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牌坊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周朝时已存在。最初,它是只是门的称谓。到了唐朝,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成为“坊”。坊是居民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门通行。官府提倡伦理道德,

把在节义、功德、科第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者,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于是牌坊多了纪念作用。到明朝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潮州有一条不到两公里长的马路,名为太平路,是潮州古城的中轴线。 漫步于此,恍若走进幽深的历史长廊,一幅生动的潮州历史民俗风情画卷就在眼前展开。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其牌坊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一。根据文献记载,明清两代潮州建牌坊之风极胜,不到两公里的太平路,就有近四十座,可谓世所罕见。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历史上,潮州是粤东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大官名吏多集于此。宋代以后,潮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仅明正德到崇祯年间,潮州考中进士者85人,中举的达568人。清乾隆一朝多开武举与恩科,考取功名的更是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明清两代学风浓厚,牌坊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除了太平路的39座,其余街巷44座,散落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乡镇间尚有57座。潮州因此被称为“牌坊城”。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集中于太平路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形成气势非凡的“牌坊街”。除不复存在的“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其余均为石坊。这些牌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坊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皆有隐藏的含义。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牌坊也有自己的坊眼,那就是坊上所镌的文辞。

它说明了牌坊为谁建、为何而建、由谁所建、何时所建,这些文字蕴含着中国传统人生理念和道德观。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坊眼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不是谁都可以立的。按规定,凡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者,经官府审批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贞节牌坊、仁义慈善坊、功德坊等,要求更严格,要经过当地官府核实后逐级上报,最后由皇帝恩准才能建坊。在明清时期,能获得皇帝下旨建造牌坊,不仅是对个人,甚至对整个家族及地方,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牌坊群历经战争、自然风化,到清末民初已倒塌了一些。到建国后,牌坊年久失修,对居民来说是一个安全隐患,潮州各界人士讨论后决定拆除全城牌坊。拆除前,牌坊均留下了照片,也对坊刻文字做了记录。拆除后除少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大部分已散失无踪。

1986年12月,潮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修复牌坊街被提上日程。但直到2004年,随着“旅游旺市”政策出台,才开始实际修复工作。2007年,重建工程宣布竣工。

重建的23座古牌坊,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

十里牌坊街,悠悠潮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