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寶寶患有先心病怎麼辦?把握最佳治療時間是關鍵

「热点」宝宝患有先心病怎么办?把握最佳治疗时间是关键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類複雜心臟疾病的總稱,這類病譜系廣,且症狀複雜,易累及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胃腸道系統等。那麼,先心病患兒具體有哪些症狀?其治癒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人民網科普中國就此採訪了首都兒科研究所心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張輝和首都兒科研究所心外科副主任醫師魏丹,大家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先天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先心病)是一類非常複雜的疾病,分類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根據其症狀將其分為紫紺型和非紫紺型兩大類。”魏丹解釋,紫紺型先心病患兒最大的特點就是發紺,所謂發紺,指的就是血液中去氧血紅蛋白增多,使得皮膚和粘膜呈青紫色。發紺往往發生在皮膚較薄、色素較少和毛細血管較豐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等。通俗地講,就是患兒的口周及指甲(或趾甲)尖端是青紫色的。非紫紺型先心病患兒則往往有呼吸道反覆感染、呼吸困難、喉喘鳴、餵養困難、吃奶斷續、營養不良、發育差、肝臟腫大、胸水、腹水、眼瞼水腫等症狀。

“先天性心臟病聽起來可怕,但目前絕大多數的先心病都是可以治療的,在臨床上,一般是通過手術手段和介入手段中的一種進行治療。”張輝解釋,“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介入手段實際上也屬於手術的一種,但與一般而言的手術不同的是,這種治療方式無需開刀,更為微創。這兩種治療方式各有利弊,至於如何選擇,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而定。”

那麼,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什麼時候接受治療比較合適呢?魏丹表示,“不同的先心病治療的最佳時間也是不同的,有的需要在新生兒期進行手術,且越早越好,而有的則需要等到1~2歲再進行手術。目前,先心病的手術治癒率是很高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先心病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患兒錯過了最佳手術時間。”

此外,隨著3D打印技術的興起,有些醫院已經能夠利用這種技術來輔助治療先心病。魏丹表示,“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成為治療先心病的一種很有前景的輔助手段。在3D打印技術的興起之前,醫生只能通過二維的圖片來研究先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結構,並依此制定手術策略。而基於CT掃描等製出的3D打印心血管模型能夠很好地模擬患者心血管系統的確切解剖結構,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複雜的心血管結構,且保真度高,這在外科醫生的手術路徑設計及手術方式制定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來源:人民網 記者:陳怡)

受訪專家:首都兒科研究所心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張輝,首都兒科研究所心外科副主任醫師魏丹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首都兒科研究所

服務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