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愚公”黄大发率村民凿渠引水,豪言“修不通,我拿命来换”


1935年出生的黄大发,是贵州遵义的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人。在他年近六旬时,他曾经缔造了一个创举,率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地开凿出一条总长9400米、既供饮用又供灌溉的“生命渠”,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图为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黄大发,这位在修渠时豪言“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的老支书,在水渠通水时,被村民发现性格一向硬朗的他,却躲在角落里哭了……

据悉,黄大发在13岁时成为了孤儿,他本人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此深知贫困的可怕,也对村民们充满了感恩。经过细心观察,他认为造成当地贫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由于缺水,村民们根本无法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不要说脱贫了,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在水渠修好之前,村民需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取水地。

当选草王坝村村支书后,黄大发立誓一定要将水源引到草王坝村。但由于该地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深处,引水难度极大,水渠所途经地段,部分甚至是悬崖峭壁。为带领村民开凿水渠,黄大发主动到水利部门跟班学习,掌握开凿知识。当时,类似的工程一般是政府给予补贴,村民也要凑钱,还要投入劳动力。当然,村民们对这项工程大多都是支持的,因为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施工难度大,部分村民曾经一度对修渠丧失信心。黄大发鼓励大家,并表示“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经过计算,当时村民一共需要凑1.3万元。这钱在当时当地是巨款了,因为那时候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仅为80元。黄大发带头拿出了100元,村民们被他所感动,纷纷将家里的鸡蛋、黄豆、蜂蜜等拿到集市上卖,或者找亲戚朋友借钱,居然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凑齐了1.3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村民们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带着铁钎、锄头等工具就去挖水渠了。遇到需要爆破的地方,炸药是由黄大发来回36公里去镇上背回来的。在一次炸石时,由于缺乏经验,黄大发还没走出雷区,村民就放炮,黄大发情急之下用背篼罩头才躲过危险。押运水泥返乡,途中遇到暴雨,汽车陷入泥潭动弹不得,怕水泥被偷,黄大发在车上睡了一夜……

还有一次,在一段悬崖处需要派人下去勘探,因为太险要,专业人员不敢下。年近60岁的黄大发主动将自己绑在麻绳上,垂了下去。众人在上面看着他飘飘荡荡都猛捏了一把汗,倒是他怕大家担心,反而出言安慰大家……终于,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耗费四年多时间开凿的水渠终于通了,村民们用上了盼望许多年的清水。“坡改梯”等工程也能顺利进行,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图为悬崖峭壁上的“生命渠”。


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被当地人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为“大发渠”。这条水渠跨越了3座大山、9处悬崖峭壁,成为村民灌溉、饮用的主要水源,促进了当地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为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黄大发女儿患病,有一年,其老伴见他卖猪换了100多块钱,以为他是给女儿买药的,结果却是垫付炸石的炸药钱……此后,黄大发还带领村民修路、通电、建校,为农村孩子走出大山铺路……

2015年,当地政府领导获悉当时已年过八旬的黄大发居然还没去过省城贵阳,而其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去省城走走,于是安排工作人员落实。到了出省城那天,来接送的工作人员发现,黄大发和老伴早已穿戴整齐候在村口。到了贵阳,黄大发既没有去名胜古迹,也没有去商场超市,而是去了贵州省委,默默注视着五星红旗和刻着“为人民服务”的石碑。十几分钟后,工作人员问他还想去哪里,他说“心愿了了,可以回家”……图为黄大发与老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