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導語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這場由英國與清朝之間貿易戰而引發的戰爭,最終以清朝慘敗,簽署《南京條約》而告終。對於中國來說,這場戰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南京條約》中,中國將關稅主權讓給了英國,從此中國逐漸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

對於這一場戰爭的失敗原因,普遍都歸結為是清朝的武器過於落後造成的,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為了完整闡述問題,本文篇幅略長)


對於這一場戰爭的認知,有很多誤區。這些誤區直接導致了對戰敗原因總結的偏差。

  • 誤區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冷熱兵器差異對戰爭的影響並非那麼重要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除了清朝軍隊在抵抗英軍入侵之外,沿海地區的平民百姓也是積極參與其中,其中最有名的還屬三元里抗英事件:

在英軍攻下虎門之後,廣東平民百姓在當地鄉紳的組織之下發起了對英軍侵略的反抗,這些百姓使用大刀等落後的冷兵器竟然成功擊敗了英軍,並將英軍趕出了虎門。

從中可以看出,清朝百姓即使是使用冷兵器也是完全可以擊退使用熱兵器的英軍,冷熱兵器差距對戰爭的影響並沒有像後人所說的那麼重要。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三元里抗英事件

  • 誤區2: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並非完全使用冷兵器

下圖描繪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和英軍交戰的場景:

從圖中可見,清軍使用的並非大刀、弓箭,而是槍支。武器的落後指的不是清軍用落後的冷兵器去對抗英軍先進的熱兵器。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基本上都配備了火器,槍支、火器裝備率達到了70%,火炮方面清軍的紅衣大炮數量達到了7000多門,可見清軍並不是一支完全依靠騎兵和弓箭手作戰的部隊,而是一支使用熱兵器作戰的部隊,英軍與清軍交戰並不是一次絕對的降維打擊。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使用的武器

所謂的武器落後指的不是冷熱兵器的差異,而是熱兵器火力、技術的差異。

此時的清軍配備的仍然是明朝時期從葡萄牙傳入中國的火繩槍,而英軍配備的都是對於當時來說較為先進的燧發槍,燧發槍無論是從火力上還是精準度上都超過了火繩槍,裝彈、發射時間也遠遠短於火繩槍。這意味著英軍可以在遠處射中清軍,而清軍在相同的距離下無法射中英軍,且英軍射擊頻率遠高於清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燧發槍

除了槍支之外,英軍的大炮也遠遠比清軍的先進。英軍的火炮可以移動,對四周都可以進行打擊,火炮使用的炮彈都是開花炮彈,這種炮彈打到目標物會立即爆炸,威力大,射程遠。

而清軍的大炮都是固定的,只能對一個方向開炮,火炮的炮彈也都是實心炮彈,這種炮彈不會爆炸,威力遠遠小於開花炮彈,射程也短於開花炮彈。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開花炮彈

清軍與英軍之間最大的差距還屬海軍,清朝的海軍軍艦上最多隻有三四門火炮,而英軍軍艦普遍都具有幾十門火炮,且英國軍艦吃水深,艦艇也被清軍的要大、堅固。一旦爆發海戰,清軍根本不是英軍的對手。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英國軍艦

可即使英軍在熱兵器水平上具有優勢,這種優勢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也根本體現不出來,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的參戰人數加上海軍也只有2萬餘人,而全國清軍總人數一共有80萬人,參戰人數足足有25萬人。可見在人數方面比起英軍,清軍佔有絕對優勢,且是在本土作戰,後勤供應條件也遠遠比英軍好。即使武器再不堪,也不會遭致慘敗。
  2.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東來禁鴉片的時候,為了瞭解敵人,曾到過被歐洲治理了幾百年的澳門視察,在視察的過程中就曾意識到清軍火炮的落後。他訂購了大量的歐洲先進火炮,並佈置在廣東沿海地區防範英軍。因此,真正開戰的時候,清軍使用的大炮其實並不比英軍落後多少。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林則徐

因此,真正開戰時武器問題已經有所解決,最起碼廣東邊防基本上都配備了先進的火炮,對付英軍沒有問題。且清軍的參戰人數遠遠多於英軍,人數優勢足以彌補武器的落後。至於為什麼慘敗,則另有原因。


