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程老師侃史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郡王,後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被清廷封為親王,其人驕橫跋扈,暴虐愚頑,屬非常典型的滿蒙親貴。他麾下的蒙古三盟騎兵剽悍善戰,曾是捍衛大清帝都北京的首要武裝力量,被清廷倚為長城。然而,自咸豐十年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抵抗英法聯軍的戰鬥中卻屢戰屢敗,面對擁有熱兵器的西洋軍隊,能征善戰的蒙古人開始轉向能歌善舞。咸豐十年11月,僧格林沁奉命率部開赴山東剿捻,同治元年又奉命總督山東、河南軍務,勢力已達皖北,開始與在此剿捻的曾國藩部湘軍有了實際接觸。

這時,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基本被太平軍摧毀殆盡,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部隊便成為清廷用以監視並抵制湘、淮系地方軍閥勢力的惟一可以依賴的一支武裝力量。然而從戰鬥力到作戰經驗來看,僧格林沁遠不是曾國藩、李鴻章和湘、淮軍的對手。但驕橫跋扈的科爾沁親王從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他非常嫉恨與蔑視曾國藩和湘、淮軍,動輒上奏告黑狀、彈劾曾,無故尋隙欺壓,甚至故意慫恿反覆無常的苗沛霖率團練向湘軍挑釁,有時還突然攻擊湘軍。

僧格林沁唆使太平軍降將陳國瑞殺害淮軍李昭壽(也是太平軍降將)的部將,並將其功竊為己有,事後反誣李昭壽部將搶功殺人,上奏清廷要求嚴辦。李昭壽部當時歸曾國藩統轄,曾國藩頓感僧格林沁故意打狗欺主,囂張太甚。僧格林沁唆使部下在皖北向湘、淮軍屢屢尋釁,曾國藩皆不敢置辯,他忍氣吞聲,處處退讓,內心卻異常惱恨,雙方積怨越來越深。

湘、淮軍本是地方軍閥,門戶之見很深,不願聽從他人指揮,又聽說僧格林沁兇殘戾狠,待部下猶如奴隸,曾鞭笞湖北的兩位提督,因此遇到僧格林沁的部隊作戰失利,都袖手旁觀,不願出兵救援。清廷曾經下令將湘、淮軍劉連捷、劉銘傳部劃歸僧格林沁指揮調遣,到河南協助蒙古騎兵剿捻,曾國藩卻藉故拖延,二劉也望而卻步,拒絕北上。驕傲自大的僧格林沁也不願湘、淮軍來援,他認為湘、淮軍戰力低下,於是上奏阻止; 僧奏曰“皖軍為上,豫軍次之,楚軍為下”。皖軍是安徽道員英翰等人組織起來的地方部隊,豫軍是張曜、宋慶糾集的河南固始練勇 。這些雜牌軍欺負百姓還行,平時連苗沛霖、李昭壽的烏合之眾都打不過,更別提能和身經百戰的湘、淮軍比了。

僧格林沁一向嫉妒曾國藩兄弟立下的攻克天京、鎮壓太平天國的蓋世奇功 ,他這樣講,不過是故意貶低湘、淮軍,不願意承認他們是維護清廷統治的中堅力量,所以極力詆譭、輕蔑之。僧格林沁反對湘、淮軍北上,正中曾國藩下懷。他命劉連捷退守皖北,劉銘傳回到原來的駐防地,湘、淮軍袖手作壁上觀,靜等僧格林沁敗亡的消息。

僧格林沁驕狂愚頑,湘、淮軍冷眼旁觀,這時機對捻軍來說可謂極其寶貴。同治三年冬天,捻軍在鄧州唐坡伏擊僧格林沁的部隊,僧格林沁輕敵冒進,被打得大敗虧輸,他僅率數十騎逃出戰場,竄入鄧州城裡,才免於被全殲的的悲催命運。不久,捻軍圍攻南陽,再次挫敗僧格林沁。同年底,行蹤飄忽的捻軍在河南魯山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陣斃蒙古悍將恆齡、蘇倫堡。僧格林沁屢吃大虧,氣的暴跳如雷,惱羞成怒的他以救援不力為由殺了部將富精阿,以洩其憤。捻軍和太平軍不同,以騎兵為主,打法機動靈活,非常適於在北方平原地區作戰,很少和敵人糾纏打惡仗、死仗,尤其擅長打伏擊戰、運動戰。捻軍先後在葉縣打敗了河南巡撫張之萬的軍隊,在汝寧包圍了團練大臣毛昶熙的練勇,並乘機在當地大肆招兵買馬。

