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2~354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蔌,非為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352)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蜀椒四兩,去子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櫱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潰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解析

本條論述蛔厥病的證治。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2~354

在傷寒發病過程中,出現脈微而手足厥冷的證候,是陽虛朗盛的反映。至七八日寒邪愈甚則陽氣益虛,致使其人不但手足厥冷不回,而且周身皮膚亦同時發涼並伴有肢體躁動不安乃至沒有片刻的安穩之時。這是因為其人陰寒過盛、陽氣虛極,既不能溫煦肢體,也不能充養精神所致。此病叫作“髒厥”,乃是純陰無陽的危候,而不是“蛔厥”,兩者不能相混。

蛔厥與髒厥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蛔厥”有嘔吐蛔蟲的特點,即“蛔厥者,其人當吐蛔”。“當”者,常也,言其人素常就有吐蛔蟲的歷史。再者,蛔厥之“厥”與髒厥之“厥”在表現上也有所不同,後者為手足持續厥冷;前者的手足厥冷往往不能持續,而是當蛔蟲上擾,發生吐逆、心煩、疼痛之時,則出現厥逆令病者靜”的“令”字乃是“今”字之誤。蛔厥病人見煩而不躁,且只是在蛔動上擾時才煩,不上擾則安靜,即時煩時止,此又與髒厥“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截然不同。

蛔厥的病理變化為其人“髒寒”,即腸胃有寒。蛔蟲有喜溫畏寒的習性,為避寒就溫而“上入其膈”,所以其人發煩。若蛔不上擾,其煩即止,所以這種煩是暫短的,即所謂“須臾復止”。病人進食,蛔聞食味又會上竄,擾於膈上則復煩,影響胃氣不和則嘔吐,蛔蟲亦可隨之而吐出,故“其人當自吐蛔”,即常自吐蛔。

本證反映了厥陰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即由於厥陰疏洩不利,氣機不調,以致寒熱格拒上下,陰陽氣不相順接,並進而影響脾胃不和,升降失常。這種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的蛔厥證,當治以寒溫並用,和胃安蛔,滋肝斂陽的烏梅丸為主。烏梅是方中主藥,用醋浸則更益其酸,味酸入肝,能生津液、益肝陰,止煩渴,澀腸止瀉安蛔;當歸補血養肝,與烏梅相伍,可養肝陰,補肝體;附子、千姜、桂枝溫經回陽以制其寒;輔以川椒、細辛,味辣性散,通陽破陰,制伏蛔蟲;黃連、黃柏瀉熱於上,並驅蛔蟲下行;入參益氣、健牌,培土以制肝木。用米飯、白蜜甘甜之品作丸,不僅養胃氣,且可作驅蛔之誘餌。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以其酸以退蛔,以其辛以伏蛔,以其苦以下蛔,從而達到驅蛔之目的。

本方用於治蛔厥(類似現代醫學所謂膽道蛔蟲症)有極好療效。除此之外,還可用治“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的厥陰寒熱錯雜證。由於本方寒熱並行、補瀉兼施,又有烏梅之酸斂固澀,再得米飯保胃氣之助,故對寒熱虛實挾雜的久利而滑脫不固之證,也有治療作用。此外,臨床用本方治療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的吐嘔、下利等證,也有比較顯著的療效。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353)

解析

本條論述熱厥輕證及厥熱勝復的轉歸。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2~354

傷寒,病至厥陰,見發熱而厥,是屬熱厥。“熱少厥微”,說明邪熱勢輕,為熱厥輕證。由於陽熱閉都不甚,故厥微而不甚,僅表現為“指頭寒”而已。因有鬱熱,故當見煩躁、小便短赤。厥陰肝部影響臂氣不和,故見“默默不欲食”。數日之後,若小便短赤而變為“小便利,色白”的,則是裡熱已除,津液得復的反映。鬱熱得除,氣機通達,胃氣和降,故從默默不欲食,一變而欲得飲食,則其病為愈。如果數日後不見小便利、欲得飲食等現象,而見厥逆加重,並伴有嘔吐、胸脅煩滿等證,說明厥陰邪熱未解,反而鬱結較前更甚。邪熱鬱久不解,則必傷及陰絡而動血,發生便血的變證。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眈關元也。(354)

解析

本條論述厥陰經髒皆寒的證候。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2~354

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是作者用以說明病不在上焦又見小腹脹滿,按之疼痛,則提示病在下焦,屬陽虛寒凝所致。厥陰肝的經脈“過陰器,抵小腹”。今手足厥冷,小腹脹滿,按之則痛,乃厥陰經、髒皆寒、陽氣衰少,寒疑氣滯,不能溫運所致,故曰“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關元穴在臍下三寸,膀胱亦在此處,故稱“膀胱關元”是泛指小腹迤帶而言。本條未出治法,據情當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以溫經腑之寒。有的注家認為,本證為少陰虛寒,冷結膀胱,當治以四逆、白通之屬,或用真武湯溫陽利水以驅寒邪。如尤在涇就說:“手足厥冷……若不結胸,但少腹滿,按之痛者,則是陰冷內結,元陽不振,病在膀胱關元之間,必以甘辛溫藥,如四逆白通之屬,以救陽氣而驅陰邪也。”此說可作參考。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