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分三國之前發生了什麼?

“時也命也!”是被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然而,成功是需要諸多因素的,時機和運道不過其中之一,自身的能力和身份也很重要,不同的身份往往代表著不同的資源。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分三國之前發生了什麼?

在歷史長河之中,身份尊貴掌握巨量資源的人,可謂是不知凡幾,然而真正能夠青史留名的又有幾何,即便皇帝,身為一國之主,但能夠被後人記住的也就那麼幾位。他們,或是開國之主,或是亡國之君;或明君,或昏主,又或者夾於二者。至於其他的皇帝,也泯然眾人,被歷史淹沒了。

漢和帝劉肇,東漢第四位皇帝。按時命論來說,他的命是真不好,生在了漢朝,兩漢那麼多皇帝,西漢的都比他有名,即便是東漢,比他更沒有名氣的幾乎沒有,最多也就差不多,就算是亡國之君,也比他這個祖宗更有知名度。偏偏他還不是毫無作為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間,科技、文化、軍事各方面都有很大建樹。這樣一個皇帝被淹沒,真是造化弄人。

劉肇的老爸是東漢明君漢章帝,與劉肇爺爺漢明帝共同創造了”明章之治“,但是漢章帝身子骨不硬朗,31歲就掛了,留下年僅10歲的劉肇,和養母竇皇后。

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去世,劉肇即位,年幼的他無法處理政事,便由養母竇太后執政。順便說一句,劉肇並非竇太后所生。竇太后不能生育,沒有孩子,所以漢章帝就立長子劉慶為皇太子。劉慶的母親是宋貴人,竇太后(當時是皇后)怕她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誣陷她詛咒漢章帝,導致宋貴人自殺,劉慶也被廢黜為清河王。

而劉肇的生母是梁貴人,因為孃家被竇皇后誣陷獲罪,她也憂憤而死。這時候劉肇還很小,不能沒人照顧,於是他就被竇皇后收養,之後被立為太子。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分三國之前發生了什麼?

和帝即位之初,竇太后臨朝處理政務,而太傅鄧彪性情懦弱,明哲保身,不問政事。司徒袁安、太尉宋由、司空任隗等人都沒有實權,所以國政大權都在竇太后手中。竇太后一人是沒有辦法治理一個國家的,她需要幫手,而竇太后選擇幫手只有兩個標準,一個是親戚,另一個是聽話。

她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佈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家人全都安排在皇帝身邊的顯要地位,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東漢進入外戚專權時期。

外戚專權時,外戚往往都不安分,有時更是敢明目張膽地與大臣甚至皇族發生衝突。竇憲沒有這麼囂張,但也相差無幾。他見都鄉侯很受竇太后喜歡,害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竟然派刺客在城門屯衛殺了劉暢,還把責任推給了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不過嫁禍沒用,真相很快就大白,竇太后一氣之下,把竇憲關閉在宮內,說要嚴厲處罰他。

但也就是說說而已,竇太后根本沒給哥哥治罪,還想著在如何給他洗脫罪名,畢竟殺皇族可不是小事,她也不能毫無理由地包庇竇憲。

正好,這時候漠北發生蝗災,北匈奴沒了糧食,大量南下,已經歸附漢朝的南匈奴抵擋不住,請求東漢出兵,合擊北匈奴。竇太后不顧朝臣反對,派竇憲出征北匈奴,以期將功贖罪。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分三國之前發生了什麼?

永元元年(89年),竇憲和耿秉率軍由朔方出塞,會同南匈奴單于萬餘精銳騎兵,在稽落山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單于逃走。漢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燕然山,竇憲勒石記功而還。永元三年(91年),耿夔又大敗北匈奴,將匈奴勢力徹底趕出漠北地區。北匈奴殘部西逃,開始了民族大遷徙。

遠征北匈奴勝利,竇憲的前罪再無人提及,還被升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此外,和帝還詔封竇憲為武陽侯,食邑二萬戶。竇憲怕反響太大,辭去了封爵,但不可避免的,竇氏集團如日中天,氣焰更加囂張。

像什麼強搶民女、搭建豪宅什麼的都是小兒科,竇憲甚至搞起特務政治,監視、刺殺什麼都來,就連他的門客,也敢恐嚇大臣,關鍵是,有關部門,根本不敢管!