補充了兵員、擴大了隊伍後,捻軍渡過黃河進入山東西南部。僧格林沁報仇心切,一心要找捻軍主力決一死戰,他率蒙古馬隊跟在捻軍後邊日夜狂奔,窮追不捨,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馳騁了3、4千里地。捻軍利用僧格林沁求戰心切的急躁心理,故意避而不戰,每日驅馳1、2百里,領著清軍來回兜圈子。捻軍士兵每人配兩匹馬,經常替換乘騎,因此速度大大超過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捻軍利用速度優勢,經常可以乘隙稍事休憩,而清軍則日夜兼程,人困馬乏,疲憊不堪。

騎兵尚且如此,跟在後面的步兵就更苦不堪言了,他們用兩條腿跟著四條腿的馬兒跑,有時幾天都疲於奔命,水米不進,被累死、餓死不少,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僧格林沁急欲報仇,他常常率少數驍騎脫離大隊人馬,跟在捻軍後頭銜枚急追,為捻軍聚殲這支兇悍的蒙古騎兵部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捻軍見時機難得,當初制定的計劃已初步實現,便在前面佈下了天羅地網,專等僧格林沁自投羅網。同治四年4月底,捻軍派小股騎兵將僧格林沁誘入早就佈置好的埋伏圈內,準備關門打狗,將其一舉殲滅。

捻軍設伏的地方在今天的山東曹州(今菏澤)西北方向一個叫高樓寨的村莊裡。僧格林沁稀裡糊塗地闖將進來,卻被捻軍團團包圍。彼時,數萬清軍步騎被遠遠甩在後邊,僧格林沁身邊只有陳國瑞等少數幾個將領和數千騎兵跟隨。結果除陳國瑞帶傷僥倖逃脫外,其餘的全部被殲滅,不可一世的科爾沁王爺僧格林沁被一個年僅16歲的捻軍小兵張皮綆殺死在麥地裡,真乃見慣大風浪的人卻在陰溝裡翻船。

僧格林沁敗死,彪悍的蒙古馬隊覆滅,令清廷大為震恐。當初,慈禧太后本想讓僧格林沁單獨率滿蒙騎兵將捻軍鎮壓下去,以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並打壓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事集團。後來發現他僅憑一己之力對付不了捻軍時,又想讓湘、淮軍助剿,並有驅使湘、淮軍拼命,讓僧格林沁收功的險惡用心。無奈曾國藩老謀深算,湘、淮軍藉故拖延、觀望不前,僧格林沁又恃勇排斥,想獨佔大功,清廷被迫撤銷了此計劃。捻軍從河南轉戰山東後,清廷以及曾國藩都察覺到僧格林沁已中計入套,如不改變對敵之策,難逃徹底敗亡的厄運。怎奈剛愎自用、狂妄橫蠻的僧王一心要和捻軍決戰,已經喪失了理智,拒絕了一切勸諫,遂至命喪高樓寨,全軍崩潰瓦解的可悲下場。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馬隊覆亡後,清廷手中唯一的一支可以依賴的武裝力量灰飛煙滅,只好利用湘、淮等地方實力派來對付捻軍、抵禦外辱。僧格林沁的敗亡,也讓湘、淮系地方軍閥無所顧忌並乘機坐大,逐漸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成為既維護又威脅清廷統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國前期各路軍閥的鼻祖。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標著著滿清在軍事掌控上的徹底喪失,也標誌著漢族官員已經完全掌控了晚清的軍事,政治,教育,地方督撫的權力。


僧格林沁是滿清自己所掌控的最後一支嫡系武裝部隊。是晚清唯一善戰武將,而且對滿清忠心耿耿。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放牛娃出身,由於被道光皇帝的妹妹收為養子。得以在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授御前大臣。先後擔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朝帝王寵信。應該最後一個能征善戰的滿清將領。

