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北上 廣州和談

道光十八年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道光帝:“敬籌國計,宜防漏卮。近年各省漕賦之疲累,官吏之虧空,商民之交困,皆由銀價昂,錢價賤。向時紋銀每兩兌錢千,今則每兩兌至千有六百。其洋錢價亦因之遽長。而銀少價昂之由,由於粵東洋船鴉片煙盛行,致紋銀透漏出洋,日甚一日,有去無返。此煙來自英吉利,洋人嚴禁其國人勿食,有犯者以炮擊沉海中,而專誘他國,以耗其財,弱其人。既以此取葛留巴,又欲以此誘安南,安南嚴令誅絕,始不入境。今則蔓延中國,橫被海內,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民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於洪水猛獸。積重難返,非雷厲風行,不足振聾發。請仿《周官》用重典,治以死罪。”


英軍北上

1840年6月,懿律率領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艘、軍士4000人,抵達廣州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軍主力抵達廣東後,見廣州一帶佈防嚴密,認定在當地採取軍事行動的效果不大,而在距離京師較近的地方進行一次有效的打擊,能更有效的逼迫清廷屈服。鑑於此,英方留五艘艦船繼續封鎖珠江口,主力艦隊從廣東啟程北上進攻浙江舟山群島。

7月初,英國艦隊途經福建廈門海面。7月2日,義律向廈門遞送照會,遭到守軍拒絕。遂發炮轟擊,雙方交火,各有損傷。英軍見廈門守軍拒絕接收照會,便將詔書留在沙灘上,退出廈門,繼續北上。7月4日,英艦隊抵達舟山群島,定海知縣姚懷祥登上英艦交涉,英軍限次日下午2時前將定海城交出,遭拒。7月5日,英軍攻城。激戰中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傷重而亡。7月6日,定海城破,知縣姚懷祥投水自盡,守城兵勇潰散。

定海城陷後,道光皇帝命鄧廷楨選派福建大員帶領水師急赴浙江增援,會同浙江水師合兵會剿。

英軍在佔領定海後進行休整。7月28日,英軍繼續北上。途徑乍浦(今浙江嘉興境內),與守軍交火,不久撤離。8月3日,道光接到林則徐自廣東發出的英軍可能北上天津的預警,道光隨即諭令直隸總督琦善相機剿滅。”8月9日英軍抵達大沽口。琦善奏稟道光天津炮位陳舊兵力不足,道光詔諭琦善:“督飭所屬嚴密防範,臨時仍相機辦理,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驁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廩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

8月11日,琦善派羅應鰲前往大沽口外,與英軍接觸。15日,英軍向清廷遞交《巴麥尊子爵致大清皇帝欽命宰相書》(簡稱“巴麥尊照會”),巴麥尊在致函中指責林則徐在廣東“殘害英商人,褻瀆英國威儀”,提出割地、賠款、道歉、等無理要求。

同時,在送往京師的《巴麥尊子爵致大清皇帝欽命宰相書》的附折中,琦善向道光詳細彙報了英軍艦隊情況,折中奏稱:“見到英吉利夷船式樣,長圓共分三種,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風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處,亦計兩丈有餘。艙中分設三層,逐層有炮百餘位,舟中所載皆系鳥槍,船之首尾,均各設有紅衣大炮一尊,與鳥槍均自來火。其後梢兩旁,內外俱有風輪,設火池,上有風斗,火乘風氣,煙氣上燻,輪盤即激水自轉,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

道光帝認為:“本因(林則徐)辦理不善,致彼狡焉思逞有以召之也。若再誤之於後,釁端何時可弭?英夷如海中鯨鱷,來去無定,在我則七省戒嚴,加以隔洋郡縣俱當有備,而終不能我武維揚,掃穴犁庭。試問內地之兵民,國家之財賦,有此消耗之理乎?好在彼志圖貿易,又稱訴冤,是我辦理得手之機,豈非片言片紙,遠勝十萬之師。

後雙方交涉歷時一個多月,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舉行會談中對英方所提要求,含糊表示“定能代申冤抑”,但前提是英軍“返棹南還,聽候辦理”。9月15日,英軍方表示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到廣東,並即日南返。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接替林則徐,不久即與義律開始談判。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北上 廣州和談

廣州和談

1840年9月28日,欽差大臣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撤職。11月底,琦善至廣東,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加強廣東防務,反而將一切罪責歸咎林則徐。指責副將陳連升在磨刀洋之役向英軍開炮,欲斬副將以謝夷,以致兵心渙散。又撤散壯丁數千,於是水勇失業,英夷撫而用之,淪為漢奸,撤橫檔水中暗樁,屢會義律於虎門左右,夷船得以探水志,察徑路,而情形虛實盡洩。為向英軍展現和談誠意,對炮臺守軍大加裁撤,凡有報緝漢奸緝鴉片者,輒被呵斥,有探報夷情者,則拒曰:“我不似林總督以天朝大吏,終日刺探外夷情者。

1840年12月,雙方開始和談。義律在談判過程中提出以《巴麥尊照會》作為談判基礎。琦善表示同意賠償煙價五百萬元,關於割讓香港一款,琦善加以拒絕,重申割地是“天朝從來未有之事,其勢斷不能行”。對於英軍暫屯香港的要求,琦善以《巴麥尊照會》“公文所無”,斷然拒絕。義律堅持要求償還煙價二千萬元,割讓地方島嶼,開闢廈門、定海為商埠等一系列要求,琦善見英方條件求過於苛刻,不敢輕易答應,又不敢輕易拒絕,便使用拖延戰術周旋。經過一月和談,未取得任何結果,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

1841年1月7日,英軍向虎門炮臺進行炮擊,與此同時,登陸部隊在穿鼻灣登岸,激戰中陳連升父子先後陣亡。林則徐在《家信》嘆道:“此次爬沙角後山之人,大半皆漢奸,或冒官兵號衣,或穿夷服。

在英軍武力威懾下,琦善被迫與義律在穿鼻洋商議草約,在割讓香港方面,表示願向道光皇帝“代為懇請在尖沙咀或香港地方擇一隅供英人寄居”。但義律不待琦善請示皇帝,便在1月20日單方面公佈《穿鼻草約》,《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

1841年1月23日,隨著《穿鼻草約》的簽訂,定海英軍陸續調往廣州。2月24日,英軍主動撤離舟山,撤往廣州一帶。2月27日,裕謙率兵進抵鎮海,派遣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帶兵由鎮海進駐定海,重建防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