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窥探民国旧影

1924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末代皇帝被赶出紫禁城,黄埔军校成立,军阀吴佩孚被冠以“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之名,成为登上《时代》杂志的中国第一人。同样是在这一年,爱国华侨卢文仪回国探亲,目睹家乡落后的经济状况,生出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

卢文仪先是投资建造了卢氏支房宗祠“继述堂”,后又斥巨资模仿西洋骑楼建造了大塘墟,用了整整五年。大塘墟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当地贸易市场的局面,因此盛极一时,也使卢氏家族声明远播。

从这里,窥探民国旧影

大塘墟,后来也称民国街,由两段两排相向风雨骑楼组成,骑楼石柱上有花鸟鱼兽的浮雕,中间是由石条铺成的街道,十来米宽。大塘墟的民国老屋有72间,不过都是商铺,并非住房。商铺有双向门面,铺面分隔前铺后铺,铺内由木板隔成两层,形成了商住两用的复式建筑。这种建筑即坚固又不失高雅,墙壁和梁上的雕塑栩栩如生,走廊水泥柱图案经历近百年而无损。虽然经历过历史特殊时期的冲击,原始纹饰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那遗存的百叶窗棂、花瓶浮雕等,仍然有着意犹未尽的复古气息。

从这里,窥探民国旧影

走在这里,时光仿佛变得凝固起来。一排排红砖白墙、风格独特的建筑静静地矗立着,墙体旧得泛白,无法掩饰地显出苍老来,似乎默默地承受着滚滚商业洪流带来的无情冲击与遗弃。但建筑本身的大气与恢弘,依稀可见当年的繁荣景象。你打扰它或者不打扰它,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从这里,窥探民国旧影

如今的大塘墟,还有不少居民住在这里,虽然已经不再是商贸中心,但也存在一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买卖。从本地居民的眼里,既流露出对民国街的自豪,也表达了对大塘未来的期望。这条民国街,足以吸引民国爱好者来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足以吸引导演来拍一场风华绝代的民国戏剧,

但它却被生生冷落在一个远离市区的村野之地。

在时代的洪流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迭,古与今、新与旧、物质与精神、喧哗和孤独,总是在互相交织、碰撞甚至对峙中进化和演变,在汹涌的物欲背后,总有那么些角落,隐匿着灼灼的光辉与精神的坚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记忆。

从这里,窥探民国旧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