僧格林沁的指揮才能應該是不錯的,在清水看來,在個人軍事素養上應該高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等漢族高級將領,曾擊敗打到北京附近的太平軍,而在和英法聯軍交戰中大敗,導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個戰役換成誰也打不贏,失敗不應該算在僧格林沁的身上。後在公元1865年入山東清剿捻軍,在菏澤高樓寨之戰中,中捻軍伏擊失敗,半夜突圍時候逃至吳家店,為捻軍斬殺。

僧格林沁在的時候,有南有曾帥,北有僧王之說,是滿清國祚最後之所依賴的保障和以保存護者。是滿清貴族,是八旗軍事存在的標誌。實數滿清最後的倚仗。


僧格林沁的戰死的最大輸家就是就是滿清,從此以後滿清只得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軍事統帥以及湘軍、淮軍等地方軍。滿清中央政府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軍事統帥權,也就造成兵為將有、地方軍事化趨勢。其實也就是軍閥割據,滿清在實際意義上已經沒有軍事指揮權了。僧格林沁之死,也標誌著落後的軍事武裝的舊式八旗制度已經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了,他已經是落日餘暉雄風不在,而漢族士大夫的新式武裝終於登上歷史的舞臺,屬於他們的時代必將來臨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就此漢族將領掌控的軍事力量就此形成,也使得漢族政治力量控制了地方實力;僧格林沁的死標誌中國熱兵器時代的開啟。雖然滿清數次想從漢族手中奪回軍事權力但實在是沒人了,從此以後滿清就只有等死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後的猛將,但他卻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將領。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殺以後,清政府再也無人能夠擔當大將,徹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鐵拳。

清政府統治的核心就是幾百萬的旗人,所以在當時各個城市都有滿城,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候這些人能夠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八旗子弟由於腐化墮落,已經不堪大用了。因此慈禧太后打破了“重滿抑漢”的用人制度,重用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一大批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漢族士大夫,讓他們組織團練,鎮壓太平軍。當然,事實也證明了慈禧的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不過清政府還是非常擔憂的,畢竟如果手裡沒有信得過的人帶領軍隊,誰心裡都不放心。清政府可是“馬上得的天下”,自然懂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重要性便顯示出來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同時也是八旗之中唯一能夠真正擔任統帥的人,非常受皇帝的信任。僧格林沁有多受皇帝信任呢?舉個例子,道光帝死的時候他是顧命大臣之一,咸豐皇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這份恩寵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僧格林沁的表現也是非常好的。當時太平軍中的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威脅京畿重地,正是僧格林沁率軍打敗了他們,並且生擒了太平天國的名將林鳳祥、李開芳。這一仗也使得僧格林沁名揚天下。

之後,僧格林沁開始鎮壓捻軍。捻軍和太平軍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捻軍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地主,有著牢固的社會基礎,並且捻軍有著強大的騎兵部隊。這使得捻軍的行動非常靈活,往往能夠出其不意的以優勢兵力消滅清軍的部隊。

僧格林沁手下有著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他自然是看不上捻軍。在高牌樓之戰中,僧格林沁被包圍。當時的捻軍並沒有找到僧格林沁屍首。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手裡拿著頂戴花翎,他說他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下了馬,逃到了麥田裡。於是他悄悄跟上去,結果了這個大官。這個他口中的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他當時才16歲。

我們知道電視劇中反派死於話多,這個16歲少年後來和別人吹牛的時候無意之中說了出來,於是引起了丁寶楨的注意。丁寶楨從他家中找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於是這個少年便被凌遲處死了。


歷史是什麼


“寧遇閻王,不遇僧王”。說僧王是清王朝的護國柱石完全沒毛病。眾所周知,清朝在建立初期建立了滿軍八旗、蒙軍八旗和漢軍八旗,這是清朝打江山的資本。後來隨著八旗子弟的腐化,又建立了綠營常備軍。綠營常備軍和八旗軍相比,先天不足、後天也不足,也面臨著更替。

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就是在這一時期,隨著清朝唯一的名將——曾經力擒李開芳、林鳳祥的僧格林請被捻軍擊斃,清朝再無自己可以倚重的力量,只能放開閘門,讓曾國藩去籌建湘軍、李鴻章籌建淮軍、左宗棠籌建楚軍。大力發展地方團練,這些團練大多是鄉黨之人,淳樸勇猛,有的還配備優良火器,有厘金作為軍費儲備,所以戰鬥力較強。

也是至此之後,滿漢易位,越來越多的漢人大臣成為疆臣,併入住中樞。軍閥武裝成為尾大不掉之勢,從湘軍、淮軍到北洋軍閥,這一局面延綿百年。


青年史學家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重要的原因在於兩點,第一,僧格林沁把滿清最後的王牌——2萬餘滿清鐵騎消耗殆盡,導致清廷無嫡系軍隊可用,才被動啟用漢人和漢軍;第二、僧格林沁的死,導致晚清軍隊出現“保守”思想,所有軍隊不以大勝仗為目的,都以保全自己的軍隊為根本!

