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全國通用版 文言文斷句

第17講 文言文斷句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全國通用版 文言文斷句

一、自我診斷 知己知彼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2017年新課標Ⅲ卷高考試題)

許將字衝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闢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遂命將詣樞密院閱文書。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 "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鄆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繫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後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數,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聖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人之墓,非盛德事。"知潁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文定。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闢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B.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闢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C.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闢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D.初/選人調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闢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當初,選拔調動人才,先要經過南曹,接著是考功,綜合考察沒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動,選人不能向上級官吏訴說。許將上奏罷免南曹。設公堂接待前來上訴的人,士人沒有無禮阻止,故意刁難""初"表示時間,單獨斷開,"選者"作後句的主語,在前面斷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

C.近侍是指接近並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藉口。

【答案】C

【解析】C項"他們不僅職位很高"錯誤,他們職位一般,故選C。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許將初至北境,盡滅契丹威風。他入仕不久,取代歲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讓代州,蓄意挑釁。他堅決予以反擊,使對方未佔得便宜而返回。

B.許將善於治理,境內牢獄皆空。他在鄆州任上,因治理得法,當地沒有犯法之人。當地士人愛好議論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寬鬆應對,此俗自然止息。

C.許將任職兵部,熟悉兵部事務。他擔任兵部侍郎時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於靈活用兵,才能做到萬眾猶如一人。神宗問及兵馬之數,他也能做出回答。

D.許將秉持公正,反對無德之舉。其時司馬光已去世,卻受到朝廷權臣的不公平對待,當皇上徵詢許將對此事的意見時,他回答說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項"是對方未佔得便宜而返回"錯誤,原文沒有這一信息。應該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讓代州,蓄意挑釁,許將取代歲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將曰:"此事,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

(2)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

【答案】(1)許將說:"這件事情,命令守邊的大臣去做難道還不行嗎?為什麼還要出使呢?"蕭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與蔡卞一起大肆蒐羅編造罪名,來貶謫元祐諸臣,上奏皇帝要開掘了司馬光的墳墓。

【解析】注意重點詞語"申飭""豈""對""為""同肆""羅織""發"和句式"何以……為"的翻譯。

【參考譯文】

許將字衝元,是福州閩縣人。考中進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對,任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當初,選拔調動人才,先要經過南曹,接著是考功,綜合考查沒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動,選人不能向上級官吏訴說。許將上奏罷免南曹。設公堂接待前來上訴的人,士人沒有無理阻止,故意刁難。契丹以二十萬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許將去。許將入朝對答說:"我在侍從的職位,朝廷的重要決定不能不知道。萬一契丹談到代州的事情,不對他們駁斥,就會傷害國家大體。"於是命令許將到樞密院查閱文書。等到了契丹境內,當地住的人騎在房樑上聚眾觀看,說道:"看看南朝的狀元。"等到練習射箭,許將先射中。契丹派蕭禧作陪客,蕭禧果然拿代州來提問,許將隨問隨答。蕭禧又說:"界線沒有定下來,以和好為重,我將到貴國去進行劃分。"許將說:"這件事情,命令守邊的大臣去做還不行嗎?為何還要出使呢?"蕭禧羞愧不能回答。回來報告,神宗稱讚他,第二年,擔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鄆州知州。元宵節點燈,官吏登記那些偷盜的人把他們關入獄中,許將說:"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了。"都把他們釋放,從此百姓沒有一個人犯法,很多監獄都空了。父老感嘆道:"從王沂公之後五十六年,又看到監獄空了。"鄆州的俗人士子喜歡聚集誹謗官方,許將雖然沒有禁止,但他們的風俗自動改變。徵召擔任兵部侍郎。上疏說:"治理軍隊有規章,名稱雖然不同,或縱或橫,或方或圓,讓萬眾像一人一樣。"對夏用兵時,神宗派侍從向他詢問兵馬的數量,許將立即詳細奏報;第二天,詢問樞密大臣,卻回答不上來。紹聖初年,入朝任吏部尚書。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羅織罪名,貶謫元祐時的大臣,上奏挖司馬光的墓。哲宗拿這件事問許將,許將回答說:"挖別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擔任潁昌府知府,又調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還鄉,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歲。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文定。

