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翁氏為莆陽望族

翁世資(1415—1483),字資甫,號冰崖,明興化府莆田縣連江里人(今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明正統七年(1442)進士,官至戶部尚書。他擔任江西布政使時,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讓“西江第一樓”重現風采。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六桂,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總稱

翁氏乃莆陽望族,科名顯赫,纓紱踵接,有“六桂流芳”之號。翁世資父親翁瑛,官至翰林院檢討,掌國子監助教事。翁世資沉浮宦海四十餘年,撫民濟世,滿身正氣,以道事君,不涉權貴,多次受誣去職而不改素志。正因為他政績斐然,百姓感其心仁,皇帝為他諡號襄敏,贈封太子少傅。

初入戶部,善於理財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翁世資、翁世用兄弟,聯袂赴九鯉湖謁夢功名

翁世資自幼博聞強記、聰穎過人。宣德九年(1434),他隨父遊學京師,進太學讀書。在正統六年(1441)順天府鄉試和翌年禮部會試中,兩次俱名列第七,擢進士第,授予戶部主事。剛進入官場時,翁世資經常翻閱檔案材料,推究政事的利弊得失,熟悉國家的典章制度、條例因革,因而很受上司的器重。除了自身勤奮精進之外,他居官清廉,從不攀附權貴。有一次,部裡派他到通州監收軍衣的布料、棉花。覆命時,他上奏說:“布、花收貯庫藏,轄於通州諸衛,宿弊極多,宜改屬有司,則其弊可革”。他切實可行的建議被朝廷採納。

正統十四年(1449),父親翁瑛去世,翁世資回家守喪。當時瓦剌侵犯大明,在土木堡大敗明軍,英宗被俘,成王朱祁鎮監國,是為代宗,改元景泰。景泰二年(1451),丁憂服滿後,翁世資返回戶部供職,仍然主管部裡各司文移。戶部尚書金濂十分倚重翁世資,每有大事,都跟他商榷好而後行。當時江南水災,他被派往江南査勘。回京後,如實向朝廷報告江南各地的災情,奏請免除應天、太平、興國、安慶、廬州等府以及建平、宣城等衛的稅糧50餘萬石,草料100多萬擔,並令地方官吏賑濟生活無著的災民。一系列賑災濟民的舉措深得民心,也得到朝廷的嘉許。

為民請命,出守衡州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翁氏宗祠

天順元年(1457),明英宗復位,翁世資以其才學德望,受命出任春闈(明代於春季舉行會考)同考試官(副主考官)。不久,實授戶部郎中。英宗復位後,朝中大臣多數被罷職。但對於翁世資,則因其能力與政績,欲予重用。有一天,英宗對內侍吉樣說:“姚夔、翁世資俱可大用。”於是提拔翁世資為工部右侍郎。

天順四年(1460),朝廷派遣官員前往蘇、杭等5 府,提督織造上供文綺 7000 匹,用於賞賜官吏,因不夠用,奏請加造 7000 匹。翁世資得知東南水患,民眾生活困難,不宜再加重負擔,於是跟尚書趙榮、左侍郎霍瑄商議,準備奏請朝廷,減掉一半,減輕百姓生活壓力。但趙榮、霍瑄感到為難。翁世資說:“倘得罪,某請以父子三人共當之,不敢累公也!”於是他就上疏說:“東南水潦,民苦艱食,宜當撙節,以蘇疲睏”。結果,英宗懷疑他沽名釣譽,便將翁世資作為主議者下獄審問,後貶知衡州府(今湖南衡陽)。時任尚寶司少卿(掌國璽)東宮講官的邑人柯潛,贈詩送別他:“草就匡時疏,英英氣似虹。立朝真不忝,得郡未為窮。人笑謀身拙,天知報國忠。憐餘素餐者,長自愧高風”。讚頌翁世資懷忠報國、為民請命的高風亮節。

