清右位:河候。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七引《滑縣誌》河候調在縣南一里。漢東郡河決,太守三尊以身填之,水乃卻。及卒,民為立河候詞把之。

地方性的河神還有河陰聖後

《續文獻通考.群把考》三: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正月,加鄭州河陰縣黃河神號田昭應順濟聖後,賜廟額靈德善利。尚書省奏言:鄭州河陰縣聖後廟,前代河水為患,屢禱有應,嘗加封號,廟額。今因禱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贈。帝從其清,特加號賜額,歲委本縣長官春秋致祭。

河神陳平

《月令廣義.歲令一》:河神即漢相國陳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河讀,漢陳平也。唐始封二字公,來加四字公,聖朝加封四字王,號“靈源弘濟王”。

河神泰逢氏

《歷代神仙通鑑》卷一:時有泰逢氏居於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實惟河之九都。泰逢好遊,出駕文馬,出入有光,能動天地之氣,致興雲雨。民稱之曰吉神,一曰沒為河神。

金龍四大王

《清朝文獻通考.群把考》二:順治三年敕封顯佑通濟之神。臣等謹案:《會典》載;神謝姓名緒,浙人,行四,讀書金龍山。明景泰間建廟沙灣。蓋崇把已久。至是加封。廟祖宿遷,從河臣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