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家庭是人生薰陶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在幼年時期的家庭中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性格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一座大廈,那構成樓基的,恰恰是他們所做的每件小事和做事的細節,以及家長對待小事和細節的方式。下面的事例充分說明了細節的重要性。有一篇報道,說一家企業招聘面試過程中,老闆故意出去了一會兒,而這幫參加面試的年輕人,在老闆的辦公桌上亂翻亂看,結果就因為這個細節,這些面試者都落選了;還有一篇報道,說一家企業招聘面試,老闆故意掉了一張廢紙,其他求職者看了以後無動於衷,只有一個人前去撿起,結果他被錄用了。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家長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注意培養他關注細節的素質。家庭教育的藝術就體現在敏銳地捕捉具有教育價值的細節上。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這些細節,抓住教育良機,因勢利導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孩子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手勢,甚至是一次低頭,都可能是家庭教育中有待開掘的細節,也可能成為父母進行教育的細節。不要以為亂扔一次垃圾、亂翻一次別人的東西等是小節,算不了什麼。實際上這些細節和小事也會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演變成一種習慣或品行。俗話說“三歲看八十”,兒時愛撒謊,長大了就有可能不講誠信;兒時不懂得謙讓,長大了就有可能不善於合作;兒時愛亂放東西、丟三落四,長大了就有可能缺少秩序感、條理性。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一對青年夫婦和孩子來吃晚飯,當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吃飽了,下地要去玩時,孩子的母親也立即離開餐桌,蹲下來面對著孩子說:“你是不是坐到離餐桌遠一點的地毯上去畫畫?”孩子高興地坐到那邊獨自玩去了。當時,他對這位家長蹲下來對小孩子說話的舉動雖然訝異,但又以為這只是這位媽媽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問。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學校的一位秘書尼蒂請他到她家作客,尼蒂有一雙可愛的兒女,當他們準備乘車一同去超級市場時,4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尼蒂在車門口蹲下來,兩隻手握住兒子的雙手,臉對臉,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並不重要的,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鑽進了汽車並挨著姐姐坐了下來。第二天上午,我們和孩子們去公園玩。當羅艾姆同姐姐跑跑跳跳,要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群時,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裡滾動著,馬上要流出來了。這時,尼蒂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地對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是不是?你已經是個大男孩了,絆一下是沒關係的,對嗎?”這時,林俊也學著在一旁蹲下來,面對著羅艾姆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了,對嗎?”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淚,很自豪地玩去了。這時,林俊禁不住同尼蒂談起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她說:“與孩子說話當然要蹲下來呀!他們年齡小,還沒有長高,只能大人蹲下來,才能平視著說話。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獨立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可是,在我們國內,卻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裡,大聲呵斥孩子,“過來摸!”、“去!去!去!別煩我”,等等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言語調。從說話態度來看,中國父母比美國父母威風得多,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卻並不可敬,使得雙方的溝通效果反而很不好。 其實,是否蹲下來與孩子說話,只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孩子真正當作和自己一樣,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會影響到家長能否以正確態度對待與教育孩子的一系列問題。

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你是否也會蹲下身來與你的孩子交談,有沒有發覺孩子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如果發現你的孩子總是不願與你交流,你就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同時,父母應該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如現在有不少家長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智力開發、特長培養上,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考試分數,對孩子的生活細節、道德細節等關注比較少,不知道從細節中尋找教育的良機。也有的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想當然地對孩子下達指令,稍有不從便視為不孝、造反。這些都是作為教育者的家長容易忽視的誤區,應該引起注意。 如果教育過程中有更多的細節被注意、被發覺,那麼家庭教育就一定會變得更成功!“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