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春秋战国马文化:白马非马

中华文化之春秋战国马文化: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学派中许多辩者热衷谈辩的经典,并为历代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命题。值得注意的是该命题并非由公孙龙首创的,据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考证:“倪说年辈,在施、龙之间。上承惠施,下接公孙龙。”后经公孙龙再度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有《白马论》一文传世。“白马非马”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并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实归功于公孙龙。

公孙龙,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赵国人,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

中华文化之春秋战国马文化:白马非马

当年公孙龙牵白马过关,按照惯例,人可以过关,但是马不行。公孙龙就对关吏说:“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

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辩道:“我公孙龙是龙吗?”

关吏一愣,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

中华文化之春秋战国马文化:白马非马

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 或 ‘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如果要白马,给黑马、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

关吏越听越糊涂,被公孙龙这套‘白马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于是公孙龙的《白马论》名噪一时。

当时孔子的六世孙孔穿颇不服气,为此专门找上门与公孙龙辩论,结果均被公孙龙驳倒。其实,另一大学问家墨翟早有定论,其在《墨子·小取》中说过这么一番话:“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言下之意是,不论是骑白马,还是骑骊马,都是骑马,本质上不会改变。

在现代人看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显然是错误的。公孙龙的辩术,在现代逻辑学上叫“偷换概念”,在当时之所以能驳倒名儒、说服关吏,是因为当时流行着一种特殊的马文化。

马在先秦时代的分类非同一般,名称也相当有讲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之所以成立,就是因有这种特殊、复杂的马文化,作为其诡辩的理论支撑,否则他再能辩也不可能成功。那么,先秦时代的马是怎样一个讲究的名称和分类呢?下次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