僧格林沁作為成吉思汗兄弟的26代孫及蒙古貴族,在與英法聯軍的戰爭中,由於情報失誤,導致滿清鐵騎頃刻覆沒。自此,橫行於世的滿清鐵騎退出歷史舞臺。而法軍僅陣亡3人,英軍僅陣亡2人。

僧格林沁的失敗,導致了皇帝外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京城搶虐。咸豐將其一擼到底,失去了實權,最後悲催的死於一16歲的土匪手中。從風光無限,到失去軍隊,被朝廷排擠,再到枉死麥田,讓大清將領認識到一個道理,失去軍隊,就失去了一切。此後,滿清與列強的一系列戰爭,清軍將領為了保存實力,往往打幾槍就跑路。

這從側面也說明,一個重要的軍事將領,他的遭遇,將動搖整個朝野,影響其他將領的決策。


知史局


清朝立國初期,我們熟悉吳三桂、孔有德,也熟悉豪格、鰲拜、多爾袞、嶽樂;雍正乾隆年間,我們知道年羹堯、嶽鍾琪,更知道福康安、阿桂、海蘭察;但到了道光年以後,八旗大將,我們就只知道一個僧格林沁了

,其他的則是曾國藩、劉銘傳、左宗棠、石達開、李鴻章等等漢家軍隊,八旗綠營還有人,可能打的會打的,沒了……

僧王,大清八旗軍最後一面旗幟,無論滿蒙漢哪個旗

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近逼北京,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率軍出征,而後接連勝利,不僅擊敗北伐軍,更是打出北僧王稱號,和南方曾國藩遙相呼應,時稱南曾北僧,成為八旗軍一面大旗

僧王,不失英勇,但性格驕縱,看不起漢人。1864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曾派遣湘軍一部,北下歸僧王指揮,可僧王擱置不用。1865年5月,僧王陷入捻軍節奏,高樓寨一戰,麾下7000多蒙古騎兵盡數被滅,本人也被誅殺於不遠的吳家店

大清以騎射立國,僧王麾下蒙古鐵騎,更是天下無敵,估計臨死前,僧王不這麼認為了。畢竟,時間過了兩百多年,身披鐵甲的巴圖魯們之前沒能擋住八里橋速射槍彈,之後也沒擋住捻軍張宗禹的連番算計。僧王的時代過去了,死在一個捻軍小兵手裡,很憋屈,曾經的南曾帥北僧王,就剩下一曾國藩,大清軍隊,改制了

……

僧王之死,有兩個意義

第一,標誌大清軍隊近代化改裝,再無阻路,洋務運動快速興起

第二,標誌大清八旗軍成為歷史,大清皇權再無威懾之力,革新開始了

僧格林沁死了,旗子倒了,晚清軍史當然迎來轉折


靈石蘊珠寶


僧格林沁,“中興了"滿洲八旗,重振了騎兵兵種,是當時野戰軍的中央主力,勇氣可嘉,騎兵戰術也很過硬,收拾國內各種舊營是很牛的,可是整體兵種思想己經在國際大變革中落敗了,馬刀,騎兵,弓箭,鐙裡藏身衝陣與火槍線排相比毫無勝算,這批頑固派,根本接受不了火槍線排陣。

作為騎兵戰術技術可圈可點。但戰場的選擇並不知己知彼,大晴天,大平原。

馬對火槍。

這次戰敗損失了滿族大批精英貴族,也讓國家看到了思想落後的惡果,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由此爆發。