二、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1.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後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情,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藉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係,確定主幹,從而斷開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

④有些複音虛詞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⑥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3.對話標誌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4.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

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5.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覆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三、典例剖析 思維拓展

考點1. 名詞斷句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2017年新課標Ⅰ卷高考試題)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千卷,遣財祿秩,一不關豫。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並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遊。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曰微子。義熙八年,混以劉毅黨見誅,妻晉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自混亡,至是九載,而室宇修整,倉廩充盈,門徒業使,不異平日,田疇墾闢,有加於舊。中外姻親,道俗義舊,入門莫不嘆息,或為之涕流,感弘微之義也。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太祖鎮江陵,弘微為文學。母憂去職。居喪以孝稱,服闋逾年,菜蔬不改。兄曜歷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積時,哀慼過禮,服雖除,猶不啖魚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舉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九年,東鄉君薨,資財鉅萬,園宅十餘所,奴僮猶有數百人。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曰:"親戚爭財,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後,豈復見關。"十年,卒,時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衛千人營畢葬事。追贈太常。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解析】本題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接著通過找一些名詞和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段的句子,最後反覆誦讀、推斷。這個語段主要是敘事,意思是謝弘微幼年時代精神端莊謹慎,時機適當才開口說話。過繼後的叔叔謝混很有知人之名,見到他後認為他很特別,對謝思說:"這孩子內心沉穩聰慧,將來一定會成為優秀人才,有個像這樣的兒子,也就足夠了"。

【易錯點】不理解句子意思,特別是不清楚人名。

【方法點撥】先斷易,再斷難。首先默讀一至兩遍,大體瞭解文段語意,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文言文中,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定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然後再考慮有哪些人,人物間是什麼關係;有什麼事,有什麼過程和結果。

考點2.虛詞斷句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題。(2017年浙江卷高考試題)

上池州李使君①書

杜牧

僕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故處世顯明無罪悔。(僕)在京城間,家事人事,終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懷以自曉,自然不敢以輩流間期足下也。

去歲乞假,自江、漢間歸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於為義,曏者僕之期足下之心,果為不繆②,私自喜賀,足下果不負天所付與、僕所期向,二者所以為喜且自賀也,幸甚,幸甚。僕不足道,雖能為學,亦無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時,真可惜也。曏者所謂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無為吏之苦,此時之可惜也。僕以為天資足下有異日名聲,跡業光於前後,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僕常念百代之下,未必為不幸,何者?以其書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聖人微旨不傳,乃鄭玄③輩為註解之罪。"僕觀其所解釋,明白完具,雖聖人復生,必挈置數子坐於遊、夏之位。若使玄輩解釋不足為師,要得聖人復生,如周公、夫子親授微旨,然後為學。是則聖人不生,終不為學;假使聖人復生,即亦隨而猾之矣。此則不學之徒,好出大言,欺亂常人耳。自漢已降,其有國者成敗廢興,事業蹤跡,一二億萬,青黃白黑,據實控有,皆可圖畫,考其來由,裁其短長,十得四五,足以應當時之務矣。不似古人窮天鑿玄,躡於無蹤,算於忽微,然後能為學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乃隨所見聞,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問萍實④,對曰:"吾往年聞童謠而知之。"此乃以童子為師耳。參之於上古,復酌於見聞,乃能為聖人也。諸葛孔明曰:"諸公讀書,乃欲為博士耳。"此乃蓋滯於所見,不知適變,名為腐儒,亦學者之一病。