統治者的“天下觀”與官員的腐敗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出師不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詩經》裡的名句充分體現了中國皇帝的“天下觀”。

中國皇帝一直認為中國是天下的中心,自己是天下的主人,尤其是此時的清朝剛剛經厲康乾盛世,自認為自己國力強盛。殊不知此時的歐洲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歐洲國家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都超越了中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英國早期工業革命

早在乾隆末年,英國政府就曾派遣馬戛爾尼使團到訪中國,並提出:

1.準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地貿易;

2.準英商仿俄羅斯商人之例,在北京設貨棧;

3.於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

4.在廣州附近闢一地,準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

5.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貨得免稅或減稅;

6.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佈關稅額例,以便遵行。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這些要求表明:英國想與清朝和平通商,並擁有和俄羅斯,葡萄牙一樣的特權(葡萄牙此時已經佔領澳門),卻遭到乾隆皇帝的全部拒絕。此外,乾隆皇帝竟視英國人帶來的工業產品為奇巧淫技,他認為: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清朝不需要與英國進行通商。乾隆皇帝因為“天下觀”的拒絕為之後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的種子,也使得清朝失去了和平向歐洲國家學習,改良武器的機會。此後,英國又派了一支使團到清朝,同樣遭到了嘉慶皇帝的拒絕,甚至沒有見面,從中足以看出清朝皇帝對英國的輕視,並沒有意識到英國對於清朝的威脅,沿海地區的防備依舊鬆懈。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廣州十三行——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唯一對外通商口岸

除了統治者的短視,清朝的官員也是十分腐敗,從戰爭前的禁菸過程和與英國人談判過程中足以看出。

英國人利用鴉片貿易在中國獲利頗多,卻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極大的損失,鴉片貿易致使中國的白銀儲備留到英商的口袋裡,當時的中國貨幣實行的是銀本位,清朝國內流通貨幣與白銀掛鉤,因此白銀的流失使得百姓的錢變得不值錢,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社會穩定性急劇下降。這是一向勤儉節約的道光皇帝所不可忍受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意識到這個問題,下令讓鴉片的來源地——廣東地區官府實行禁菸,可當地官員卻在從中看到了牟利的機會,他們明面上喊著要禁菸,暗地裡收受英國商人的賄賂,凡是交錢的英國商人,官府一律不管。就這樣,由於官員的嚴重腐敗與坐視不管,鴉片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無奈之下,道光皇帝派遣林則徐去監督禁菸,林則徐到崗後,迅速對廣東地區的貪汙腐敗問題進行了整治,並展開了大規模的銷煙運動,史稱虎門銷煙。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虎門銷煙

除了銷煙以外,林則徐對歐洲人的武器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並在廣東沿海佈置了許多從歐洲人手裡購買的武器,足以防範英軍的入侵。

可由於林則徐主導的反腐、銷煙運動動搖了許多官員的利益,其中就包括當時朝廷中的許多重臣,例如穆彰阿,琦善等人。他們上奏道光皇帝,並汙衊林則徐,道光皇帝也聽信讒言,罷免了林則徐,讓對歐洲國家一無所知的琦善接替林則徐。林則徐佈置的防線也被破壞。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接替林則徐的琦善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

在這首著名的《已亥雜詩》中,充分體現了清王朝腐敗、無人可用問題之嚴重。許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腐敗問題之嚴重,其嚴重影響了清朝的國力。腐敗問題導致了戰爭還沒開打,清朝就已經自亂陣腳,可以說是出師不利。


腐敗問題不僅影響了戰前的準備,使得清軍“出師不利”,還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沒有統一領導

在戰爭過程中,清軍沒有統一的領導,各地各自為陣,相互之間沒有配合,通訊也很成問題,使得英國人可以有機可乘,很快就從虎門打到了鎮江。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英軍進攻路線

