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大国,进口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占全球的70%。

近年来,中国进口铁矿石供应来源更加集中于澳大利亚、巴西两国,2017年从两国进口量占比达到83.6%,其中仅从澳大利亚进口矿占比高达62.2%。不仅铁矿供应被国外垄断,当前主流铁矿定价(普式)也一直被国内贸易商和钢企所诟病。2008年据称让我国损失7000亿力拓案似乎还历历在目,数据的真实性虽然有待考证,然而澳大利亚矿商对铁矿的全球话语权却不言而喻。力拓案发生至今已近10年过去,中国是否已经夺回铁矿定价权值得我们深思。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一、中国对澳矿高度依赖

1.中国是澳最大贸易伙伴、铁矿进口国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统计,2018年1-3月中澳双边贸易额为324.7亿美元,增长5.9%。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顺差75.5亿美元,下降7.8%。中国继续保持为澳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由于煤炭、黄金、贱金属和液化天然气(LNG)的出口不断增加,包括矿产、金属、煤炭和石油在内的资源出口在2017/18年度达到创纪录的2200亿澳元,同比增长11%。铁矿石仍然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收入来源,在2017/18年度的出货量为614亿澳元。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2.四大矿垄断铁矿供应 澳矿占三席

截至 2016 年,四大矿山铁矿石储量和铁元素储量分比为 17.94%和 20.84%,但其平均品位达 56.0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8.24%,其产量在 2015 年合计达 10.01 亿吨,占比高达 49.91%,铁矿石行业呈现四大矿山垄断格局。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二、铁矿定价机制演变——力拓案背后浮现铁矿定价的乱象

1. 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机制始于1980年

目前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主要参照早期日本与矿山签订合约的经验。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机制始于1980年,这种长协定价机制计价基准为离岸价,同一品质的铁矿石各地涨幅一致,即“离岸价、同涨幅”。这项传统的年度长协模式欠缺灵活性,忽略了年内现货市况的变化,一旦市场价格偏离基准价格,违约就屡有发生。

2. 胡士泰事件暴露铁矿定价弊端 长协制逐步瓦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蓬勃发展,铁矿石全球供需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矿石产量的增长无法满足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原材料严重紧缺,现货价远高于长协价,长协年度定价机制逐渐解体。2009年在日韩钢厂确认了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与日本钢厂厘定的年度基准价格之后,中国与三大矿山之外的FMG达成了价格略低的协议;2010年中国拒绝了三大矿山协定的年度基准价格,铁矿石长协年度谈判就此破裂,转为采用季度以至最终月度以指数挂钩的定价模式。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2009年,在铁矿石定价谈判期价,中国钢铁业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统一战线”。中钢协曾发表声明称,因力拓未认真履行对中国钢铁企业的长期贸易合同,呼吁所有中国钢铁企业和进口铁矿石的商贸企业“不支持或不参加力拓对中国市场推销现货贸易铁矿石的活动”。中钢协就曾一再警告,中国国内钢铁企业不得擅自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国际三大铁矿石公司私下就价格进行谈判

。此外由于20多家钢铁企业能够买到长协价(当时定价方式)铁矿石,而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此资格,只能从现货市场购买高价现矿。此外,巨大利润差额的存在使得某些大型国有钢企成为了铁矿石的“二道贩子”,既生产钢铁,又作为铁矿石贸易商,高价倒卖铁矿石给中小型钢企,谋取长协矿价格与现货价的巨大差额利润。

在利益驱使下,仍有BX、PG等钢企绕过中钢协私下与力拓进行谈判签订协议,这也迎合了力拓集团的利益。力拓一直力图绕开中钢协和大型国有钢企直接与中小民营钢企协定长期供货协议,一方面可以瓦解中钢协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通过谈判可以对此类公司的商业情报有充分的了解。案发前胡士泰就曾拜访过包括WG在内的不少大型国有钢企,并通过谈判未来合作计划的机会可能刺探到了相关商业情报,为其后“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中国国家秘密”埋下了伏笔。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2009年上海市检察机关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力拓案牵出铁矿石贿赂链,涉及多方利益。媒体透露,被有关部门带走的力拓上海办公室办公电脑,该电脑内有数十家与力拓签有长协合同的钢企资料。资料涉及了企业详细的采购计划、原料库存、生产安排等数据,包括大型钢企每月的钢铁产量、销售情况。有研究人员认为,“‘窃密门’可能会牵扯到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

商业谈判关键是底牌,这些关键数据被我们的底牌被对手摸了去,使得钢铁业出现了越谈矿价越高的怪象。翻看当年的铁矿石谈判战绩,中方可谓是节节败退,在2004年度上涨18.6%、在2006年度上涨19%的基础上,2008年度的谈判结果是:巴西淡水河谷的涨幅达到65%(巴西南方系统精矿)和71%(卡加拉斯粉矿),力拓与必和必拓的涨幅达到了79.88%(粉矿)和96.5%(块矿)。在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钢协和宝钢的谈判代表给国民这样一个惊愕的涨幅,不满之词充斥坊间。

据当年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西方多个媒体引述中国保密局网站一篇文章的报道称,

“力拓案”已经让中国损失7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保密局的文章指力拓的商业间谍行为让中国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其中涉及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购买、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所提出的经济损失额度相当于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10%,达7000亿元人民币。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在2015年时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从70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我们遭受的损失巨大。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显得高度一致,对中国处理力拓间谍案横加指责。我认为,中国抓捕商业间谍完全是出于本能的自卫反应。”力拓事件背后,中国钢铁业在铁矿定价的乱象正在凸显。