僕自元和已來,以至今日,其所見聞名公才人之所論討,典刑制度,征伐叛亂,考其當時,參於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為一家事業矣。但隨見隨忘,隨聞隨廢,輕目重耳之過,此亦學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與之性,萬萬與僕相遠。僕自知頑滯不能苦心為學假使能學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懇懇欲成足下之美異日既受足下之教於一官一局而無過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學而能垂名於後代者,足下勉之。

(選自《樊川文集》,有刪節)

【注】①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時任池州刺史。②繆:通"謬"。③鄭玄:字康成,東漢人,師從馬融,遍注五經,為古文經學大家。④萍實:南方池澤中常生蓬草的果實。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僕 自 知 頑 滯 不 能 苦 心 為 學 假 使 能 學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懇 懇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異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於 一 官 一 局 而 無 過 失 而 已

【答案】僕自知頑滯/不能苦心為學/假使能學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懇懇欲成足下之美/異日既受足下之教/於一官一局而無過失而已

【解析】給文言文斷句,先要通讀全文,瞭解句意。本題需要注意"假使","足下之美""足下之教"的對稱等。

【易錯點】找不準對稱的句子

【方法點撥】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對稱、反覆,辨句式。根據虛詞位置"之"一般用在句中或句尾。動詞後的"之"往往作代詞,動詞前的"之"往往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考點3.對話標誌斷句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題。(2017年新課標Ⅱ卷高考試題)

趙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憙年十五,常思報之。乃挾兵結客,後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憙信義著名願得降之更始乃徵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見,即除為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尋、邑,憙被創,有戰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鄧奉反於南陽,憙素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憙與奉合謀,帝以為疑。及奉敗,帝得憙書,乃驚曰:"趙憙真長者也。"後拜懷令。大姓李子春先為琅邪相,豪猾併兼,為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十,終不聽。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願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餘黨當坐者數千人。憙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於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後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內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並來入朝,帝令憙典邊事,思為久長規。建初五年,憙疾病,帝親倖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諡曰正侯。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回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雲/聞宛之趙氏有孤孫熹/信義著名/願得降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陰(地名)大戶人家李氏擁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他們。李氏不肯,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憙,以信義聞名,願意向他投降。"然後依據表對話的詞語"雲"斷開兩處,再抓住句中的名詞代詞,明確句子結構,比如"降之"後面應斷開,逐一進行分析即可。

【易錯點】"雲"的理解錯誤或者理解成"不肯說"

【方法點撥】作為文言斷句題,考生應依據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抓住句中斷句的標誌。比如句首詞"夫""若夫""然則""然而"等,句末語氣詞"矣""也""焉""邪"等,表對話的詞語"雲""曰""謂"等,固定句式或短語"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對稱的句式、頂真的手法等,專有名詞、一般名詞及代詞等。比如本題中就可以藉助表對話的詞語"雲"以及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進行選擇。

四、舉一反三 成果鞏固

考點1.名詞斷句法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4題。(2016年新課標Ⅲ卷高考試題)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費宏為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為簡,自珪數有執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聖旨並。珪佯不知,執奏:"孰為大慶法王?敢與至尊並書,大不敬。"詔勿問,田亦竟止。珪居閒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於諸閹間,冀去珪。流寇擾河南,太監陸誾謀督師,下廷議,莫敢先發。珪厲聲曰:"師老民疲,賊日熾,以冒功者多,僨事者漏罰,失將士心。先所遣已無功,可復遣耶?今賊橫行郊圻肘腋間,民囂然思亂,禍旦夕及宗社。吾儕死不償責,諸公安得首鼠兩端。"由是議罷。疏上,竟遣誾,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張羽奏雲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請卹典。撫、按以為言,詔廕其子中書舍人。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諡文毅。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B.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C.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D.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首先結合語境理解劃線句的意思再根據職位的變遷進行斷句即可。標點如下: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考點2. 虛詞斷句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2016年課標II高考試題)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曆五年進士,出鄢陵知縣,徵授御史,出接遼東,疏陳安攘十冊,又請速首功之賞,改巡山西。還朝,會廷臣方爭建儲。登雲謂議不早決,由貴妃家陰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災異抗疏,劾妃父鄭承憲,言:"承憲懷禍藏奸,窺覬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勳貴簧鼓朝紳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宮與太后家亦謹避其鋒矣,陛下享國久長,自由敬德所致,而承憲每對人言,以為不立東宮之效。干擾盛典,蓄隱邪謀,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貴妃、承憲皆怒,同列亦為登雲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貶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罷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論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僕卿徐用檢、朝右皆憚之。時方考選科道,登雲因疏言:"近歲言官,壬午以前怵於威,則摧剛為柔;壬午以後暱於情,則化直為佞。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黨,遂嗜乞憐,如所謂'七豺''八狗'者,言路顧居其半。夫臺諫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為國家除大奸、殲巨蠹哉!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於始進。"因條數事以獻,出按河南。歲大飢,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雲,登雲即進之於朝。帝立遣肆丞鍾化民齎帑幣振之。登雲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勳貴/簧鼓朝紳/

