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筆法是書法的核心,而執筆又是筆法的關鍵。

衛夫人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元代鄭杓《衍極》中雲:“夫執筆者,法書之機鍵也。”古人到底怎麼執筆,論述者眾多。有龍眼法、鳳眼法、撥鐙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還有什麼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雙手迴腕法等,令人眼花繚亂,甚至困惑。

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那麼,米芾是怎麼執筆的?他對執筆持什麼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條中尋找蛛絲馬跡。

1、蔡絛《鐵圍山叢談》雲:“米芾元章有書名,其捉筆能儘管城子。五指撮之,勢翩然若飛。”

2、米芾《自敘帖》開篇就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

3、北宋費袞在他的筆記《梁溪漫志·卷之九》中記錄一件事:米芾向陳寺丞(陳昱,伯修之子)授以作字提筆之法,曰:“‘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陳問曰:‘提筆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因顧小吏索紙,書其所作《進黼扆贊表》,筆畫端謹,字如蠅頭,而位置規模皆若大字。父子相顧歎服,因請其法。元章曰:此無他,惟自今已往,每作字時,不可一字不提筆,久之當自熟矣。

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從以上資料中可以推斷,米芾執筆用的是五指撮管法。那麼,真是這樣嗎?一幅畫給我們撩開了米芾執筆的面紗。

宋元豐初年(1078年),著名畫家、收藏家王詵在他的宅邸“西園”,邀請當時一批文人雅士舉行了一次被譽為歷史上“三大著名雅集”之一的“西園雅集”。這次雅集有蘇軾兄弟及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等16人。

為紀念這次雅集活動,他還請當時文人士大夫畫家中的卓越代表人物李公麟作了《西園雅集圖》(圖1),又請當時的禮部員外郎米芾作記。 就這樣,一位“攝影”、一位“記著”,現場記錄了米芾、蘇軾的執筆方法:

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圖1 北宋李公麟《西苑雅集圖》 中米元章執筆題壁圖像

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圖2 《西園雅集圖卷》執筆局部放大,為三指單鉤法

筆者認為這幅具有“寫實意義”的繪畫,所呈現米芾的執筆方法比較可信。

一,這次雅集的召集人王詵的身份特別。

他是當朝的駙馬,而且又米芾等出席雅集的文人雅士關係極好。米芾《書史》(129)專門記敘了王詵經常邀請玩並索臨字畫以及王字畫作偽的趣事。

二、作者李公麟是北宋大畫家,其白描當世第一。

他用寫實的方式,描繪了當時16位社會名流雅集的情景。李公麟比米芾大兩歲,又是米芾的好友。畫中米芾執筆的方式絕不會是隨便畫的。雅集圖中也有蘇東坡的伏案執筆形象,與書法界公認的伏案斜筆執筆法是一致的,這也可以作為米芾執筆形象真實的佐證。

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圖3 雅集圖卷中東坡執筆圖

三、米芾為此圖作記,即《西園雅集圖記》。其雲“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雲物、草木、花竹,皆絕妙動人。而人物秀髮,各肖其形,自由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氣,不為凡筆也”他對圖中每個人物都一一記錄在案:“其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者,為米元章……”如果畫的不對,米芾肯定會糾正。

由此,可以斷定此畫中所繪米芾的執筆方式比較可信。

另外,從此畫中我們看到米芾的執筆似是一種三指單鉤法。而不是五指撮管法。那麼蔡絛說米芾的五指撮管法又是怎麼回事呢?

明代書法家豐坊在《書訣》指出:“米元章《書史》錄張伯高帖語云:‘忽忽興來,五指包管。’此為題署及顛草而言”。筆者查到米芾《書史》的原話是:“伯高五帖,黃經紙,少時書,辭雲‘往往興來,五指包管’等是也”。米芾這裡提到的“五指包管”顯然不是講自己。豐坊特地強調是“此為題署及顛草而言”。唐韓方明《授筆要說》也強調:撮管法“謂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或圖幛用之。”因此,伏案書寫與題壁寫幛書寫的執筆方法不會完全相同。由此推斷,米芾執筆不限於一種執筆法。

米芾寫字八面出鋒,痛快淋漓,原來他是這樣執筆的

綜上所分析,米芾的執筆方法主要有一下四個特點:

1、高執筆。

這樣執筆,毛筆的揮灑空間大,易靈動。

2、把筆松,手心虛。

米芾強調“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這句話透露出一下幾點:執筆要點關鍵在於要松,手心要虛。行筆速度要快,即振迅。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天真爛漫,有時候會有意外神來之筆。

3、懸手與書寫角度——得筆的關鍵。

米芾向陳昱授以作字提筆之法時強調的就是提筆書寫,即使小楷也不例外。米芾在《自敘帖》中又說“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 ;不得筆,雖粗如椽亦偏。此雖心得亦可學,入學之理在作字,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這段話兩個關鍵點:一是得筆,二是如何得筆?後面一句話是講如何得筆,但這句話斷句有點問題,“入學之理在作字,必懸手”中間的逗號應當去掉,連起來就是如何得筆。

米芾告訴我們兩個辦法:

一,懸手;

二,鋒抵壁。

這裡“鋒抵壁”透露出執筆的角度——筆要保持與紙面的基本垂直方向。鋒抵壁,抵,頂也;筆不垂直如何頂紙?或問,老米這是說寫壁的辦法。我們來看後面的話:“久之,必自得趣也。”形成一種習慣,就自然得趣。“鋒抵壁”三個字包含的書寫角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信息。換言之,鋒要抵紙,手就會感到一種紙對筆鋒的反作用力,寫出來的字自然殺紙,“入木三分”,筆畫再細亦能中鋒行筆,得圓潤之效果。

但是,對於提筆和懸手,我理解應該包括兩種:懸腕和懸肘。小字應該懸腕,中大字應該懸肘。這樣可以擺脫腕和肘在桌面上受到的掣肘,增加上下左右書寫的自由度。

4,寫大字與寫小字執筆方法不同。

以上是米芾執筆的大體情況。任何事情不是絕對的。啟功先生曾講“執筆如執筷子”。米芾執筆的方法也不會固定在一個姿勢、一種辦法上。寫不同大小的字和不同書體的字,執筆的高低,五指的分佈,指端夾管力量的大小以及書寫時筆管與紙面的角度都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必須有意識的調整。比如執筆的高低,衛夫人就講“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執筆解決了,那麼行筆到底是運指還是運腕、運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元代鄭杓的《衍極》中講到執筆時強調“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腕肘。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魏晉間字帖,掌指字也”。就是說寫不同大小的字,既要用不同的執筆方法,也要用不同的運筆方法。

總之,學米芾執筆方法基本的要求可以概括為:

懸手,高執筆,指實,掌虛。

歡迎關注詩書畫印筆記,每天發送專業的書畫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