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军事战略在大战略中的意义

在我之前的文章《一战的启示:战争为何要为大战略服务》一文中,我们阐述了军事战略与大战略的层次关系,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主要矛盾及老毛奇和施利芬军事战略为例,论证了在宏观层面上,若军事战略取代大战略会发生的灾难性后果。今天,我们承接前文,从更具体的层面,论证军事战略在大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军事战略是大战略的重要支撑。

大战略要想得到有效实施,与军事战略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成功首先体现在对战场局势的把握上。在此我要说一句题外话,我们之所以总是以一战和二战为例,并不是单纯因为这两场战争的规模,而是因为这两场世界大战集中地反映了交战国在战争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此相类似,其他的局部战争也同样的在某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回到正题上来。正如此前多次提到过的。法德矛盾贯穿了两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例如在一战爆发之际,法国各界寄希望于通过战争夺回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夺回被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败而失去的帝国的荣光。同时受到当时普遍信奉的进攻主义,不同于我们一般的认识,一战爆发之时,法国主动发动了针对德国的进攻。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进攻似乎是夺回失地的有效办法。但是,这种进攻至上完全建立在普法战争的固有经验之上,完全没有考虑这40年来机枪和远程大炮的发展对攻守双方的影响。因循守旧的代价就是鲜血和牺牲。其结果就是一战之初法军的节节败退和德军的稳步前进。直到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讽刺的是,马恩河战役并不是我们预想的协约国深思熟虑后对德国的反击。通过阅读丘吉尔的《一战回忆录》及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得知,马恩河战役其实是后退的协约国军与紧逼的德军的一次遭遇战。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成了防守的一方,德军的进攻和一战爆发之初法军的贸然进攻一样,尝到了机枪和远程大炮——这些工业时代杰出代表——的厉害。

如何理解军事战略在大战略中的意义

吃到教训总是来得突然,但吸取教训却又那么的缓慢。我们看看坦克——这一反击利器的诞生是多么的坎坷,这个后来的陆战之王竟然是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用海军经费购买的。为什么?因为协约国陆军依旧信奉步兵冲锋和骑兵包抄的古老战术!

无独有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奇诺防线构成了法国国防战略的基石。人们总是在马后炮一般的嘲笑这个防线的无效。但是仔细想想,有一战的教训,法国怎么会没有考虑到德军从比利时进攻的可能?之所以没有将防线修到英吉利海峡边上,其目的就是要让德国从比利时进攻!这是典型的挤压战略!通过设置障碍,迫使敌人走另一条路。逼迫德军进攻比利时——这个大英帝国安全的关键之地——迫使英国加入战争。实际上一战中德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成了二战前法国国防战略的核心目标。为此,法国实际上在阿登后方德军最可能进军路线周围部署了当时法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在色当之南部署了第21军)。但是问题是,法国完全低估了古德里安训练出来的德军装甲部队的速度,完全低估了坦克对进攻一方的价值。这一失误葬送了法国的全部!与此类似的,英国苦心经营的新加坡要塞,也是由于低估了航空兵对海战的意义而失败。新加坡的陷落险些葬送大英帝国在印度洋的霸权。

如何理解军事战略在大战略中的意义

一战时期的坦克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军事战略再重要也只是大战略的一部分,不可本末倒置。

依旧以一战为例。面对西线的僵局和东线俄军的岌岌可危。协约国急需在主战场的侧翼打开局面。为此先后讨论了两个方案:一是打进波罗的海,从北方威胁德国,联通英国与俄国;二是打通土耳其海峡,从南方威胁同盟国,联通地中海与俄国。不论哪个方案,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一是开辟新战场,从侧翼包抄德国,为西线的僵局打开局面;二是救援岌岌可危的沙皇俄国。

如何理解军事战略在大战略中的意义

达达尼尔海峡

后来协约国选择了第二个方案,这里限于篇幅我们暂不讨论取舍的原因。我们看到,从南边包抄同盟国的关键一步是拉拢当时犹豫不定的巴尔干各国(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虽然已经与奥匈帝国交战,但是它在马其顿地区的政策却直接关系到保加利亚的态度。这四个国家虽然由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而矛盾重重,但是却都可以从奥匈帝国与土耳其的失败中获利丰厚。因此,果断的利用这一共同利益,开展协调的外交,利用塞尔维亚的困境,逼迫它在马其顿让步,这完全可以将巴尔干各国拉进协约国阵营。但是协约国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不断地拖延军队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时间,给了土耳其加强加利波利半岛守备的机会。而同时,放弃外交努力,将结果完全押在了达达尼尔战事的胜败之上。其结果就是塞尔维亚的失败、保加利亚投入德国怀抱、达达尼尔海峡依旧封闭。整个南部战局宣告失败!

历史告诉我们,军事战略是大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支撑,但其必须从属于而不能等同于大战略。我们看到,当今美国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不仅仅是军事报告,同时包含了外交、经济、人道主义援助等多个方面。这正是对历史的反思,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