B.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勳貴/簧鼓朝紳/

C.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勳貴/簧鼓朝紳/

D.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勳貴/簧鼓朝紳/

【答案】C

【解析】首先應將句子迴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大意,"承憲懷禍藏奸,窺覬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勳貴簧鼓朝紳",這句話的大意是: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勳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然後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誌進行斷句,本句主要藉助句中的人名及動詞進行斷句,比如"承憲""術士之流""陛下""科場""承憲妻""勳貴""朝紳";動詞"懷""藏""窺覬""結""懲""揚言""恐嚇""簧鼓"。斷完之後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3.對話標誌斷句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題(2016年新課標Ⅰ高考試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洩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囊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九,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諮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後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於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鉅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常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於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雲。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 B

【解析】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再結合人名、地名、官職名稱以及動詞斷句,這個語段主要是敘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聲名在外,盜賊全部逃竄到其他州縣,以至於晚上不用關閉大門。曾經有過客丟失橐中財物,發佈文書詰查盜賊,曾公亮上報:'我所轄境不窩藏盜賊,恐怕是同行的人隱藏起來了吧。'進行搜查,果然如此。"

五、分層訓練 能力進階

【基礎達標】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題。(2017年天津卷高考試題)

王充者,會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嚐從軍有功,封會稽陽亭。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以農桑為業。世祖勇任氣,卒鹹不揆於人。歲凶,橫道傷殺,怨仇眾多。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汎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故蒙、誦在錢唐,勇勢凌人。末復與豪家丁伯等結怨,舉家徙處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捕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奇之。六歲教書,恭願仁順,禮敬具備,矜莊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於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醜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所讀文書,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以筆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於世,不為利害見將。常言人長,希言人短。能釋人之大過,亦悲夫人之細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眾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將,不及不對。見汙傷,不肯自明;位不進,亦不懷恨。貧無一畝庇身,志佚於王公;賤無鬥石之秩,意若食萬鍾。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淫讀古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充為人清重,遊必擇友,不好苟交。所友位雖微卑,年雖幼稚,行苟離俗,必與之友。好傑友雅徒,不泛結俗材。俗材因其微過,蜚條陷之,然終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論衡·自紀篇》,有刪節)

1.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歲凶,橫道殺傷 兇:兇險

B.閭里未嘗讓 讓:責備

C.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 諷:背誦

D.遊必擇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隨便

【答案】A

【解析】此項中的"兇"是年歲不好、遭遇災年之意。

2.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

B.或以書醜得鞭 勉以行操為基

C.處逸樂而欲不放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D.俗材因其微過 其孰能譏之乎

【答案】C

【解析】題中,C項的"而" 都作連詞,錶轉折,相當於"卻、然而"。A項的"焉",前句作代詞,相當於"那裡";後句作助詞,置於詞尾,相當於"……的樣子"。B項的"以"雖都作介詞,但前者表原因,相當於"因為";後者相當於"把"。D項的"其",前者作代詞,相當於"他(的)";後者作副詞,相當於"難道"。

