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8·15:學生、農民、商販……最後爲何都拿起了槍?

1

一支鋼筆,對於他來說,很重要。因為他是一名學生。

16歲,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省立齊齊哈爾第一中學。1929年,22歲時的他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一年之後,他從北大退學,又考進了清華大學政治系,他的成績排在當年政治系134名錄取學員中的第一名。

我們很容易想象出這樣的畫面:一名“學霸”秉燭夜讀、手握鋼筆奮筆疾書的樣子。一支鋼筆對他來說,也許就是未來、就是希望、就是人生。可是,動盪的時局、日寇的鐵蹄,註定讓他內心不平靜。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這名“學霸”在清華大學學習不到一年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全境淪陷。沒人知道,“學霸”經歷了多少個輾轉反側的夜晚,經過反覆思量,他用手中的鋼筆寫下一首戰鬥歌曲《反日大同盟歌》:“痛哉痛哉,死者真可憐!憤哉,慨哉,生者有何憾?起來起來,起來上前線,起來起來,起來去迎戰。”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他扔掉心愛的鋼筆,拿起革命的槍桿子。

1932年5月,在這名“學霸”的組織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巴彥游擊隊正式成立,他本人任總指揮。自此走向戰場,“學霸”帶領游擊隊攻打日偽軍駐守的城鎮,還拿下了巴彥縣城。在他的影響下,富錦一中先後有三批學生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1937年8月,他的地下工作被敵人察覺,組織安排他到抗聯十一軍任副軍長,在轉移途中,“學霸”被敵人的流彈擊中,犧牲於富錦,年僅30歲。

他叫張甲洲。

1953年1月1日,周恩來總理來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在張甲洲的遺像前,他充滿深情地久久凝視著這張熟悉的年輕面孔,靜立若松,一言不發,任淚水漫過面頰……

2

一把鋤頭,對於一名農民來說,是勤懇生活的期望。

地處淮北平原腹地中部的安徽渦陽,與豫、魯、蘇三省毗鄰,有“皖北門戶”之稱。在這裡土生土長的農民,對鋤頭、犁耙等農具有著特殊的感情。

生活在這裡的謝氏三兄弟,也不例外。大哥謝繼書、二弟謝繼祥、三弟謝繼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盼望五穀豐登。然而,侵略者的槍炮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一個三四五六七,日本的小鬼不講理,殺我同胞,佔我地,大家聯合去殺敵。我們真生氣,我們真心齊,我們真心齊。”站在鄉間的田梗上,聽著這首兒童團的歌曲,謝氏三兄弟做出了一個毅然決然的決定:扔掉了手中的鋤頭,跟隨新四軍拿起了槍桿子,投入到抗戰的洪流之中。

1940年3月,謝繼書在執行任務中,被埋伏的敵人殺害;1940年4月,在抗擊日偽軍的作戰中,謝繼良身負重傷,終因流血過多,為革命獻出了19歲的寶貴生命。兩個月後,謝繼祥在與日寇激戰中,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在謝氏三兄弟同一年相繼犧牲後,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親筆寫信給謝老太太:“你的三個兒子為了抗日救國光榮犧牲,滿門忠烈,留下無尚的光榮,全國軍民莫不欽敬……”

面對犧牲,他們的母親強忍悲痛說:“我和兒媳要把4個孫子培養成人,讓他們長大後精忠報國!”

3

也許,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沒有捨棄掉心愛的筆桿子,或者端起鋤頭繼續過老實巴交的農民日子,張甲洲、謝氏三兄弟可以不必犧牲。

但這僅僅是假設而已。

“日本帝國主義在滿洲設立之‘新秩序’的支柱是日本的刺刀。”這是一位東北三省淪陷區的老革命所說的話。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屍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餘萬,生靈塗炭,煉獄六週,哀哉國殤。”這是《和平宣言》對歷史的一段記錄,凝鍊寫實,也痛徹肺腑!

“戰則存,降則亡”。中國共產黨人的呼喚,讓全國人民徹底明白,面對日本侵略者,無論怎樣忍讓都不能求得和平;奮起抗戰,不畏犧牲,才能求得民族的生存和榮光。

一寸山河一寸血,四萬萬同胞千萬兵。獨立還是亡國,自由還是被奴役的生死存亡關頭,正是有無數個張甲洲、謝氏三兄弟這樣英勇不屈的中華兒女,才有了一曲又一曲氣壯山河的戰鬥凱歌。

扔掉了高官厚祿,拿起槍桿子,楊靖宇將軍這樣吶喊:“奪回來所失去的我祖國,結束牛馬亡國奴生活……”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扔掉商販買賣的小推車,一位父親在兒子出征之際送來大旗:旗的正中是一個斗大的“死”字!旗子一側寫有小字——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投江女戰士,他們拿起槍桿子之前身份千差萬別……

但面對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機,他們和所有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中華兒女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匯聚起磅礴的力量。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正是因為有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華夏兒女以“血戰到底的氣概”,迸發出一個民族向死而生、自強不息的磅礴力量。

習主席深刻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要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萬眾一心,風雨無阻,向著我們既定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

又到8·15:学生、农民、商贩……最后为何都拿起了枪?

轉眼又到8·15。73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窮兇極惡人的敵人,之所以被我們打敗,有很多原因,但這股抗戰到底的精氣神,一定是最重要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