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沂蒙山沂蒙精神的起源

沂蒙山,雄踞齊魯大地東南方,這裡的人民曾用甘洌乳汁為戰爭淬火,這裡的人民曾用獨輪車碾碎美式大炮,這裡的人民曾用小米供養革命,這裡是英雄輩出的土地,代代英雄兒女譜寫出無數英雄故事與傳奇。

探索沂蒙山沂蒙精神的起源

沂蒙山是沂山山脈與蒙山山脈的總稱,主要分佈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境內。轄區內較大的山頭800餘座,呈西北至東南向延伸狀,若展開氣勢浩蕩的畫卷。蒙山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東山”就是蒙山。還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杜甫同遊蒙山留下的千古佳句。

“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說的也是這裡諸葛亮、王羲之、劉勰、顏真卿等等,這些雄才大略,風骨獨特的人們讓中華文明更加光輝燦爛。

探索沂蒙山沂蒙精神的起源

千百年來,一代代淳樸堅韌、情深義重的沂蒙人高唱《沂蒙山小調》感動大江南北,那悠揚動聽的旋律,讓沂蒙精神傳遍五湖四海。

探索沂蒙山沂蒙精神的起源

“沂蒙山”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是在毛澤東主席對115師東進的電文中:“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據地。”沂蒙山成為一塊全國著名的根據地、抗日殺敵的堅固堡壘,被讚譽為“華東小延安”。八路軍、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曾在這裡浴血拼殺,立下赫赫戰功。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留下戰鬥足跡。

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陳毅元帥深情地感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沂蒙山所在的臨沂是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沂南縣馬牧池村建有紅嫂紀念館,房屋均就地取材用石塊壘成,當地叫“幹插牆”。這裡還保留了一間進去直不起腰的幹插牆的“團瓢屋”。這百年石屋牢記著羅榮桓、徐向前與紅嫂們拉家常的情景,銘刻著沂蒙人民與子弟兵血濃於水的親情。

探索沂蒙山沂蒙精神的起源

“沂蒙山”是一個人文概念、一個區域概念、一種精氣神,是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精神符號。許多人往往把沂蒙老區與貧窮落後並列起來,帶上幾絲蒼涼和悲壯,甚至對沂蒙山區的發展變化心存疑慮。但是如今的沂蒙山已經走向富足,創造了新的榮耀與輝煌,讓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

沂蒙精神,是千千萬萬沂蒙兒女共同的靈魂稱謂!彰顯著忠誠的本性和奉獻的特質。沂蒙精神,產生、發展於沂蒙老區,但她屬於山東、屬於中華民族;沂蒙精神,孕育和誕生於戰爭年代,但她不封閉僵化,不斷汲取新營養,屬於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拜謁沂蒙山,撿拾一顆虔誠感恩的心,讓信仰的旗幟飄揚在心靈高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