3.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其中全都表現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組是()

①與儕倫遨戲,不好狎侮

②禮敬具備,矜莊寂寥

③以筆著文,亦如此焉

④賤無鬥石之秩,意若食萬鍾

⑤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⑥行苟離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回答此題,首先要根據上下文明白題中6個句子的意思,考查它們是不是表現了王充的美好品德;然後緊扣題幹中"全都表現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組"這個要求,運用排謬法在四個選項尋找正確答案。

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答案】C

【解析】此題的斷句標誌,可主要根據句式的對偶關係來考慮:"才高"相對"口辯","苟作"相對"談對",於是可知"苟作"和"談對"之後都應斷句。再根據動詞來判斷:動詞"非"的賓語"其人"後應斷句。

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王充極少說別人的短處,而願意說別人的長處。他為人清高自重,被人誣陷,也不加辯白。

B.王充幼年時恭順仁厚,未曾受父母責備鞭打。他追求好名聲,喜歡結交傑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時不計較俸祿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國君和將領召見時他考慮不周到就不對答。

D.文章從生活、讀書、做官等多方面來寫王充的為人處事,多采用對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鮮明,又言簡意賅,富有節奏感。

【答案】 B

【解析】題中,B項錯誤在於,該項"他追求好名聲"的說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於世"的說法相悖。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3分)

(2)其論說始若詭於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3分)

(3)淫讀古文,甘聞異言。(2分)

【答案】(1)又趕上兵荒馬亂,怕被仇人捉住。(關鍵詞:會、擾亂、"為……所……"的被動句式,全句大意。)

(2)他的言論初聽時似乎很古怪,與眾不同,直到把他的話聽完了,大家才認為說得很正確。(關鍵詞:若、詭、是,全句大意。)

(3)(王充)愛廣泛地閱讀古書,喜歡聽不同於流俗的言論。(關鍵詞: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第(1)句的"會"是恰好碰上、正趕上的意思;"擾亂"是社會不安定、兵荒馬亂的意思;"為……所"表示被動。第(2)句的"若"相當於"好像""詭"是"詭異、古怪"的意思。第(3)句中第(3)句的"淫"是多之意;"甘"作意動,相當於"喜歡"。

【參考譯文】

王充,是會稽郡上虞縣人,字仲任。他祖上曾從軍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郡的陽亭侯。才一年,因變亂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於是就在那裡落了戶,以種地養蠶為業。曾祖父王勇好意氣用事,結果跟很多人都合不來。災荒年頭,他曾攔路殺傷過人,因此仇人眾多。又趕上兵荒馬亂,怕被仇人捉住,於是祖父王汎領著全家肩挑車載家當,準備到會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錢唐縣留了下來,以經商為業。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誦,王誦就是王充的父親。王家祖祖輩輩好講義氣,到了王蒙、王誦就更厲害了,所以王蒙、王誦在錢唐縣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別人。後來,又與土豪丁伯等人結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縣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夥伴一起玩,不喜歡隨便打鬧。小夥伴們都喜歡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願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裡就教他認字寫字,王充恭厚友愛孝順,很懂禮貌,莊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氣派。父親沒有打過他,母親沒有責備過他,鄉鄰沒有指責過他。八歲進書館學習,書館裡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為有過失而脫去衣服受責打,或者因為字寫得難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書法日見進步,又沒有什麼過失。學完了識字書寫課程,就離開了教寫字的老師,去學習《論語》和《尚書》,每天能背誦一千字。讀通了經書,品德也修養好了,就又辭別經師而去自己專門研究,王充一寫出文章,就得到許多人的好評,所讀的書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雖高但不喜歡隨便寫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與人談論對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說話。他的言論初聽時似乎很古怪,與眾不同,直到把他的話聽完了,大家才認為說得很正確。王充寫文章也是如此,行事為人和侍奉尊長也是如此。王充不圖在社會上出名,不為個人的利害去求見長官。經常說別人的長處,很少說別人的缺點。他能夠原諒別人的大錯,也惋惜別人細小的過失。他喜歡隱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盡力把修養操行作為做人的根本,而羞於靠才能來沽名釣譽。眾人聚會坐在一起,不問到自己便不說話;被長官接見時,不問到自己就不作聲。受到汙衊中傷也不願自我辯解,官位不升遷也不懷恨。窮得連蔽身的簡陋住宅都沒有,但胸懷比王公大人還要寬廣;卑賤得連鬥石的俸祿都沒有,而情懷卻與吃萬鍾俸祿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興,丟了官也不特別悔恨。處在逸樂之中時不放縱自己的慾望;處在貧苦的時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氣節。他愛廣泛地閱讀古書,喜歡聽不同於流俗的言論。當時流行的書籍和世俗傳說,有許多不妥當的地方,於是就深居簡出,考查論證世書俗說的虛實真偽。

