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買殼」路線圖:四地國資大比例攬入10公司股權

國資“買殼”路線圖:四地國資大比例攬入10公司股權

一個月拿下3家上市公司,有的地方國資“買殼”速度驚人。而過去11天,已經有至少6家公司的大比例股權、控股權,被地方國資收入囊中。國資出手上市公司股份、控制權的步伐,已經陡然加快。

9月11日晚間,夢網集團、華英農業同時披露,將向其所在地深圳、河南省信陽市政府下屬的國企,轉讓部分股份、控股權,或進行股權合作。此前一天的9月10日,怡亞通等3家公司也公告稱,控制權已變更或可能變更,而接盤方無一例外都是地方國資。


公開信息顯示,包括上述公司在內,截至9月11日,A股已有6家上市公司計劃通過向國資轉讓股份、控制權。而據第一財經粗略統計,從2018年初到目前,至少已有22家上市公司,向地方國資大比例轉讓股份或控股權。

隨著上市公司股份、控股權轉讓的不斷增加,國資的買殼版圖已然成型。除了兩家轉讓失敗的公司以外,迄今為止,已有10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控股權,可能將收歸四地地方國資。按靜態數據計算,如果交易最終全部完成,四地國資所獲殼資源的佔比將達到一半,其中又以深圳、河南最多,涉及受讓股份的上市公司均為3家。

國資“買殼”路線圖:四地國資大比例攬入10公司股權


國資“馳援”


一天之內數家上市公司大比例轉讓股份,有的甚至控制權易手,國資出手上市公司股權的步伐,在進入9月份之後陡然加快。

最新的案例是夢網集團。該公司9月11日公告稱,為優化資本結構,深圳市國資委下屬公司,擬大比例戰略入股該公司,前者目前下屬公司已與其股東達成入股意向,計劃以現金購買其股東持有的部分股份,其股票自9月12日開市起停牌。

就在同一天,華英農業也計劃引入國資。根據披露,該公司當天與與信陽華信投資集團(下稱華信投資)簽署意向協議,雙方基於戰略合作需要,擬進一步探索股權合作方案,改善華英農業股權結構。而華信投資實際控制人為信陽市政府。

而就在此前一天的9月10日,還有英唐智控、環能科技、怡亞通3家上市公司,向國資轉讓股份或控制權,接盤方都具有國資背景。

根據英唐智控9月10日披露,國有獨資的浙江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浙江國資),擬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現金認購英唐智控的定增股份,認購數量約為發行後總股本的15%左右。同時,其控股股東不排除因引入國有投資者獲取公司控制權,而進行部分股權轉讓的可能。若控股股東轉讓部分股權,從而引發控股股東變更。

9月10日,環能科技也公告稱,當日收到通知,控股股東擬引進某國有企業為戰略投資方,以協議的方式由戰略投資方或其出資設立的控股子公司,收購環能科技20%~29%股份,併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

此外,怡亞通也在同一天披露,控股股東深圳市怡亞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怡亞通控股)、實際控制人周國輝,將所持該公司1.06億股、佔比5%的股份,轉讓給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深投控),轉讓價格為 5.5 元/股。資料顯示,深投控為深圳國資委下屬國企。

而更早些時候,豫金剛石也向河南省財政廳下屬企業轉讓股份。9月4日,豫金剛石控股股東與河南農投金控股份公司(下稱農投金控)簽訂協議,將豫金剛石1.01億股轉給農投金控。轉讓完成後,農投金控將持股8.42% ,轉讓價格為4.67億元。資料顯示,農投金控由河南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持股63.27%,後者由河南財政廳100%出資。

第一財經多方查閱發現,2018年以來,目前A股約有22家上市公司大比例轉讓股份或控股權。而包括上述公司在內,截至9月11日,9月份的短短前11天之內,已有6家上市公司轉讓股份或控制權,國資入手上市公司的步伐明顯在加快。

國資“買殼”路線圖:四地國資大比例攬入10公司股權


22家公司引入國資,四地攬殼近半


隨著引入國資的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在這一波洶湧的殼資源交易大潮中,國資的版圖也已初見雛形。從2018年初至今,至少已有22家上市公司,向地方國資大比例轉讓股份或控股權。除轉讓失敗的兩家,10家公司股權被深圳、河南、四川等四地國資收歸囊中,如交易全部完成,佔比將達到一半。

