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夕节”为题的唐诗大比拼,你喜欢哪首?

周晓明(锡东刀客)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那么唐人笔下的诗又是如何描述七夕呢?笔者特从全唐诗中精选数首,并予以简评,以飨读者。

以“七夕节”为题的唐诗大比拼,你喜欢哪首?

星空璀璨的夜空

七夕赋咏成篇

沈叔安

皎皎宵月丽秋光,耿耿天津横复长。停梭且复留残纬,

拂镜及早更新妆。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

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

沈叔安,善诗文,大唐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潭州都督、刑部尚书、吴兴郡公。此诗七律,但也可做排律看,因为句句对偶。气象空阔,迂回曲折,虽喜还愁,别有深意。

七夕赋咏成篇

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凌风宝扇遥临月,

映水仙车远渡河。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何仲宣,唐武德、贞观间人。全唐诗仅录此一首。此律善用叠句,日日朝朝,映水凌风,历历冉冉,向晓通宵。意犹不尽,离愁复多。

以“七夕节”为题的唐诗大比拼,你喜欢哪首?

浪漫的节日

七夕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名气比以两位要大得多了,特别是《渡汉江》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成为千古名句。

此诗五律,以物比喻,天上人间,别易见难。

以“七夕节”为题的唐诗大比拼,你喜欢哪首?

天上人间

同赋山居七夕

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此律明月高天,花庭云岫,境界奇高,并想像丰富,当属佳作。

七夕

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崔颢,汴州人,唐代诗人。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此诗人在长安,遥想天际,斗牛星转,瑶阶流萤,写得身手双畅,情意郁然。

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珮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清江,会稽人,善篇章。大历、贞元间,与清昼齐名,称为会稽二清。此诗亦为五律,写聚少别多的忧愁离恨,情真意切,直抵胸意。

这些诗当中,官位最高的是李峤,名气最大的自然是崔颢,一首黄鹤楼流传千古,诗学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宋之问。但这几首写七夕的诗,总体平庸,难成经典,但是也不特别烂,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喜欢哪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