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貿易

"嘉慶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群而趨之,靡而不返。"


中英兩國貿易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清朝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但是十八世紀的廣州貿易順差嚴重地偏向於中國一邊,由於清朝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而英國商人帶來的對西方的工業製成品中國人卻無所需求。西方商人來購買茶葉、生絲、大黃和其它貨物,是需要用金銀來支付的。東印度公司駛往中國的船舶經常載有90%的金銀,而只有10%是商品。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五年(1781-179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1640萬兩,嘉慶五年至十五年(1800-1810年)則達2600萬兩。道光七年(1827年)以前,英國多次在廣州試售英國印花布、剪絨及天鵝絨,虧本達百分之六十以上;道光六年(1826年)輸入棉布,也虧本百分之十左右,因為中國富人對西方認知極少,自然對英國花布及棉布興趣缺缺,而多使用中國絲綢,而中國窮人則根本買不起。1816開始,英國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制,而清朝則以白銀作為貨幣,由於與清朝的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英國利潤受損。稅率方面,清朝對英國進口貨物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稅率,同時由於海關官僚腐敗和貪婪,使得除稅率之外還產生許多不可預估的費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貿易

中國茶葉

在道光十年(1830年)以前,清朝在對外貿易上經常是出超的,白銀不斷地從印度、英國和美國流入中國。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取消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以前,英國對中國年輸出總值只有60萬英鎊,而道光十六年(1836年)達到130萬英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增加到239萬英鎊,到咸豐二年(1852年)便達到300萬英鎊左右。從中國輸入茶葉量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不超過1617萬磅,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便達到5071萬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5758萬磅,需求量增長非常迅速。

英商壟斷鴉片貿易

鴉片由罌粟提煉而來,在唐代中期(公元7世紀末或8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傳入中國,中國人稱其為"米囊"或簡稱"白皮"。明朝時稱為烏香、鴉片或阿芙蓉,南洋諸國以此為貢品,民間亦有貨賣,價值與黃金相近,葡萄牙人自印度來粵,輸入漸漸增加。明朝中葉(16世紀晚期),海關開始徵稅,列入藥材項下,主要用來做止痛安神的藥;為求享受而吸食鴉片的情況很少。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中國開始出現吸食鴉片的記載,據稱當時在臺灣一些人將鴉片與菸草混在一起吸食,這種做法在17世紀60年代傳到福建和廣東,在那裡,吸食的方式得到改進:吸食者就著燈火燒化鴉片,並用一根竹管來吸。吸食鴉片迅速成為有閒階層的一種時尚,不久後甚至連窮人也沾上這種習慣。對鴉片的需求導致外國進口的鴉片增加,也導致在四川、雲南、福建、浙江和廣東種植罌粟。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以其"淫///蕩傷人",禁止鴉片煙流通。因吸食鴉片極容易上癮,導致健康衰退而不能勞作成為廢人。嘉慶元年(1796年),中國裁停鴉片煙稅,視為禁品,嘉慶皇帝明令取締進口和種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英國人取代葡萄牙人成為鴉片貿易的領頭羊,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獲得種植鴉片的壟斷權。

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貿易

吸食鴉片

在早期的對外貿易中,清朝一直處於優勢的地位。但隨著鴉片的大量輸入,從根本上逆轉這種局面。自嘉慶五年(1800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此時英國人已佔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印度裝運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清朝嚴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嘉慶初食者甚少,不二十年,蔓衍天下,自士大夫以致販夫走卒,群而趨之,靡而不返。"

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貿易

東印度公司鴉片庫存

鴉片商人泰勒曾說:"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兒子本身就是大鴉片商人。由於市場需求、內外勾結,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4000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40200箱。此後,鴉片氾濫導致的經濟方面的問題也浮現出來,由於鴉片輸入激增,中英貿易逐漸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並反使清國入超,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

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評判道:"1837年,鴉片氾濫導致的問題終於到了清朝政府非立即採取堅決措施不可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