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黃羌「八百勇士出征處」

謁黃羌“八百勇士出征處”

4月22日參加黃羌鎮紅色文化建設座談會,參觀了該鎮很多紅色遺址,其中有一個最簡陋、內容最簡單的“八百勇士出征處”,這個遺址的現場是一間低矮的簡易鐵皮厝,面積約三十平方米,屋內堆滿柴薪,一個破門頁的小門,臨路的門邊上釘著一塊四十釐米見方的白鐵皮,鐵皮上用紅鐵油寫著“八百勇士出征處”。當地嚮導介紹,一九二七年,有七百多人在這裡集合後出征去追隨周恩來的部隊,出發幾天後探知部隊被打散了,就回來了。當時聽後不以為然,現場是簡易的房舍、是一場沒有戰鬥的出征,將這定為紅色遺址有什麼意義?近日查閱歷史資料時無意中查到一條與八百勇士出征有關的線索,方知這個遺址意義非凡。

“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義大軍到達廣東境內的大埔縣,此時起義軍僅剩1萬餘人。翌日,前委決定由朱德、陳毅等率領第九軍教導團和十一軍第二十五師駐守大埔三河壩,迎擊尾追敵軍。周恩來、賀龍、葉挺等率部迅速西進,9月23日攻佔潮州,24日進駐汕頭,設總指揮部於汕頭市大埔會館,國民黨軍閥大為震驚。此時,敵已判斷出葉賀軍隊南下“必與陸豐、海豐之農軍聯合”的意圖,兩廣軍閥李濟深、黃紹竑再調集了3個多師的援兵,從北面、西面直迫東江、潮(汕)梅(州)地區,合圍攻擊,局勢十分嚴峻。於是,前委又決定由賀龍二十軍第一、二師和葉挺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共6500人,經揭陽,迎擊敵人,擬出興寧、五華,攻取惠州;餘二十軍第三師師長周逸群率所部兩個團和政治保衛處警衛團留守潮州、汕頭。同時,為補充兵力,周恩來特派劉立道(畢業於黃埔軍校,曾在陸豐教練農軍)前往海陸豐,擬招兵2000人,並請中共海陸豐縣委支持招兵費用。10月2日下午,劉立道趕到海豐黃羌墟,見到中共海陸豐縣委書記張善銘。海陸豐縣委、東江革委在聽取前委要求海陸豐募兵籌款的緊急要求後,認為這是關係到南昌起義軍成敗的大事,當即決定取消原定於10月5日調集農軍進攻陸豐縣城,牽制前方敵軍,迎接起義軍入境的計劃,以東江革命委員會名義分頭髮動海陸豐群眾,募兵籌款,決心招足3000人,籌集1萬餘元,從人員、經濟上全力支援南昌起義軍。海陸豐人民的革命熱情十分高漲,他們日夜盼南昌起義軍能順利進入粵東,並相信對於“海陸豐是有很大幫助的”,積極響應號召,僅一天之內海陸豐兩縣趕來報名者達千餘人。4日早晨,劉立道和林道文(海豐農軍大隊長),就帶領第一批新兵700多人出發,經河田取道揭陽河婆往湯坑。同時,組織了30名挑夫,挑著銀元經普寧趕赴汕頭。可是,劉立道率隊行抵河婆墟時,即獲悉南昌起義軍主力在汾水戰役失利的消息,他們只好折回原地。挑著銀元趕往汕頭的30名挑夫,在中途就碰到撤退下來的前委領導機關和起義部隊,遂把所運銀元交給前委分發給起義部隊。”(以上摘自《陸豐文史》十二輯)

掛牌子的這間破舊瓦屋只是一個象徵,八百勇士在黃羌出發才是珍貴的史實!今日重溫這段歷史,我們能解讀到什麼內涵?一、彭湃、張威領導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基礎好,在革命低潮的危急關頭,周恩來、賀龍、葉挺等革命將領將希望寄託在海陸豐身上!事實上海陸豐也確實沒讓領導失望,一天兩夜時間內就募集到第一批800人上前線,任務下達招募二千人,海陸豐是準備招募三千;二、海陸豐對革命的無私奉獻,上級要求募資一萬個大銀,有一史料說是送去二萬多。從上述史料30人挑大銀分析,送去的大銀是不止一萬個的。大銀每個重26克,一萬個僅520市斤,5.6個人就挑得了。30人挑大銀,以每人負擔100市斤計,這數量至少在二萬個以上!據當年參加挑大銀的東海鎮紅星村的赤衛隊員回憶,是張威安排挑的,用籮筐擔,上面加蓋點木炭作偽裝,重量剛好是滿擔,也即是一百多市斤。

黃羌這個毫不起眼的遺址,卻是當年海陸豐人民為革命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見證!

海陸豐每一處紅色遺址,都有過悲壯感人的歷史,見證海陸豐人民前仆後繼跟黨走的奮鬥歷程,更是今日海陸豐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寶貴精神財富。

吳志躍

謁黃羌“八百勇士出征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