王充為人清高穩重,結交朋友很注意選擇,從不隨便與人結交。結識的人地位雖卑微,年紀雖輕,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於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結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歡濫交一些庸俗之輩。因此,有些庸俗之輩,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過失,匿名攻擊陷害他,但王充始終不去辯白,也並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能力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2017年山東卷高考試題)

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九世孫也。父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貞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風眩,每發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親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貞《論語》《孝經》,讀訖便誦。八歲,嘗為《春日閒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步惠連【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十四,丁父艱,號頓於地,絕而復甦者數矣。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乃謂貞曰:"孝子既無兄弟,極須自愛,若憂毀滅性,誰養母邪?"自後少進粥。

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於江陵陷沒,暠逃難番禺,貞母出家於宣明寺。及高祖受禪,暠還鄉里,供養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貞乃還朝。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闢貞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於叔陵,每有宴遊,輒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與卓獨不坐。

後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遷南平王友。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後主覽而奇之。嘗因宴席問確曰:"卿表自制邪?" 確對曰:"臣表謝貞所作。"後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謝貞在王處,未有祿秩,可賜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憂去職。頃之,敕起還府。貞累啟固辭,敕報曰:"雖知哀煢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還府也。"貞哀毀羸瘠,終不能之官舍。時尚書右丞徐祚、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見其形體骨立,祚等愴然嘆息。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後事。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託耳。"是夜卒。後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

(節選自《陳書·列傳第二十六》,有刪改)

【注】惠連:謝惠連,南朝宋文學家。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

B.工草隸蟲篆工:擅長

C.唯貞與卓獨不坐坐:受株連而獲罪

D.貞累啟固辭啟:稟告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書王筠驚奇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詞用作意動用法,以……為奇、認為……不一般、驚奇。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晉太傅安九世孫也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B.若憂毀滅性,誰養母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C.太建五年,貞乃還朝良乃入,具告沛公

D.後主因敕舍人施文慶曰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B

【解析】本題考察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B項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A項,前一個表判斷,後一個表句末語氣詞;C項"乃"前一個是"才"的意思,後一個是"於是、就"的意思;D項,前一個表示"於是",後一個為"憑藉、依靠"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B.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C.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D.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答案】B

【解析】給文言文斷句,先要通讀全文,瞭解句意,本句意思為:父親謝藺因母親阮氏去世,不吃飯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賓客害怕謝貞也會這樣,叔父前往華嚴寺,請禪師來為謝貞說法。然後尋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詞、動詞進行推斷。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謝貞天性聰慧,小時候讀過不少典籍,有的讀過就能背誦,有的粗通大意;他八歲時寫的詩就深得長輩稱讚。

B.謝貞受府長史周確委託,為他撰寫辭讓都官尚書的表文。陳後主讀過之後,懷疑該表文不是周確親筆所作。

C.謝貞非常孝順,小時候祖母因病難以進食,他便也不進食;父親去世他悲痛欲絕,之後,奉養母親未曾間斷。

D.母親去世後,謝貞一心守喪,極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嘆息。他憂病而死後,後主下令長期供他兒子吃穿。

