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新初一如何科學規劃學業?改革後哪種學生更吃香?

日前,北京市教委發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北京中考再次改革。

本次中考改革方案將直接影響2021北京中考考生(即2018屆新初一考生),而2019屆和2020屆北京中考考生繼續沿用2018中考改革方案。但不管是哪個年級的家長都對中考改革的變化有疑惑,北京中考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呢?

此次改革,出現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新變化:地理、生物考試安排在初二第二學期末;道德與法治成為必考;歷史、地理、政治(道德與法治)等科目分值變為80分,等等。從2018年9月入學的初一學生開始,適用本辦法。

改革前後對比


北京中考改革,新初一如何科學規劃學業?改革後哪種學生更吃香?


變化1:考試科目發生了變化

2018-2020北京中考,必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和體育;實行5選3選考。

而2021年開始,北京中考實行全科考試,歷史、地理擇優1門計入中考成績,生物、化學擇優1門計入中考成績。

變化2:中考分值發生了變化

2018-2020年,中考總分為580分;2021年,北京中考總分為660分。

變化3:招生方式發生變化

2018版中考招生方式較多,2021版中考招生方式變為統招、校額到校和自主招生三種形式。


1

建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

將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兩考合一”,實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現一考多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基本依據。堅持全開全學、全科開考,引導學生紮實學習每門科目,全面提升義務教育階段育人質量。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由市教委統一制定要求。其中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9門科目由全市統一命題、統一考試、分區評卷。

學生在完成每門科目課程內容學習後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行隨教、隨考、隨清。其中地理、生物考試安排在初二第二學期末,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化學考試安排在初三第二學期末。

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分值均為100分。其中外語卷面考試60分,聽力和口語考試40分(與統考筆試分離,學生有兩次考試機會)。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分值均為80分(含10分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或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體育與健康分值40分。藝術(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考試以等級成績呈現。

(以上內容引用自《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2

改革招生錄取辦法

在全開全學、全科開考、全科賦分的基礎上,從12門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中,確定8門按原始成績計入中招錄取總成績,滿分為660分。其中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道德與法治、物理6門成績必須計入,另外在歷史、地理、化學、生物4門成績中擇優確定2門成績計入(按照文理兼顧原則,在歷史、地理中擇優確定1門,在化學、生物中擇優確定1門)。

(以上內容引用自《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3

政策評析

①道德與法治課地位從選考變為必考

本辦法實施以後,道德與法治(“政治”課)的地位上升,以80分的分值算入中考總分,僅比數學等科目少20分,所有同學必須都進行本科目的考試,重要地位由此顯見。

文理兼顧,初一需要打好全科基礎

根據最新政策,按照文理兼顧原則,在歷史、地理中擇優確定1門,在化學、生物中擇優確定1門。但是,也不建議同學們在初一開始就確定,儘量能夠給多個科目打好基礎,分散風險。

③初二就要考試的生物和地理

如果在初二之前拿下地理或者生物,就能提前鎖定兩個優勢科目,初三中考科目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可以重點備考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道德與法治、物理等科目。如果初二生物和地理並不理想,那麼初三生化和歷史的學習壓力就會不小。

④哪些同學會受到影響

從2018年9月入學的初一學生開始,適用本辦法。

⑤重視史、地、生和道德與法治(政治)

在初一階段,並不建議大家直接作出選科決定,一方面是因為所有科目均需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另外也是為了防止初二下學期考試發揮不理想,還能在夯實初一、初二學習的基礎上,拿下初三的中考科目。

大家一定要認識到:新中考改革後,整個三年沒有任何一年可以揮霍,甚至地理等科目不再有此前的一年總複習時間,因為結課後就要中考。所以,初一學好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就成了重要的一環。

何種考生吃香

伴隨著北京中高考改革,學生的課表變了、上課形式變了、上課內容也變了。家長在關心孩子成績的同時也在疑問,什麼樣的孩子更適應未來的中高考改革?北京中高考改革形勢下,什麼樣的考生最吃香?

1

什麼樣的孩子

更適應未來中高考命題的變化?

近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在北京市“展望‘十三五’發展譜新篇”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上回答提問時表示:

思維活躍,視野寬闊的孩子更能適應這種變化,僅僅學教材,僵化地做過去體系下的題目是不行的。思維活躍,關注校園生活,能夠在生活和實踐當中使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和說明問題,這樣的孩子是吃香的。再一個,善於進行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繫,也是一種優勢。

實際上,孩子掌握知識和未來進入社會,學科之間的邊界在某些學段是模糊的,比如一二年級很難分出純美術課還是純數學課,或者是語文課;到高中有項目學習班,各個學科綜合。未來善於穿越學科邊界、善於方法的融通並且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學生是吃香的。

因此應鼓勵學生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於迎接新中高考,對於本科階段的學習,甚至走向工作崗位都是有好處的。這次談到所謂適應中高考,實際上跟孩子一生的成長,以及適應今天的素質教育,這三張“皮”是合在一起。

2

考出好成績需

廣泛閱讀、完整讀原著

縱觀去年與今年的中高考,閱讀能力成為試卷考查的新看點。結合閱讀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卷中,其他各科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高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劉德水錶示,閱讀量的加大很好地貫徹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精神,向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的校長、教師和學生及家長髮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今後高考側重於考查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積累和知識融通、應用能力,靠死記硬背和課本中節選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績的,因為上面所說的任何一部名著,學生都不可能在高三一年讀完。“這就需要考生不僅要廣泛閱讀,而且要完整地讀原著,考出好成績。”

3

多動手多體驗

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查。方案中規定,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門考試科目滿分均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分數,這也意味著學生必須將學習搬到社會大課堂中,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特級教師陶昌宏認為,這些措施旨在引導教學以學生為本,著眼於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引導教學重視學習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覺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家庭中的各類資源,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環境,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支持。讓學生在體驗和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研討解決方案,真正體現“做中學”。

4

親近傳統文化

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書法、匾額、對聯、兵法、連環畫、京劇、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學名著……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兩年中考中都有所體現。在高考中,文言文、文學類閱讀等都增加了閱讀量;文綜的“穀雨資料卡”引導考生思考節氣智慧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考查對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的理解等。

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高級教師張媛認為,通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接受德育和思想層面教育,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了孩子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傳統文化教育能引導孩子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孩子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她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外關注傳統文化,學校也要創設機會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

5

擅長邏輯思維

和陳述表達的學生更有優勢

開放性試題將是未來中高考的一大特色。專家表示,考試中安排開放性試題,供學生選擇不同的解決策略,為學生提供彈性的發展空間,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

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王玉起認為,考題呈現了一定的開放性,最終答案需要學生自己表達觀點和想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及陳述表達能力。試題背後折射的教學導向和育人價值卻是值得每位教師深思的:機械記憶、單調計算、模仿應用必須摒棄,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等,一定是今後教學改進和加強的主旋律。

北京中考改革,新初一如何科學規劃學業?改革後哪種學生更吃香?


啟達教育國慶名師名校訓練營火熱招生中,9月15日前報名,即可享受1000元路費報銷!訓練營課程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