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給予同理心,是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紐帶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礙了父母的上班之路,孩子們的上學之路,留給父母與孩子們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陪伴。本以為家人們一定很享受這“悠長的假期”,但身邊不少人都殷勤的盼望著孩子們去上學,他們能去上班,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家裡小朋友們的種種“劣跡”讓父母感到無力應付,焦慮不堪。例如:“為什麼玩完玩具,無數次的強調回收,還是不能收回去?”“為什麼好好的話不能好好說,都要通過吼的方式來傳達?”“為什麼要一件東西,非要弄到歇斯底里才算罷休?”“為什麼就不能好好學習,主動閱讀呢?”這一系列的問題經常讓父母們感到焦慮,他們常常想通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們,但發現往往不盡如人意,親子關係一度遭到威脅。

那麼如何才能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和諧,出現一幕幕“母慈子孝”的感人畫面呢?

谷卓老師的新書《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從“如何應用好同理心對待孩子,去成就孩子”破題,告訴我們只要應用好同理心,會讓孩子在學習生活方面自律又自信,會讓父母和孩子都具備較強的情緒自控力,增進彼此的親子關係。

蹲下來,給予同理心,是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紐帶

作者谷卓,是一名相信用生命感動生命的高中老師。求學歷經中國臺灣、澳洲、加拿大、荷蘭的教育滋養,主修文學, 輔修中等教育,受過兒童情緒裡和專注力的培訓。潛移默化的成長背景與親身體驗多元文化,專寫跨國教育觀察與反思、在學生與孩子身上實踐的教育方法、愛與關係。

書中告訴我們: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就是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去維繫親子關係;同時給予孩子共情關注,增加情緒控制力,時刻謹記“先同理、再講理、再鼓勵”的原則,相信我們的親子關係一定會和諧幸福。

01 蹲下來,代表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我們是同頻的

我們生存在一個“生涯不確定”的年代,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門的事。但是孩子們的認知和抗壓能力都有限,他們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無法面對,這個時候就需要作為教養者的我們蹲下來,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讓孩子有感知愛的能力,能從容應對挑戰和困難,也唯有這樣,他們的內心才是富足的。當他們有了堅強的後盾,才有可能展翅飛翔。

誠然,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孩子受到傷害時,培養孩子感知自己的內心感受,面對傷害時能展現“韌性”。作者谷卓的孩子Jivan曾遭到陌生小女孩莫名的“我不喜歡你!我才不要和你玩!”的語言暴力時,谷卓先將孩子帶到遠一點的地方,讓孩子說出他的不舒服感受。

同時告訴孩子:“你不喜歡的東西或人,有別人喜歡,每個人都可以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你真的不喜歡,你可以小聲地告訴自己,或放在心裡就好,然後去找你真的喜歡的。你有權利不喜歡,但你不需要大聲說出來,因為聽到的人會很難過。”作者藉著每件小事與機會,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明白諸多的處事之理:

“不管你喜歡還是討厭,都不可以把自己的自由凌駕在他人的權利之上,進而傷害了別人。”

之後告訴孩子:“因為我知道我很喜歡、很愛你。你很好、很重要,不會因為別人不喜歡你而改變。”作者這樣說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他的價值感不是建立在他人的言語中,確保孩子不成為讓人受傷的人,並培養孩子感知自己的內心感受。同時也努力培養孩子能多一份同理心,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不說讓人難過的話,我相信我們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嘴巴,做一個溫暖的人。”

同樣在孩子成長的道理上,他會難免犯錯。書中提到了關於犯錯時教養的原則:視孩子犯錯為最寶貴的學習經驗!要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勇於道歉和承擔之外,最重要的想說:“如何避免下一次”。這才是關鍵所在。

書中指出具體的實操做法:

第一步:語氣—溫柔而堅定;動作—蹲下來與他同高;眼神—平行而專注;

第二步:語言上不要出現責怪之意,而要體現“教育”,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負責”,從中吸取教訓,培養他們擁有“改錯的能力”,讓孩子們深刻地體會到:父母任何時候都是來幫助他們的,而不是要懲罰他們。

通過這樣一步步的“試錯”教養,讓孩子明白,犯錯不要緊,如何避免下次的犯錯才是重中之重。

02 同理心,代表著我理解,我接受,我們慢慢來

書中提到的“i+1”鼓勵法具有深遠的意義。當Jivan第一次被爸爸強迫式地抱進海中時,孩子表現出了強烈恐慌,眼神在慌張中去搜尋媽媽來幫助他。媽媽用了“i+1”的方法,同理孩子的感受,循循誘導孩子,成功的讓Jivan愛上大海,媽媽是如何做到的呢?