深圳、河南兩地地方國資,是迄今為止入手上市公司股份、控股權數量最多,目前均已達到3家,而且深圳國資出手作為闊綽,速度也最快。

根據夢網集團9月11日披露,除了現金收購股東所持該公司股份,深圳國資委下屬企業計劃戰略增持該公司更多股份,但正式協議尚未簽訂,最終具體股份數量待定,此次戰略入股行為,可能導致其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這已經是短短的一個月之內,深圳國資取得控股權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此前,深圳國資已經正式獲得怡亞通的控股權。

怡亞通9月10日公告顯示,怡亞通控股、周國輝向深投控轉讓的1.06億股,佔該公司總股本的5%,轉讓價格 5.5 元/股。

而此前的5月15日,前兩者已將怡亞通的2.82億股、佔比13.3%的股份,以6.45 元/股轉讓給深投控。加上此次受讓部分,深投控已持有怡亞通3.88億股,成為佔比 18.3%的第一大股東,怡亞通控股持股比例降至17.85%。

而在此前的8月,深圳國資已經大比例入手科陸電子股權。8月4日,科陸電子控股股東饒陸華將持有的1.52億股,以10.34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深圳國資控制的遠致投資,後者成為科陸電子持股10.78%的重要股東,饒陸華持股則降至32.35%。

深圳國資之外,河南省級及當地的地方國資,最近幾個月來,也頻頻出手,已經受讓或計劃受讓的上市公司股權,也達到了3家。除了華英農業、豫金剛石外,河南省其他地方國資,已在6月份計劃受讓大富科技控股權。

6月11日,大富科技控股股東大富配天投資與北控(大連)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債務重組、股權收購意向協議,擬出售上市公司約29.99%的股權。同時,還在與包括鄭州航空港興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興港投資)在內的多家潛在戰略投資者洽談。

6月28日,大富配天投資與興港投資達成協議,前者將在二級市場發行存量可交換債,興港投資通過旗下公司收購,以承接可交換債並轉股+協議轉讓方式取得上市公司約29.99%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根據大富科技披露,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為河南省民政府派出機構,規格正廳級,興港投資為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下屬的國有獨資公司,截至 2018 年 4 月 30 日,實收資本120 億元,全資、參控股企業及分公司 95 家,合併資產總額 1390.3 億元,淨資產 442.27億元。

而除了深圳、河南兩地之外,四川兩省國資,北京海淀地方國資則緊隨其後,入手的上市公司股權,均在兩家以上。

根據盛運環保 9月8日公告,四川能源投資集團(下稱川能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四川發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川發展”),正在推進該公司債務重整、股權合作等大事項。5月23日,川能集團、盛運環保及其控股股東開曉勝簽訂協議,開曉勝將其所持13.69%股份,全部轉讓給川能集團方面,以獲得該公司控制權,且對盛運環保垃圾發電項目投資不低於 156.75 億元。

此外,四川省政府國資委獨資的四川發展,還在4月27日受讓了新築股份約16%股份。8月6日,新築股份公告稱,四川發展已受讓該公司15.95%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交易對價為8.27億元,原大股東持股比例從22.91%降至6.96%,成為二股東。

2018年以來,A股市場跌宕起伏的行情,讓區縣一級國資也開始下場買殼。短短兩個月內,北京海淀國資就受讓了三聚環保、金一文化兩家上市公司控制權。

根據金一文化7月8日披露,其控股股東上海碧空龍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碧空龍翔”)的股東,已與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科金”)簽署協議,擬將所持碧空龍翔的73.32%股權轉讓給海科金,後者將成為碧空龍翔新的控股股東。

此次轉讓前,鍾蔥持有金一文化12.89%的股份,並通過碧空龍翔持有17.9%股份,合計持股比例為30.78%,為金一文化的實際控制人。此次轉讓完成後,鍾蔥持股比例降至12.89%,而海科金則成為金一文化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17.9%。