這幫滿清人,把很多東西完全弄顛倒了。

火燒圓明園,英國真正的毀的是圓明園的一架農時天文鐘。

毀掉了這架天文鐘,大清朝農業根基生產秩序就陷入紊亂,幾十年之內農糧生產,軍餉稅負都會陷入混亂。

圓明園的大量繪畫圖紙,都會損失。整個國家的戰爭潛力都會遭受巨大損失。玉石古玩都還是次要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太平天國,義和團,都越鬧越窮,越來越愚昧。而國力也越來越難恢復。

武人不識字,文人不摸槍,一切從頭再來。

“精英"騎射力量,安排生產計劃的歷法儀器兩大損失,軍費用軍票,(玉器,字畫,古玩)也全沒了,一句話,這損失太大了,從此之後餓著肚子打仗,餓著肚子造反,此起彼伏。

外戰打不贏,國內沒飯吃,清朝風雨飄搖。

到了孫中山時代,中國天文曆法已經嚴重失準。

老版的皇曆已經翻不得。根本和氣候對應不上。農時紊亂。

槍械,火炮軍費,軍事思想更是嚴重落後。

這場失敗之後中國建立了電報局。

火槍和電報開始引入中國。

長期得不到儀器修正的漢歷,被西洋歷搶佔了市場。

耕,戰兩失。

晚清的經濟體系被破壞了。

清軍入關以來,兩大根基動搖了。


AUTUYG


僧格林沁的死不僅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其實還是中國數千年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這話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前者,晚清軍事的重要轉折點,更準確的說是有清以來軍事的重要轉折點。清立國以來,一直有以滿制漢、以蒙制漢的國策。八旗分駐各地,除了國防以外,附有監視綠營、地方武裝以外,重要的就是執行這條國策。

但在太平天國的打擊下,八旗是一敗塗地,綠營和八旗的精華在太平天國的數次打擊下,隨著江南大營江北大營的崩潰而土崩瓦解。

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騎兵,是清廷可以依靠的不多的八旗精華(其他如多隆阿死在陝甘),僧王的慘死,意味著這條國策的徹底破產,再也沒有制約湘軍、淮軍大佬的實力。

其實,僧王我個人還是佩服的,八里橋之戰,三萬滿蒙騎兵前赴後繼,雖然戰果極其地難堪,但他們沒有退縮,對得起這個國家。

前面說了,以滿制漢,以蒙制漢的國策已經破產。這麼一說,僧王的死當然是晚清軍事最大的轉折點。

其次,這意味著中國數千年軍事史也迎來了真正的轉折點。其實這個結果也是八里橋之戰帶來的結果。八里橋之戰,據俄使伊格估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這個戰損比是觸目驚心的。

這一方面給了中華上國一記狠狠的耳光,這意味著科技的進步,是兩個時代的較量,是農業化軍隊和工業化軍隊的較量,那個曾經輝煌無比的漢唐,已經消失在歷史的煙塵裡。需要面對另一個時代的到來了。

另外,這次的失敗,也意味著中華數千年來的主要威脅變了,從草原山林的遊牧漁獵民族變成了來自海洋的西方人。在這之後,草原大漠被華夏徹底消化,面對的新對手來自海洋。海洋既帶來了威脅,又帶來了新的機遇。

《後漢書•吳漢傳》中有言,“夫上智者不處危以僥倖,夫中智者因危以為功,夫下智者安於危而自亡”。

怎麼應對,考驗的是真正的智慧


江上一峰青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軍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本人,而是說他帶出了一批猛將。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復了一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領1萬八旗打敗了陝甘數十萬回軍,金順作為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多隆阿,都興阿,西凌阿等人還在湖北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樓寨一戰,損失了太多勳貴軍官,可以說這是八旗軍創辦以來一戰損失軍官最多的一戰。滿洲鑲黃旗翼長恆齡、齊齊哈爾副都統舒倫保等等都戰死了,而且還死了很多開國功臣的後代。

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包括東部察哈爾三盟蒙古軍,黑龍江吉林八旗軍,還有西方人訓練的漢人步槍隊。結果,僧格林沁自認為部隊精銳,一味追擊,最後的步騎萬人全部陷入包圍圈。

在狹窄地形上,數萬捻軍手持幾米長的長杆長矛一頓攢刺,在上萬捻軍騎兵配合在在狹小地形完全擊敗了蒙古軍和八旗軍騎兵。蘇克金、舒通額、恆齡,舒倫保,舒通額,全順等人全部戰死,其中都統級別的就有4個人。