時間來到永元四年(92年),劉肇已經14歲了。他開始不滿於自己無權的地位,打算奪權。竇氏驚懼,竇憲等人甚至密謀想要弒君。劉肇聽到風聲(可見竇憲等人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差),迫不得已加緊謀劃。但是竇太后專權已久,時間又不充裕,劉肇無法接觸到忠於他的官員,無奈,他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

劉肇與自己最信任的宦官鄭眾密議之後,決定先下手為強。劉肇出其不意,親臨北宮,命令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關閉城門,搜捕竇憲黨羽,並將他們全部處死。同時他又派謁者僕射率兵包圍了大將軍府,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因為顧忌到老媽竇太后(劉肇不知道他是被收養的)的感受,劉肇沒有直接殺竇憲,而是封他為冠軍侯,責令他和他的兄弟回自己的封國去,然後命令地方官逼迫他們自殺。其他竇氏黨羽或殺或貶,一下子便一掃而空。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分三國之前發生了什麼?

這場政變說著簡單,事實卻驚險萬分,在政變中,劉肇處變不驚,機智、敏銳、幹練、穩重,完全不像是一個14歲的少年。經此一役,劉肇成功掌權。

掌權後首要大事,當然是肅清餘孽,其次就是封賞那些在政變中出了大力氣的功臣。首功自然是鄭眾,劉肇升其為大長秋,允許其參政。

而鄭眾也不負帝望,精明強幹,謙虛謹慎,也不貪功,愈得劉肇信任。有什麼國家大事,劉肇往往先同鄭眾商量,然後再交大臣們討論。一個隱患,就此埋下。

親政以後,劉肇每天起早貪黑,從不荒怠政事,而且他為政寬緩,很有他老爸漢章帝的作風。在他的統治下,經濟增長,人口暴增,對外多次擊敗少數民族侵襲,對內平定境內少數民族叛亂,西北有班超大破焉耆,漢朝復置西域都護,東北則收歸遼東,置渤海郡。同時,蔡倫改進造紙術,科技文化也有不小的發展。這個時期,東漢的領土、經濟、人口等都達到頂峰,史稱”永元之隆“。

就劉肇本人而言,他可以說是一個有為之君,對得起他的諡號——”和“。但因為他做的兩件事,史家又把漢亡的原因溯源到他。這兩件事,一是開宦官干政之先河,畢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像鄭眾,劉肇之後的幾朝,大多效仿他,給宦官封官,造成宦官專權。二是在他死前,沒對後族進行限制,致使他死後,東漢再一次陷入外戚的統治之中。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分三國之前發生了什麼?

劉肇做皇帝不錯,作為兒子亦是孝順。竇太后還在世時,沒人敢說出劉肇的身世,永元八年(96年),竇太后去世,劉肇生母梁貴人的族人跳出來說明劉肇的身世,得知真相的劉肇眼淚掉下來。三公聯名進言,請求劉肇廢除竇太后的尊號,劉肇心念養育之恩,沒有同意,依然將竇太后與漢章帝合葬。

為了追念生母,他追封梁貴人為皇太后,追封外公為侯,至於那些還在世的舅舅們,也大多封侯,賞賜眾多金銀。東漢勢力最大、禍害最巨的外戚集團梁氏從此崛起,又一個隱患埋下。

公元108年,劉肇改元“元興”。劉肇自掌權後就勤勤懇懇地治理著國家,選賢任能,試圖把已露出頹勢的漢朝拉回來,他做到了,把東漢帶到了頂峰,但他本就不好的身體終於還是被繁雜的政務拖垮了。改元同年,年僅27歲的劉肇在章德前殿去世。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然而,在劉肇去世以後,東漢陷入了外戚和宦官相繼掌權的混亂時期,不論哪方登場,國家都沒受到半點好處。最終,國家崩塌,群雄並起,東漢末年分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