公開信息顯示,海科金是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區國資委通過整合區屬金融服務資源所組建的區域科技金融服務與實施平臺,控股股東為海淀國資中心,後者實際控制人為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

7月23日,三聚環公告稱,經海淀區政府常務會審議,海淀科技股東北京金種子創業谷科技孵化器中心(下稱金種子)所持海淀科技2%股權,無償劃轉給海淀區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下稱海淀國投)。劃轉後,海淀國投持有海淀科技51%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同時,海淀區國資委成為三聚環保的實際控制人。

海淀科技原有三名股東,分別為海淀國投、北京大行基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二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40%、38%、22%。三聚環保6月25日公告顯示,大行基業、二維投資,各自持有的海淀科技部分股份,轉讓給海淀國投、金種子。轉讓成後,海淀國投持有海淀科技49%的股權,金種子則持有2%。此後,金種子又將所持2%股權,轉讓給海淀國投,從而實現了海淀國投對海淀科技的控股,並間接控制三聚環保。

國資“買殼”路線圖:四地國資大比例攬入10公司股權


社團法人活躍


地方國資之外,兩家帶有國資背景的社團法人組織,也開始活躍在上市公司殼資源買賣市場上。

*ST凱迪8月2日公告稱,該公司與中戰華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戰華信)、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陽光凱迪)簽署協議,各方擬通過“股權重組+資產處置+債務重構”的方式,對該公司進行聯合重組,而中戰華信將全面重組方案設計。

通過上述方案,中戰華信將全面參與*ST凱迪的資產處置。方案顯示,*ST凱迪和中戰華信,將以 “標底底價+溢價分成”的方式,打包出售*ST凱迪還計劃出售暫估價為139.42億元的資產,而標底底價為40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並未正式持股,但*ST凱迪的道路卻已鋪就。公開披露信息顯示,若重組需要,中戰華信可選擇受託管理陽光凱迪持有的*ST凱迪股份,並由中戰華信行使表決權、委派董事等權利,*ST凱迪承諾對予以配合。

根據公開信息,中戰華信成立於2015年11月27日 ,經營範圍包括資產管理,投資管理,註冊地址為 北京市海淀區雲會里金雅園過街樓六層6186室,法定代表人劉耀綱 ,註冊資本13億元,由輿情戰略研究中心100%出資。而輿情戰略研究中心是有關部門國家事業單位。

無論是中戰華信,還是輿情戰略研究中心,都非第一次在資本市場露面。此前,輿情戰略研究中心下屬企業,已經入主創業板公司紅宇新材。紅宇新材5月31日披露,該公司股東硃紅玉等三人,計劃分步將持有該公司的8830萬股,轉讓給華融國信控股(深圳)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融國信)。

此後,紅宇新材調整方案:硃紅玉等人以1.16億元的價格,轉讓2421萬股、佔比約5.49%的股份的同時,將高管鎖定股6408萬股、佔總股本14.52%的表決權等股東權利,委託給華容國信受行使,從而使後者獲得紅宇新材合計20%的表決權等股東權利。紅宇新材7月13日公告稱,華融國信已完成轉讓款的支付。

華融國信同樣受輿情戰略研究中心控制。披露信息顯示,華融國信成立於2017年3月,註冊資本4.33億元,由中戰華信100%持股。而輿情戰略研究中心持有中戰華信 100%股權,是華融國信的最終實際控制人。短短兩個月內,中戰華信已“染指”兩家上市公司。

除了輿情戰略研究中心,另外一家社團法人組織中國國防金融研究會,也通過下屬企業,取得了金力泰的控制權。

金力泰1月23日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吳國政,與寧夏華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寧夏華錦”)簽署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協議,將所持該公司7055萬股、佔比15%的股份,轉讓給寧夏華錦,從而導致其控制權變更。同時,吳國政還將剩餘2137萬股的表決權,全權委託給寧夏華錦。

披露信息顯示,寧夏華錦由華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後者由華錦控股集團全額出資,中國國防金融研究會最終對華錦控股集團出資45%,為寧夏華錦實際控制人。中國國防金融研究會網站顯示,該會是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組建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高端智庫組織,於2016 年5 月12 日在北京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