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舅舅,攢了一輩子錢買房,結果卻……

講一個故事,我一個舅舅,座標北京,一家四口(再婚重組家庭),我有個表哥和表妹,只有一套房子,大概50幾平。

我小時候並不知道,我舅舅家的表哥不是我舅舅親生的,只知道我這個表哥和其他親戚並不親近,而且他並不和我舅舅同姓。後來我上高中才知道,我舅舅家的表哥,是我舅媽和前夫的兒子。我從來沒聽說過他親生父親,或者親生父親的家人來過,或者給過任何撫養費之類。

我舅舅家只有一套房子,兩個房間,四個人很擁擠,我小時候去他家,我舅舅舅媽一間,我表哥一間,我表妹住在一個隔斷的小房間裡,他家沒有客廳。後來我表妹長大了,佔了一間臥室,我表哥就搬到隔斷的小房間裡。

北京“土著”舅舅,攢了一輩子錢買房,結果卻……

聽我媽說,我舅舅一家一直在省吃儉用攢首付,給我表哥買房子。他們全家收入都不高,因為一直負擔兩個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根本存不下什麼錢,後來我表哥和表妹都工作了,表哥是工人,表妹是小職員,他們存款增長的速度已經被房價增速遠遠超過了。我表哥有段時間患上抑鬱症,不知道是因為家庭,還是工作還是房子。我想假如是我,住在那種見不到陽光的隔斷裡,也會心情抑鬱吧。我表哥到了結婚的年紀,已經三十多歲了,因為沒有房子,沒有妹子願意跟他們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小房子裡。

後來我表妹搬出去住了,她的男友是一家小公司的銷售,比她大十歲,還帶了一個孩子。但是我舅舅一家似乎對未來的女婿沒什麼不滿意。他家裡有三套房子,我表妹搬出去了,房子的壓力才能緩一緩。

看了很多北漂的心酸故事,很多人說一直都是從58同城上租房住,有的人想留下來,想在北京買房。從58同城上一看北京房價,都是各種心酸,說留下了房價太高,攢了二三四五六年都買不起房子(或者付不起首付),我想北京也有很多這樣的家庭,沒有上車,就怎麼也上不去了。他們很多人,家庭在這裡,生活圈子在這裡,也沒有能力搬離這個城市,就只有一家人幾代人蝸居在一個小房子裡。

北京“土著”舅舅,攢了一輩子錢買房,結果卻……

無論在什麼時代,買房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感嘆2000年以前的房價,一套房子僅僅價值幾十萬,如今卻翻了十倍,可是收入快速增長不過是最近十年的事,二十年前許多家庭的收入只夠溫飽,存款也是少得可憐,除了幸運的70後,和一部分80後,還有命運眷顧的拆遷戶,大部分一線城市的普通人並未從時代發展,增長的房價中獲益。

我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那是90年代末,我的同學們的父母大多是公務員,醫生,教師,警察,銀行職員,小商人,等等。後來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的同學們大多數仍然是XX主任,XX老師,XX警官,XX經理(沒人當醫生了),XX工程師,有些是公司職員,有幾位有了自己的小公司。也許他們工作不久吧,還沒有發現什麼人實現了階級跨越,或者發了大財。他們大部分人的家庭,並沒有多套房子,也沒有聽說什麼人靠租房子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我只記得我同學裡有個人爸爸是房地產商,媽媽是官員,後來去留學之後,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還有個同學,他媽媽是清潔工,他家裡在城中村有一套破房子,幾年前拆遷了,據說當時補償了八位數。通過一代人的努力,脫離貧困並不十分困難,但是暴富卻是極少數的。

確實有少數人,趕上了房價暴漲這幾年拆遷,家庭財產暴增,變成了很多人眼裡的幸運兒。

北京“土著”舅舅,攢了一輩子錢買房,結果卻……

總的來說,他們仍然占人口是極少數的。很多一線城市的普通人,和北漂一樣,有買房的壓力,供房的壓力,一樣孩子一出生就要去排隊幼兒園和小學,進入這種買房-供房-養孩子-買房的循環模式。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脫離不了時代,環境的變化,這種生活方式,就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