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閣》詩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公元676年,對唐代詩壇來說是一個“損失年”,這一年27歲(虛實)的初唐四傑之首王勃溺水驚悸而亡。這年冬天,唐高宗讀到了當時已風靡長安的《滕王閣序》,開始後悔自己當年因一篇因鬥雞文逐斥了這位少年天才,可惜他的後悔終究晚了點。

王勃《滕王閣》詩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這篇年年入選課本的《滕王閣序》有多優秀似乎無需多言,在不少人心裡這就是文壇駢文的巔峰之作,是後世無法超越的經典。但很多人卻忽視了在這篇序言后王勃寫下的滕王閣詩。這篇七言古詩的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對於這首詩後世名家們是這樣形容的:

明代著名詩論家胡應麟評:只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

明代文藝理論家陸時雍評:文雖四韻,氣足長篇。

清初學者唐汝詢評:富麗中見冷落,妙,妙!

清初文學家周容評:五十六字中,有千萬言之勢。

王勃《滕王閣》詩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這篇被譽有千萬言之勢 的《滕王閣》詩:

《滕王閣》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附寫在序言的後面,短短56個字基本上概括了序言中773個字的內容。詩的首聯開篇點出滕王閣坐落的位置是在贛江北岸,曾經這裡熙熙攘攘如今卻佩玉無聲,歌舞也早就不復存在。這一聯起得高落得低,高樓依舊但風光卻不再了,這一句僅用了14個字就總結了序言首段洋洋灑灑的百餘字,可謂高度凝練。

王勃《滕王閣》詩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次聯則截取了早晨和傍晚的兩個時間段,細寫立於樓中看到的悽美之景。早上高閣只有輕雲從南浦飛來相伴,閣中的畫棟顯得異常冷清;傍晚捲起珠簾,西山飄來的陰沉煙雨灑在眼前。這兩句看似只寫景並未寫樓,但“南浦”和“西山”選的都是遠景,可見登樓所眺之遠,並以此來襯托樓之高。

王勃《滕王閣》詩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三四兩聯是抒情,總結的是序言裡後幾段的感慨。在序言中為了寫出滕王閣經歷的變遷,王勃是引經據典,洋洋寫了數百字,但在詩中他只能用28個字來總結。所以他巧妙地用潭中白雲的倒影作為切入點,倒影悠悠的朦朧與歲月悠悠完美融合。此情此景下,詩人連發了兩個疑問:物換星移了幾個春秋,修此閣的帝子如今何在。這兩個不需要回答的疑問是詞人對物是人非的感慨。最後詩人用東流不息的長江水來落筆,與首句“臨江渚”遙相呼應,神氣完足。

王勃《滕王閣》詩水平到底如何?和序言比真的差距那麼大嗎?

通讀這首詩,不誇張地說這是王勃最不應該被忽視的詩作,雖然只有4聯共56個字,但確實很好地概括了序言700多字的內容。與序言相比,雖然一個是古詩一個是駢文,無法從語句上去對比,但從意境和格調來看,並沒有相差千里,算得上是雙壁。而它之所以被忽視,首先肯定是因為序言寫得太過驚豔;其次也與唐詩中登樓經典作品太多有關,與崔顥《黃鶴樓》、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作品相比,這首詩就被埋沒了。大家覺得這首詩寫得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