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思考笔记(4):供需关系

投研思考笔记(4):供需关系

什么是市场?经济学教材告诉我们,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具体一点,有买家和卖家存在,就形成了“市”,交易的频次多了、规模大了,就形成了“场”,市场是买卖双方之间的重要枢纽。如果是空有报价却无法达成交易,就是“有价无市”,就像当下的新三板。

买家和卖家构成了市场最核心的主体,分别代表需方和供方。所以,理解市场,要先理解供需关系。市场的本质是供需。

供需的失衡,将可能带来财富的机会。

比如新三板发展初期,第一批挂牌、做市的企业,受到了资本的热捧,这并非因为它们有多优秀,只是当时的企业供给少、资金需求多所造成的特定阶段的财富创造。再如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只是简单将某一地区商品运输到另一地区就赚了大钱,京东的第一桶金只是在中关村给人组装和批发电脑。

供需关系中,需求决定了天花板,也就是蛋糕将有多大,供给则决定了蛋糕被分享的结构。当蛋糕越来越大,分享者却越来越少,那一定是非常不错的行业,比如电商、前几年的智能手机。

供需格局通常有以下六种:

1、供给扩张,需求扩张

往往出现于新兴行业,市场最爱热捧,如果两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如今的区块链。这种供需关系下,故事最多、行情热闹,行业普遍享有高溢价,但不确定性极大。“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2、供给稳定,需求扩张

听上去就知道是很不错的供需格局。一般需要关注两点:一是需求的扩张是否持续?是否长期态势?二是供给为何减少?最佳的状态应该是,由于准入门槛的提高且不可逆导致供给减少。比如医药行业,一致性评价将行业门槛大大提高,但人口老龄化、居民看病吃药的需求却在增长。

3、供给减少,需求稳定

行业进入成熟期,多年厮杀后已消灭大多数,逐渐进入寡头垄断格局。这种行业往往容易受到市场的低估,因为其表象的行业增速很小。但实际上寡头在这一时期的盈利能力却反而可能提升。如果优先者相对于市场整体的份额还较小,这种被忽视的状况可能成为优质的投资机会。比如食品行业、家电行业,像双汇和美的这样的公司仍然还有不错的成长空间。

4、供给稳定,需求稳定

需求广阔,但进入壁垒太低,难以产生垄断。这种行业的问题是进入的壁垒实在太低,无论经过多少个经济周期,依然无法将供给大幅下降。在这样的行业中,需要关注拥有鲜明差异化定位的公司,或者在商业模式上克服同质化的公司。比如餐饮行业,海底捞和星巴克就是成功典范,服装行业,优衣库、南极电商的模式也值得学习。

5、供给增加,需求稳定

这种格局会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如果这种格局是从过去的“供给稳定,需求增长”演变而来,那么往往预示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个人觉得目前的锂电池行业就有这个趋势,前几年的个中产能扩张,可能正使整个行业发生反转。

这种格局下,可以关注两点:一是是否有新的需求可以被开拓,二是通过市场竞争将对手挤出市场。

6、供给减少,需求减少

基本可以断定是产业落日。供给减少看似降低了竞争压力,但这种减少并非来自某个企业的成功将其他对手挤出,而是需求的大幅萎缩导致企业无法获得最低收益,更别说有新的竞争对手进入了。MP3、数码相机、报纸杂志,都曾风光一时,但只属于阶段性需求或被其他产品替代。

企业通常面临两种典型的供需格局需要注意,两者格局的破解方式各不相同。

一种是面对着现实的巨大需求,但似乎这个市场过度分散化。一般出现在传统行业,装修、百货零售、品牌服装或者零食饮料等,更多关注经营模式和特色上的创新。

传统行业最具有杀伤力的往往是新兴商业模式的出现,新模式可以有效克服“做不大”的行业难题。比如金螳螂在装修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梯队体系、通过工厂模块化降低现场施工时间和材料耗费等,正好切中行业一直以来无法做大的弊病。

另一种是行业内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压倒性的市占率,但问题是行业的需求有多大似乎并不清晰。

以一些细分市场的科技型企业为主,比如行业应用软件、特殊化工材料等。

需要关注教育市场扩大需求,以及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挖掘客户需求的能力。这就要了解企业通过什么策略来挖掘需求?实现替代或者更新的驱动因素在哪里?对这些问题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和有效的推进。比如安琪酵母市占率极高,同档次竞争对手也少,但一直面临着为酵母产品拓宽应用层面、打破天花板的问题。

此外,“需要”不等于“市场需求”,“需要”是一种欲望,而“市场需求”确实“需要+消费能力”,比如每个人都有住房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支付能力,但房价越来越脱离普通人消费能力时,再强烈的需要也无法变成购买行为。

如果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商业大厦,那么市场需求就是这种大厦得以建立和稳固的基石。我们需要研究清楚这块基石能承载多高的大厦,是否足够坚实,可能是我们做研究时最基础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