軍隊已經腐朽不堪

此時的清軍主要是綠營兵,綠營是清朝的正規軍,由漢人編成,主要是為了彌補八旗軍的不足。這些漢人的軍隊因使用綠色軍旗,故稱為綠營。在清朝大部分的時間裡它都是清軍的主力,在康乾盛世時期為維持清王朝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經歷了長期的太平盛世,清朝中期以前,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自嘉慶初年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時即已不能得力,軍隊訓練長期被荒廢,武器也得不到更新,朝廷撥給軍隊用以更新武器的錢全被貪官汙吏給瓜分掉了,很多士兵打仗使用的刀都已經生鏽到無法使用,再加上訓練不到位,甚至連自己的武器都不會使用,身體素質也不過關。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清朝綠營兵

而英軍的武器定期都會更新、保養,士兵也因為常年對外征戰、擴張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訓練有素。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鼎盛時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別說是槍戰,即使是白刃戰也打不贏英軍,這一點也在鴉片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軍隊素質低下、缺少鍛鍊和沒有統一的領導是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可最重要的還屬指揮將領的戰術戰法問題

由於熱兵器水平的巨大差異,清軍很難射中英軍,而英軍卻能夠精準地射中清軍。可清軍的前線將領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之所以射不中英軍,是因為英軍是鬼。為了驅鬼,一部分清軍將領竟然開始占卜,請仙降乩。

《英夷入粵紀略》記載:

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一月,英逆蠢動,督憲五營公館幹總某請仙,仙降乩雲:“正月平平,二月罹兵,三月又平平,又三月不寧,四月虛驚,五月鬼去,六月康寧。”

這條史料所載扶乩事,擁有重兵的堂堂千總竟然請仙降乩,實屬愚昧。

這種事情在當時出現了好幾次,最有名的就屬前線將領楊芳所佈置的陰門陣。楊芳認為英軍是鬼,對付鬼要“以毒攻毒”:

據《粵東紀事》記載,當英國人的戰艦橫列海上時,楊芳在廣東城內下令,蒐集婦女所用的馬桶,他將這裝滿便溺的馬桶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將在木筏上掌控,以馬桶口面對敵艦衝去,以破“邪術”。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陰門陣

這種愚昧的戰術也毫無疑問最終失敗了。英軍一聲令下,就將這些髒物摧毀殆盡。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逆流珠江而上,攻陷沿途炮臺,佔據廣東十三商行商館。

除了占卜和陰門陣之外,清軍將領還試圖把士兵喬裝打扮成老虎,因為當時的清朝人稱英國人為“洋人”,“洋”諧音為“羊”,虎克羊,因此把士兵喬裝打扮成虎就可以驅趕英軍,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戰術同樣也是十分荒唐。

以上這些清軍的荒唐行為並沒有事實證據可以證明,有可能是後人演繹杜撰的,但從中足以看出,當時的清軍幾乎沒有可靠的戰術,再加上士兵缺少訓練,清軍在實戰中根本拼不過英軍。

比起清軍,英軍擁有十分先進的戰法、戰術:

  • 戰法上,英軍使用的是排槍方陣,
    射擊完的士兵退到方陣後面裝彈藥,後排士兵上前射擊。這種方陣將槍支的火力優勢發揮到了極限,讓清軍將領大開眼界,同時感受到恐慌與無能為力,因此才會想到用占卜之術來對付英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英軍排槍方陣

  • 戰術上,英軍在沿海地區作戰時,先用火炮轟擊,再派士兵登陸。這種戰術充分利用了英軍的火力優勢,彌補了英軍人數上的不足。先用密集的火炮把清軍的沿海防線轟跨,再派士兵登陸,減少士兵死亡人數。英軍在鎮江戰役由於輕敵,沒有使用這種戰術,再加上當地清軍的頑強抵抗,所以在鎮江戰役中英軍損失慘重,停止了進軍的步伐。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英軍軍艦,火炮數量眾多,火力很猛

對於這場戰役,恩格斯曾經說過:

如果每一場戰爭都像鎮江戰役一樣,英軍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

所以英軍取勝關鍵並不在於武器的優勢,而是使用了先進、合適的戰法、戰術。

清軍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愚昧讓人啼笑皆非,但值得讚揚的是,在戰爭中清軍也湧現出了很多民族英雄。在鎮江戰役中讓英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關天培,陳化成等將領也是親自上前線指揮戰爭,最終英勇戰死。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民族英雄——陳化成


