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朝阳渐起,8月28日清晨八点的蟠龙镇扈槽村,一首悠扬的曲子从便民服务中心里传出,闻声而至,一群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正用舒展的舞步演绎着自己的老年生活。时而恬静、时而动感,这群平均年龄超75岁的老奶奶,没有令人羡慕的身段,却有充满自信的笑容。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蟠龙镇扈槽村便民服务中心内,一群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正用舒展的舞步演绎着自己的老年生活。

“我们都没读过多少书,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思想就落后,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文化’。”81岁的曹德玉是这群“舞者”中年纪最长的,谈起如今的晚年生活,她可是中气十足,“特别是今年,村里为我们换了音响、添了器具,听说之后还可以在文化广场看电影,这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

有平台,有动力,老百姓才能“舞”出新生活。

扈槽村作为区级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示范村,紧紧围绕乡村“铸魂”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在扈槽村绽放出经久不衰的“文明之花”,丰盈出村民增收的“智慧之果”。

文化铸魂 乡村有了源动力

“秀丽蟠龙,诗韵扈槽。”沿着如玉似带的“二环路”走进扈槽村,你不仅能邂逅秀丽山色,还能与诗词歌赋不期而遇,这便是对扈槽村新时代的文化定义。

而那再现诗词歌赋的文化广场正如火如荼地筹备着,家住扈槽村七组的余层英眼看着广场修建即将完工,欣喜不已,“搭舞台的材料也运来了,我们村的‘抬儿调’展演队伍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

打造乡村振兴文化样板村,不仅需要外部发力,更要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只有充分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才能激发其建设美丽乡村的源动力。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蟠龙镇扈槽村的唐家坡上,游客正在新建完的休闲亭内休憩纳凉。

为此,蟠龙镇把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抬儿调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产品,培养梁平抬儿调非遗传承人、壮大梁平抬儿调队伍建设、结合时代特征创新唱词、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同时,将打造诗韵蟠龙文化墙、搭建LED显示屏放映文化电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另外,蟠龙镇还在扈槽村建设家训墙、打造家训榜,展示优秀家风家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村形成以正能量为导向的新时代文明乡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乡村文化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抓手,在培育乡风民风、美化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上下功夫、做文章,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俗,倡导文明新风,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文明新风尚在扈槽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旅融合 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第一次来扈槽,这里不仅景色美,还能自己磨豆腐、摘农家菜。”一上午的功夫,城区居民邓天华夫妻俩亲身体验了一把农业劳作,望着一桌的“战利品”,夫妻俩成就感满满,下次他们打算邀上三五好友,一同体验农耕带来的乐趣。

从以前守着“一亩三分地”,到农旅结合农家乐,再到把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整合到乡村旅游中,如今的扈槽村,不仅能让八方游客欣赏美如画的自然风光,更能体验、品味浓厚的文化风情,让乡村旅游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唐家坡印象 李均辉/摄

“离开文化的支撑,乡村旅游便少了活力,乡村振兴更成了‘镜中月、水中花’。”蟠龙镇党委书记唐晓龙对于用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有着清醒的认知,“文化是旅游的内涵与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平台与载体,只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才会实现振兴。”

文化“铸魂”,挺起精神脊梁!蟠龙镇扈槽村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因此,蟠龙镇正筹备在扈槽村文化广场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区,开展打土墙、插秧、人力抽水等农事体验活动;以传统节日风俗为重点,以物质为载体,打造包粽子、打糍粑等民俗活动,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家生活,进一步丰富扈槽村文化内涵,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在美丽蟠龙遍地开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