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十年:回首向來蕭瑟處

危機十年:回首向來蕭瑟處

作者丨宗濤 經濟學博士、金融學博士後

來源丨《中國外匯》2018年第18期


要點

雷曼的倒閉絕非偶然,也並非必然。其背後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值得思考。


2008年9月15日,原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以下簡稱雷曼)走投無路,轟然倒閉,不僅終結了其150多年的發展史,也拉開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序幕。回首十年前這驚魂一幕,我們仍然想問:為什麼是雷曼?雷曼有沒有可能不倒?雷曼不倒會怎樣?

2008年3月,原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出現危機被摩根大通收購後,實力較弱的雷曼作為次貸市場又一大玩家,是華爾街投行中最為薄弱的一環。隨著市場環境惡化,雷曼成為市場討論和做空的焦點並不偶然。

不過,美國對雷曼拒絕提供救助,這才是導致市場信心崩潰的重要原因。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拒絕救助雷曼的理由是,雷曼已經資不抵債,缺乏合格擔保品,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沒有權力救助私人機構,也沒辦法提供融資。主持危機處置的幾位當事人雖然對此眾口一詞,但卻不斷被懷疑。至今仍有觀點認為,美國放任雷曼倒閉無異於犯罪。

放任雷曼倒閉是一連串事件的結果。雷曼倒閉之前,在美聯儲300億美元擔保的支持下,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市場危情得到緩解;2008年6月開始,政府支持的兩大聯邦住房貸款抵押融資公司——房利美與房地美危機迭起,引發市場動盪,9月7日財政部以2000億美元資金接管“兩房”。這些救助行動花費了納稅人的真金白銀,已經引發美國國內自由派的強烈反對,再加上正值美國大選競爭正酣,更引得進一步的爭議。為避免被認為是華爾街的代言人,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只能明確表示不對雷曼提供任何政府援助。如此表態,部分也是為了敦促私人部門自己解決問題。除此以外,雷曼倒閉也與其締造者、總裁福爾德行事風格傲慢高調不無關係。因此,雷曼破產有其自身原因,但也摻雜著某些政治因素甚至個人感情因素,並非必然。

雷曼倒閉之後,市場行情急轉直下。9月20日,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RAP)”方案,但被眾議院否決,市場出現自由落體式下跌,道瓊斯指數單日下跌7%。此後,美國當局觀念轉變,迅速採取大量補救措施。10月2日,國會通過政府救助方案,提高了救市方案總額,增加了延長減稅計劃、提高銀行存款保險上限等內容。10月8日美聯儲宣佈降息至1.5%,並於12月16日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至0%—1.5%。同時,財政部、美聯儲、FDIC等還聯手出臺一系列措施,對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實施了大力度救助,令高盛、摩根斯坦利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這才使得市場趨於穩定。

觀察雷曼事件之前政府對貝爾斯登的救助,以及事件之後對市場實施的超大規模救助,對雷曼來說似乎都稍欠公平。政府的確不應救助每一家機構,但確實應救助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以避免金融體系出現災難性崩潰,並保證就業和收入增長。即便救助雷曼這樣的私人金融機構會受到強烈抵制,但事後看,因為雷曼倒閉出現的市場動盪,最終還是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實施更大規模的救助。

此外,雷曼倒閉和金融機構救助還會涉及一些重要問題。

一是救助金融機構需要用到公共資源,公眾參與亦不可避免,但這也會使問題複雜化。在雷曼破產、大廈將傾之際,輿論、公眾和國會的過度參與,導致美國的救助決策一度陷入混亂,浪費了寶貴時間,沒能迅速採取有力措施,造成市場失控。

二是救助要處理好公平性問題。其一,華爾街大型機構一直享有高額薪酬,當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救助高收入者,而非救助失去住房、工作的低收入者,必然面臨極大的爭議。佔領華爾街運動就體現了這一矛盾的激化。其二,為爭取問題機構股東的支持、通過併購方案,政府救助時需要照顧其利益,導致問題機構的高管、股東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這也有失公平。

三是問題金融機構都會千方百計將資不抵債危機掩蓋為流動性危機。雷曼的潛在收購方——美國銀行發現,雷曼直到倒閉前,其官方評級還將其資產的真實價值高估600億—700億美元。而在救助過程中,如果當局充分披露問題機構風險,會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如果不充分披露,問題機構則沒有足夠動力尋找買家,對於後來投資者也有失公平。

這些問題和教訓都值得思考。畢竟,雷曼不會是最後一家倒閉的大型金融機構。當前中國國內也正在開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同樣面臨金融機構救助的複雜問題。我們有自己的國情和救助經驗,但雷曼作為影響深遠的近期案例,對投資者的啟示尤為彌足珍貴。

樂錢,為你的財務自由而生。創新型眾籌平臺,合法、安全、透明。各大應用商店可下載樂錢APP。

ID:Leqia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