【答案】C

【解析】本題考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之後,奉養母親未曾間斷"錯誤。文中"太清之亂,親屬散亡,貞於江陵陷沒,貞母出家於宣明寺。這一時期未能孝敬母親。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貞度叔陵將有異志,因與卓自疏於叔陵,每有宴遊,轍辭以疾,未嘗參預。叔陵雅欽重之,弗之罪也。(6分)

(2)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及貞病篤,察往省之,問以後事。(4分)

【答案】(1)謝貞猜度叔陵會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遠叔陵,每當有宴飲遊樂,總是稱病推辭,不曾參與。叔陵一向(或非常)欽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書姚察和謝貞交好,到謝貞病重的時候,姚察去探望他,問他身後之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後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病句。

【參考譯文】

謝貞,字元正,陳郡陽夏人,晉太傅謝安的九世孫。父親謝藺,正員外郎,兼散騎常侍。謝貞自幼聰敏,有卓絕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於風眩病折磨,每次發病就一兩天不能吃飯。謝貞當時七歲,祖母不吃飯,他也不吃飯,常常是這樣,親戚沒有不對此感到驚奇的。母親王氏,教謝貞學《論語》和《孝經》,謝貞讀完就能背誦。八歲時,謝貞曾經寫作了《春日閒居》一詩,堂舅尚書王筠驚奇他有高雅的情趣,對親戚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成大器。"十三歲時,謝貞大致通曉了《五經》的要義。尤其擅長《左氏傳》,工於草隸蟲篆。十四歲時,遭逢父親去世,謝貞號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後又甦醒的情況有多次。當初,父親謝藺因母親阮氏去世,不吃飯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賓客害怕謝貞也會這樣,叔父前往華嚴寺,請禪師來為謝貞說法,禪師於是對謝貞說:"孝子既然沒有兄弟,就極須愛護自己,如果哀傷過度損害身體,誰來贍養你的母親呢?"從這以後謝貞才稍微吃一點稠粥。

在太清年間的動亂中,親屬散亡,謝貞在江陵落入敵手。暠逃難逃難,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位,暠還鄉里,供養貞母,將二十年太建五年,謝貞才回朝。等到始興王叔陵擔任揚州刺史時,徵召謝貞做主簿。謝貞揣度叔陵將會有叛逆之心,於是就自動疏遠他,每當有宴會交遊,總是以患病為藉口推辭,不曾參與,叔陵向來欽佩看重他,沒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駕崩,叔陵叛逆作亂,叔陵府中的屬官先後受到牽連而被拘捕,唯獨謝貞沒有獲罪。

陳後主於是下詔讓謝貞入宮擔任中宮管記一職。府長史周確剛被任命為都官尚書,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的奏章,後主看過後認為奏章寫得很不尋常。後主曾經趁著宴席的機會問周確:"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寫的嗎?"周確回答說:"我的奏章是謝貞寫的。"後主就賜給謝貞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謝貞因母親去世而離職。不久,朝廷下詔讓他回來任原職。謝貞多次上奏堅決推辭,朝廷答覆說:"查看了奏章,詳情俱悉, 雖然知道你內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喪的禮節有理由改變,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職。"謝貞哀傷過度身體瘦弱,最終也沒能到官府任職。當時尚書右丞徐祚、 尚書左丞沈客卿一同來看望謝貞,見到他瘦骨伶仃,兩人淚流不能自抑,哀憐著默默而出。吏部尚書姚察與謝貞友善,及貞病重,前去探望,詢問以後事。謝貞曰:"弱兒年甫六歲,情累所不能忘,敢以為託耳。"這夜死了。後主問察曰:"謝貞有何親屬?"察因啟曰:"貞有一子年六歲。"即有敕長給衣糧。

「2019年高考一輪課程」語文 全國通用版 文言文斷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