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萌娃央视讲《易经》,你还在怀疑它“迷信”!

原文首发公号 玄学笔录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前几天,一个年仅11岁的女孩在央视演讲《易经》的视频火了。

《易经》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启蒙,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广大精微之处,连很多成年人理解起来都觉得晦涩深奥,难以想象这么个小女生,能够通读经文乾卦。

在做自我介绍时,这个小女生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推广国学,让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粹文化代代相承。

11岁萌娃央视讲《易经》,你还在怀疑它“迷信”!

一个11岁的孩子都在学习《易经》,为国学传承在付出,实在难以理解为何到今天仍有人认为《易经》,易学文化是“迷信”。

何为“迷信”?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由此可见,“迷信”这个词的含义,是人本身对某件事物偏执己见的认识,甚至是盲目的认识。这是指个人的认识,而不是说事物本身就等于迷信。

11岁萌娃央视讲《易经》,你还在怀疑它“迷信”!

《易经》本身作为一部卜筮的书籍,古往今来却有无数大儒从《易经》感悟出世间道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其可取的地方。对《易经》来说,其中卜筮的一面自然不能忽略,只看人们如何去看待而已。

汉初五大夫,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云: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

孔子云:遇不遇时也,贤不肖者才也;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古人对《易》的认识,比之于今人偏颇狭隘的认识,实在令人汗颜。司马谈位列太史公,尚称其卜筮之道“不为非”,而今人却斥之以“迷信”。

11岁萌娃央视讲《易经》,你还在怀疑它“迷信”!

孔子治《易》韦编三绝,发出“遇不遇时也,为不为人也”的感叹,充分肯定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我亦常与人言,卜筮仅是作为一个指引,在“不明”的情况下进行卜筮,以作决断。并非一卦即出,便算准了如何如何,卜筮仅仅是作为一个指导参考的存在。

尽人事,听天命。首先应是尽人事,而后才是听天命。

11岁萌娃央视讲《易经》,你还在怀疑它“迷信”!

昔日有一人前来求占,一番起卦占断之后,观其卦象大吉,便劝诫此人发奋读书,定有成绩。然此人坦言未曾看书学习,如此焉能科甲登第?此人公考,最后只欠六分,寻至吾处哀叹,悔之晚矣。

占卜,从来都是告诉我们更好的,更积极的去生活,而不是坐以待毙。

我们在今天看《易经》乃至术数,更应该以正确的眼光,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它,乃至更客观的去看待万事万物。

唯有对一切事物包含着敬畏,客观的心理,才能有长远的发展,与十足的进步!

—END—

转发本文

赠术数资料

《寻人寻物歌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