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八旗軍,碩果僅存有作戰能力的中級以上軍官,基本在這個包圍圈裡面全滅,也就是後繼無人了。而且,黑龍江,吉林八旗馬隊在清朝看來非常珍貴,本來就分了1萬人跟著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轉戰,最後一直到新疆,就剩下這些也都損失了在了高樓寨。

據稱在戰場上,華麗麗的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就裝了幾個大簍子,繳獲戰馬數千匹。最後,只能徵調黑龍江八旗西丹馬隊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組成的騎兵隊伍。

後來就是清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軍將領到北方駐防。從此湘淮軍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務。

其實算起來清末八旗軍歷次戰爭也損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損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臺,石縫炮臺,張家灣和八里橋又損失了數千人,在對太平天國戰爭,捻軍戰爭又損失1萬多人。

最後在高樓寨又損失了6000-7000人,最後的一支八旗軍部隊在金順帶領下,在西北五省轉戰十年,戰鬥艱苦,也損失過半。從此,八旗軍已經不能作為一支主要戰鬥軍團參戰了。


深度軍事


僧格林沁的戰死,標誌著滿清最核心軍事力量——滿蒙八旗精銳的徹底敗亡,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實權從此完成了由滿蒙貴族向漢族士大夫精英階層的全面過渡,其歷史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明朝的“土木堡之變”。



* 滿蒙八旗等同於明初勳貴集團

滿清入關奪取天下,加之隨後撲滅吳三桂“三藩之亂”,軍事力量統一為“滿蒙八旗➕漢族綠營”的基本組成結構。漢族綠營初期設計只是滿蒙八旗的補充,八旗子弟作為“根正苗紅”的兵源,清廷在各個大城市、軍事要地劃撥土地供其駐紮,旗人專事弓馬騎射軍事訓練,由國家按月發放工資和糧食,是滿清的職業軍人,不得從事其他行業生計,日常生活和婚姻也與漢人隔絕,清廷以此希望滿蒙八旗不流於世俗化、確保部隊的勇悍戰鬥力。這一點和朱元璋建立的“軍戶制度”十分相似,也是從構建職業軍人家庭入手,由此形成了掌控明初政治的“勳貴集團”。


* 太平天國崛起的影響力不亞於瓦刺騎兵對明朝的打擊

作為滿清的既得利益階層,滿蒙八旗在承平歲月裡享受國家特殊的福利待遇,無所事事的他們生活迅速得腐化墮落,戰鬥力嚴重下滑。到了雍正年間,本來處於僕從軍地位的漢人綠營兵反而成了朝廷的軍事主力輸出,平定西北的重任也交給了以年羹堯為首的漢人部隊。等到道光、咸豐時期,由於鴉片的毒害,連綠營兵也不太指望得上了,一個個泥腿子出身的太平軍幸運得碰上了“戰五渣”清兵,初期得以用摧枯拉朽的勢頭輕易拿下江南重鎮南京城。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摧垮了滿清最後的嫡系核心中央軍——滿蒙八旗,僧格林沁的戰死無異於土木堡之變中明軍靈魂人物英國公張輔的陣亡,洪秀全無異於清朝版的“瓦刺太師也先”。


* 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後,漢族士大夫精英開始掌握全國實權

在初期節節敗退的形勢下,急得團團轉的咸豐皇帝不得不下放原先壟斷的軍事權力,轉而鼓勵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士大夫群體興辦地方團練,用以剿殺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更是聯合上了宿敵英法聯軍部隊。戰爭結束後,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不僅掌控了湘軍、淮軍、北洋海軍等國家軍事主力,而且佔據了政壇主位左右政局,隨後更是全面主導了洋務運動這一國家經濟改革,恰似土木堡之變後上臺掌權的明朝文官集團。滿清再也不能對地方軍隊進行隨心所欲的控制和調動!


清廷派了個兩江總督馬新貽到南京想收回湘軍實權,結果出了個不明不白的“張文祥刺馬案”;八國聯軍進北京,李鴻章等地方大員敢搞一個“東南互保”拒不支援北京,害得慈禧老太太顛沛流離;武昌起義前線打得熱火朝天,袁世凱也是不鳥北京的小皇帝那幫子人,左右逢緣撈了個大總統噹噹。因此,僧格林沁的死是一個時代符號,標誌著滿清敗亡倒計時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