—讓孩子隔著毛巾坐在沙灘上

—讓孩子玩沙子

—媽媽牽著手走在沙灘上

—媽媽蹲下來,陪孩子去海邊看看

—感知海浪拍打的感覺

—用腳丫踢水

—當海浪打到全身,連接舊經驗,增添新感受,幫助辨別相似與不同。

作者與孩子從“一小步、一小步、慢慢來”開始,歷經一個多小時,讓孩子從拒絕到喜歡,相信此時的喜歡是真心的喜歡,與強迫之中可能久留在心裡的陰影比起來,不是真的很快嗎!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父母總是期望孩子一舉成名,一步登天,他們的期望值總是很高,總是將焦點放在孩子與“自己的期望”有多遠,而不是孩子已經往前跨進了多遠。

因此請善用“i+1”鼓勵法,別貪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去重視孩子的意願,想幹比逼迫幹會有天壤之別,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起孩子們的信心,讓他們做一件事情時確保能做到“大部分的i”,再鼓勵多嘗試一點看看,那麼孩子將會有無限的潛能等待父母去挖掘。

作者谷卓除了為人母,還為人師。在面對學校霸凌事件時,對於被欺凌的學生,充分的給與共情,讓學生了解她是願意陪著他們一起修正自己,一起面對困難,讓學生感受到是被她愛著和溫暖著,以降低負面情緒不要否定自己的價值。讓孩子充分了解到:“真正的掌聲必須是來自於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能自我肯定,外界的掌聲再多也沒有用。”另外霸凌者也是給予共情關注,他們只是“迷途的小羔羊”,作為老師,她沒有更多的責怪與懲罰,而且應用同理心,去感受他們的感受,去尋找出現校園霸凌這種行為偏差背後的原因,進而去救助他們,讓他們能迷途知返。

03 情緒力,代表著真誠的心,感恩的心,我們不忘初心

書中提到的一個案例是作者與兒子Jivan因換衣服引起了“衝突”,媽媽因為兒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咄咄逼人,讓媽媽終於忍無可忍了,但就在馬上要變成“河東獅吼”的那一刻,媽媽那顆真誠的心告誡自己去感同身受孩子的處境,才能遏制怒火一步步通過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與孩子交流,深挖孩子生氣的根本原因,讓孩子坦露心扉。

同時能平靜的描述媽媽此刻的感受:“我說話時你不理我,我一開始會生氣,但其實,生氣一下之後,就會感到傷心,因為我很愛你,我很在乎你。”媽媽不忘初心的教育,讓孩子逐步消化事情的前因後果與情緒變化。讓兒子問出了:“我不動作你就會生氣,然後會很傷心嗎?”的問題,這時的孩子已經辨認出媽媽的悲傷情緒,激發了他的慚愧感,達到了控制情緒的目的,打開了彼此心靈之間的寶藏。

每一個孩子都是媽媽懷揣著美好期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此當事與願違的時候,請放下所有的暴力,別老想著要把孩子“管教成”我想要的孩子,而應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拉近彼此的距離,同理孩子的情緒,懷著感恩的心,守護在他的身旁,滿足他對愛的希冀,直到他自己能夠為他的情緒設立停止點,彼此之間才有機會進行對話,培養孩子自行練習情緒的管理,也才不至於挑起雙方的對立。


本書通過作者與兒子的真實案例,展現了蹲下來,讓父母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就能達到更好地共情關注,同時父母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建立起孩子的強烈歸屬感和感知愛的能力,一定會培養出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善良、博學、溫文爾雅且具有社會良知的人。那麼請從現在開始,蹲下來,給予孩子平等與信任,尊重他們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教出來,站在成就孩子生命的位置上完善他的人格;放下來,放下對孩子過分的“期許”,給予同理心,一切慢慢來,讓我們在和諧的親子關係之上,手牽手共同走向幸福美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