胡士泰事件之后至今,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主要为以普氏指数为参考的短期定价机制,随着铁矿石期货和掉期等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铁矿石协议短期化、定价指数化、交易金融化现象愈发突出。指数定价已成为现行的主流定价模式,但国际上主要的铁矿石指数主要参考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不具有全面性,难以代表全球的铁矿石价格,且指数制订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在此定价机制下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给中国铁矿市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和风险。铁矿石定价短期化容易造成价格波动,金融化则进一步加剧铁矿石市场的不稳定性,使得铁矿石价格波动得更加频繁和剧烈,致使钢铁企业面临更加动荡的原料市场,进而直接作用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使之不易组织生产,对企业生产和经营造成较大冲击。因此,重构铁矿石定价机制迫在眉睫。


三、破局三驾马车:废钢、产业集中、人民币计价

1.废钢替代铁矿潜力巨大

国内炼钢逐渐减少对外矿的依赖,充分利用废钢资源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形势。

工信部近日发布新修订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规定各地区钢铁企业内部退出转炉建设电炉的项目可实施等量置换,退出转炉时须一并退出配套的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此前的产能置换政策则没提电炉。

今年3月环保限产结束后,钢铁行业人士预计,电弧炉的复产及新投产会带动废钢需求。因吨钢利润较高或为长流程钢厂继续高比例消耗废钢提供条件,业内对今年废钢价格走势普遍看好。2018年电炉钢产量整体也将会出现大幅增长。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据了解,中国钢铁工艺流程面临着结构性矛盾:作为废钢消化主力的短流程电炉,其钢产量在中国占比仅为9.3%(2017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而高炉-转炉长流程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约1.4亿吨的中频炉产能全部取缔,行业利润整体改善的同时国内废钢需求却出现较大缺口。之后,废钢价格下跌成本优势明显,钢厂开始普遍增加废钢使用比例。同时,电炉投复产增多,废钢需求持续上升,此外受2+26城市采暖季限产影响,北方地区钢厂高炉生产受限,继续增加废钢消耗量,以增加产量,高利润情况下刺激了钢厂多使用废钢来提产的热情。

纵观2018年,环保限产日趋常态化,电炉投复产持续增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电炉钢产量预计将大幅增加,废钢需求持续向好。同时高企的吨钢利润驱使钢铁企业继续高废钢使用比例,全年废钢价格或强势运行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电炉炼钢

此外从长期来看,废钢炼钢相对铁矿石炼钢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优势。在强势环保政策下,短流程炼钢优势明显。目前中国电炉钢占比为7%,远低于其他国家40%至50%水平,发展空间巨大。

此外从长期来看,废钢炼钢相对铁矿石炼钢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优势。在强势环保政策的影响下,短流程炼钢优势凸显,目前中国电炉钢占比依然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40%至50%水平,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据SMM钢铁预计,到2025年,我国废钢资源量将达到2.9亿吨,2030年将达到3.5亿吨,巨大的废钢资源量必然倒逼钢铁行业转向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格局。

2.兼并重组提高定价话语权

尽管全球十大钢企中就有五家来自中国,但集中度不高仍是行业定价能力的障碍。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中国政府衡量行业集中度的简单指标是前十大生产商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升级计划(2016-2020)”,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包括“促进兼并和收购”。该计划明确重申了2020年达到60%集中水平的目标,2025年达到60-70%。但到目前为止,该行业集中度在40%左右,还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中央政府的政策鼓励兼并重组,以此创造“国家和区域性龙头企业”。事实上,中国钢铁工业整合和国企改革仍然是中央政府钢铁工业规划中最大的未实现部分。中国目前现存仍有400多家钢铁企业,仍然是全球钢铁行业中最为分散的。

在中国庞大的国有经济中,钢铁并不是唯一一个正在历经并购的行业。由于国资委(负责拥有和管理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整合进程,过去几年其他的行业也实现了大规模的整合。这一趋势包括其他金属和制造业等,涉及横向和纵向一体化。例如,煤炭行业非常鼓励超大型煤炭开采公司的形成,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已与最大的电力生产商合并

3.大宗商品受美元波动影响大 铁矿石人民币计价势在必行

当前,国际大宗商品基本都是以美元计价,在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过剩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子和结构变化将深刻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使其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我国等新兴经济体面临输人型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双重压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弱化美元波动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的震荡效应。


四、打破垄断——MMI铁矿价格指数

为了打破国外矿商对矿价的定价权,维护贸易商和钢厂的最大利益,SMM钢铁创立了一套更为科学、客观的铁矿价格指数——MMI。MMi立足于新加坡,是一家专注于编制并发布世界各地商品现货价格基准的价格报告机构(PRA),是一个不参与生产或者贸易的公正机构。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MMi运用严格的数据驱动方法论来汇编指数并反映现货市场价格。所有指数计算过程中采取的数据以及过程步骤都可以随时被验证。此方法论与IOSCO原则一致,从而确保发布出来的指数不仅适用于现货市场,而且适用于金融机构作为合同结算的价格基准。想要了解更多关于MMi指数,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详询信息顾问 陆 021-51595781)

再看7000亿力拓案 中国为何要争夺铁矿定价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