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我们入学更艰苦和浪漫的吗?

有比我们入学更艰苦和浪漫的吗?

文、图/申弓

回忆我的入学

申弓

新的学期开始了。

看着小学生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云上学,不由勾起了我入学的一些回忆。一晃半个多世纪了,人,真的是说老就老了,老了,能就只有越来越少的记忆了。

那一年我8岁。秋季学期就要开始,父亲才记起来,我已到了读书的年龄了,叫五哥带上我去学校。五哥,也就是长我2岁的第三哥。我们一共有四兄弟,我是老幺,大哥足足长我20岁,三哥长我9岁。五哥因为长我不多,我们一起玩得多,而且,五哥先我一年入学,对学校熟悉,便有资格带我入学,不像现在的城里,为了一个新生入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有举家出动相送。

看,我们入学是多么的简单!五哥带我到了一年级,将我交给郑老师。郑老师问叫什么名字,沈祖连,也是五哥代答的。几岁?9岁。其实是7周岁,但农村都讲虚岁。然后,郑老师便将我安排在一张桌子前的一条板凳坐下。板凳的另一头坐着二队的火锥五,年纪比我大一岁,便成了同桌的你。郑老师也是班主任,花名叫大头十,是水东浪村的。我们大队共有四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一个姓氏,上水东姓何,水东浪姓郑,水东冲姓张,我们下水东最大,人口是他们三个村的总和,全村姓沈。郑老师因为读过师范,也算是正式老师。开学第一课是都拼音,要我们大张开口跟他读a,发音虽然不大准确,可一班人同一个音节,喊起来有震耳欲聋的感觉。

有比我们入学更艰苦和浪漫的吗?

我们那时不兴背书包。整个学校,就只有两个学生背书包上学,一个是我的大侄,一个是邻家十二侄。大侄的书包是我大哥买的,因为大哥演木偶戏,称自己是走江湖,大概认为自己见多识广,见城里的背书包,便给大侄买了一只。邻家十二侄是因为有个哥在北海水产工作,是个城里人,也就给其弟买了。只是因为背的人少,每每背着都被同学嘲笑,叫他们“信用社”。那时大队就一个信用社主任背个挎包走村串乡。因此二人的书包背不了几天便藏匿了起来,跟大家一起同流合污了。

母亲给我缝制了一套短装,是暗红色的花格布,一件短袖上衣,无领,只开了一个口能将头颅穿过,裤子是短裤。不知道为什么,我却不喜欢那件上衣,每天就只穿那件短裤,赤着上身去上课。那时我们赤身赤脚是极普遍的,因为天尚没冷,下学回来,那裤子一甩一丢,便卜通一声跳入村前的河里浸泡游泳,要不是上学,连裤子也极少穿,只有到了冬天,才穿一件单衣或一件厚一点的卫生衣。

有比我们入学更艰苦和浪漫的吗?

在水东小学读到四年级,完成了初小的学业,考上了高小,五六年级是到邻大队河面小学去就读的。河面小说离我们有三四公里,每天早上带上午饭走过去,中午不回来。每逢冬季,还是打着赤脚上学,连木屐也没穿一双,实在冻得难受,就点燃路旁的草丛或勒篷包,或者在生产队的禾堂上抱一抱稻草,一支火柴烧着,一帮同学烤烘一会。

就这样,我是从那个早已不存在的水东小学起步,一直到初中,高中,师范,大学,一步步走过来,走了半个多世纪,通过自己的自觉及努力,成长为一名作家写手。虽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业绩,好歹也出版了十多部书,多少可以告慰逝去的父母以及逝去的青春。

有比我们入学更艰苦和浪漫的吗?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中国小小说金牌作家得主。1981年起,曾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000多篇(部),已出版小小说集《蜜月第三天》《粉红色的信笺》《邀舞者》《沈祖连微型小说108篇》《圣洁》《男人风景》《申弓小说九十九》《做一回上帝》《母亲的红裙子》《有奈无奈》《得意忘形》《前朝遗老》《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沈祖连卷》《青山秀水》等14部。曾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学最高奖铜鼓奖、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部分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等国家大书。有作品被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广西钦州市文化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