雖然被貶官職,但翁世資仍然為國家分憂,關心民眾疾苦。翁世資到任衡州知府後,立即清查疑案,平反了數十人;大力革除積弊,敦厚風俗;新建廟學,修石鼓書院,設立便民倉,等等。當時,衡州衛指揮使違法亂紀,翁世資稍加裁抑,指揮使就誣告他心懷怨望。英宗下詔逮捕翁世資進京審問。經查明真相後,指揮使被降二級,調離衡州,也恢復了翁世資的官職。

賑災濟民,重修滕王閣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滕王閣

明天順八年(1464),明英宗因病去世,太子朱見深繼位,第二年,改元成化,是為憲宗。成化元年(1465),翁世資升任江西左布政使,成為封疆大臣。時都御史王儉巡撫湖湘,不可一世。世資迎送參謁時不肯屈膝,王儉視為大不敬而懷恨在心,回朝後誣奏他離任衡州時“隱匿庫藏”,以致再次被逮捕審問。經査驗,府庫冊籍(賬目)與庫物吻合無誤,於是官復原職。

翁世資擔任江西布政使時,廣東發生叛亂,朝廷派兵討伐,責令江西運送糧草,需徵用民夫十萬名。翁世資奏請朝廷,可由江西直接派人到廣東中部糴米供糧,不徵民夫,老百姓得以不受驚擾。江西發生旱災,糧食歉收,百姓流落他鄉,他下令開倉賑濟,並奏請蠲免田賦 170 多萬石,免除所有“雜泛科”,地方才得以安定。

翁世資在江西時還銳意主張重建滕王閣,讓“西江第一樓”重現風采。南昌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漫長的一千多年歲月裡,滕王閣興廢達28次之多。正因為它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上有極高的藝術聲譽,才引世人格外關注。進入明初,滕王閣因江岸倒塌,頹敗殆盡,遺址沉淪江中。正統初年(1436),江西布政使吳潤在滕王閣舊址上建“迎恩堂”,但人們習慣上仍稱原名。到景泰三年(1452)迎恩堂也毀於火災,巡撫韓雍於是在館之東岸改建“西江第一樓”。

成化元年(1465),翁世資見“西江第一樓”已然圮壞,就倡議並實施重建滕王閣。關於具體的重建記載,可從南昌鄉土名士謝一夔的《重修滕王閣記》中讀到:“成化乙酉歲,少司空莆陽翁公世資出為江西左布政使,見而慨之,遂銳意以作為己任,而三司諸竂寀,亦相與協心贊成焉。其規模益大,蓋易舊制為閣。高四尋,廣倍之,深逾於高尋有二尺,四周繚以迴廊,人於是複稱之曰:滕王閣。”這段記載表彰了翁世資有眼光、有氣魄、有仁德、有文品,使幾已毀於現實和世人淡寞記憶中的滕王閣重現風采,堪稱千秋可贊之一幸事。

"愛國心常赤,憂民鬢欲斑"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理財奇才,曾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

翁氏宗祠

成化五年(1469),翁世資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撫山東。第二年秋,山東因災發生大饑荒,他發糧50餘萬石,賑恤762萬人。不久,被召為戶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成化十二年(1476),翁世資召人疏浚會河,從大東橋到張家灣渾河口,長六十餘里,船舶得以通行。兩年後,他升戶部尚書。當時,在京的王府軍校到倉場支領糧餉、草料,往往百般勒索,橫不可制。他奏請繩之以法,軍校就不敢再恃勢妄為。

成化十七年(1481),翁世資被召回京師,主管戶部政事。成化十九年(1483),因病再次上疏求去,於是,朝廷詔加翁世資以太子少保致仕,並賜璽書,命馳驛回家。成化十九年(1483)六月戊辰日行至儀真,病逝,終年 68 歲,朝廷封贈太子少傅,諡號襄敏。

翁世資居官四十餘年,敏於政務,尤善理財。他身為財政大臣,掌管一國錢糧,而“家無餘資,不營身後”,其清廉自約,為世人稱譽。理政之餘,還寫有詩文《冰崖集》若干卷。作為莆陽先賢,翁世資的事蹟在《明史》《重刊興化府志》《莆風清籟集》《閩書》《莆田縣誌》等書中均有記載。明代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邑人柯潛曾贈詩讚譽翁世資“愛國心常赤,憂民鬢欲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