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拾萃 風雨滄桑安順橋,見證成都世紀大跨越

位於成都合江亭附近的新安順廊橋,飛簷翹角,頗有一些古韻,但其誕生不過短短三年,也並不在古安順橋的原址。有250多年的歷史了,僅是安順橋的橋名。古安順橋的原址在新南門大橋的下游,原名長虹橋,它的初建時間,已難以考證,據說建於1680年前後。也有人說,安順橋的歷史可追溯到元代,赫赫有名的馬可·波羅也曾到此一遊。

文山拾萃 風雨滄桑安順橋,見證成都世紀大跨越

安順廊橋夜景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華陽縣令安洪德重修,並題寫橋額“長虹橋”。安洪德任華陽縣令期間,勸課農桑,除暴安良,清廉愛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並將捕獲的強盜贓銀,全部用來修建大橋。後來老百姓感其恩,將橋更名為“安順橋”。

安順橋橫臥錦江,北接大安街南,南連萬年橋街北口,橋長二十丈,寬一丈,橋身是高兩層的木橋,造型典雅。上層供有神像,不能通行,下層寬四米,周圍用木欄杆封閉,橋身中間有一條兩米寬的通道,供推雞公車和擔挑子的行走,左右兩旁是人行道,窄小的人行道擺滿了賣針線、測字算命、看相取痣等地攤。橋頭有賣涼粉、鍋魁、豆花、油煎餅、肥腸粉等小吃的攤點。

文山拾萃 風雨滄桑安順橋,見證成都世紀大跨越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安順橋

安順橋建成後歷經幾次大洪水都巍然屹立,1947年成都出現特大洪災,此橋終於被洪水沖垮。新中國成立後,在太平上街東頭北口,另建新橋,砌石為墩,橫木為橋,橋身僅只一層,不再覆屋,只供人行走,安順橋再也沒有往日古樸典雅的模樣。1978年10月,市政府為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在十二北街處新建一座可供汽車通行的大橋,稱之為新安順橋。1996年成都市整治府南河(錦江),將破舊的老安順橋拆除。1997年,成都地名委員會將新安順橋命名為“興安橋”,老安順橋命名為“安順廊橋”。

文山拾萃 風雨滄桑安順橋,見證成都世紀大跨越

1981年,被洪水沖垮後正在修葺的安順橋

新千年後,政府將安順廊橋重新建成兼有歷史文化、商旅功能的三孔仿古景觀橋。新建的安順廊橋全長81米,寬6米,北接存古巷與濱江東路的交叉口,南接太平街護河通道,橋體四周、橋面通道及欄杆均由青石製成,橋欄杆上雕有梅、蘭、竹、菊等圖案,橋墩上配有兩個水獸鎮橋,橋的兩側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橋面和牌坊紅牆黑瓦,飛簷翹角,曲欄迴廊,高度濃縮了中國民族建築風格之精華。橋體兩側有左右兩幅巨幅浮雕和歷代名人題詠成都的詩句。左面的一幅是《錦繡成都史詩畫卷》之秦漢成都城垣圖。這座重修的豪華古橋被人們譽為成都仿古橋樑的標誌性建築、城市建設的亮麗名片和城市旅遊的新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