可即使民族英雄們奮勇殺敵,戰術戰法的落後,部分將領的無知愚昧已經決定了戰爭的走向。除此之外,清軍的情報收集能力也遠遠遜色於英軍。

清軍收集來的並沒有關於英軍駐地的軍隊人數,火炮、槍支數量的情報,而都是一些離奇的故事,例如:一名英國士兵自殺,是因為周邊供奉的城隍老爺讓他鬼迷心竅;英國公主被清軍抓獲,等等,這種情報對於戰爭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是胡編亂造出來的。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沒有可靠情報的清軍對英軍一點都不瞭解。清軍入關前在與明朝的戰役中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從明軍手裡獲得的情報功不可沒。

可入關後尤其是經歷了長期的太平盛世之後,這些情報人員由於戰事的減少,缺少訓練,都不知道如何獲取情報,該彙報哪些情報。

比起清軍,英軍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大量關於清軍沿海邊防的情報。他們派遣大量傳教士作為間諜,名義上在廣東一帶傳教,實則進行海道測量,地形勘探,並繪製成地圖交給英軍。除此之外,這些傳教士還把大量獲取到的有關清軍佈防、糧草供應、槍支管理的情況一一上報給了英軍。這些間諜中最有名的還屬傳教士郭士立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郭士立

1832年起,他打著傳教士的名號曾三次在廣東勘探情報,並招募了大量漢奸為其幹活。對於這些英國間諜的行為,清朝官府卻沒有任何察覺。

所以等到戰爭正式開打時,英軍對清軍的部署、後勤保障都瞭解得一清二楚,並針對此制訂了合理的作戰計劃,而清軍對英軍的動向、參戰人數一無所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在戰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英軍在戰爭中強奪過民財,並激起了一部分民眾的反抗,但比起英軍,清朝綠營兵更加不得民心。

在清軍間諜提供的情報中曾提到過:英軍佔領地的清朝百姓有很多寧願給英軍幹活,卻不願意給清軍幹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清軍的體制問題:

清朝綠營兵實行世兵制,兵的兒子天生就是兵,並且實行兵民分離。實行這種制度主要是因為綠營兵是漢人,清朝政府怕綠營兵和平民聯合在一起推翻滿族統治者的統治。這使得綠營兵與平民處於隔離狀態,自然對普通百姓沒有任何情感。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清末綠營兵

更重要的是,綠營兵的俸祿很低,這些俸祿低到連養家餬口都成問題。所以每當戰爭爆發時,綠營兵都會通過針對平民百姓的燒殺搶掠來維持生計,可政府對這種行為也沒有阻止。這一現象早在康熙時期,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就已經出現。

《清史稿》中記載:

“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里,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創痍。自蕩平後,修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

由此可見,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綠營兵就曾在四川燒殺搶掠。在康乾盛世時期就已如此,鴉片戰爭時的綠營兵早已腐朽不堪,這種問題更加嚴重。相比綠營兵,雖然英軍有時也會搶奪民財,但軍紀比綠營兵要嚴很多。因此,百姓更願意和英軍合作,幫英軍幹活,給英軍提供情報,綠營兵失去了民心,失敗是必然的。


尾語:第一次鴉片戰爭反應了清朝體制中的諸多弊病。

在這場戰爭中,清朝官員的腐敗,軍隊體制的落後,指揮將領的無能、愚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暗示了清朝康乾盛世之後各方面的衰落、腐朽,給清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入侵路線

可清朝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戰後道光皇帝並沒有實行任何改革,反而對這場戰爭隻字不提,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並對參與這場戰爭的官員進行處理,林則徐也被流放到新疆,錯失了改革的最好時機。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員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官員、軍隊與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國人的入侵也進一步刺激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十年後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第一次鴉片戰爭:敲響清王朝的警鐘

太平天國起義

《清史稿》 《籌辦夷務始末》 《英夷入粵紀略》《粵東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