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突出抓好五个方面恢复灾后重建 目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齐鲁网潍坊9月15日讯15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召开抗灾救灾第八场新闻发布会。

安丘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建华通报了安丘市灾后恢复重建最新工作进展情况。

受“温比亚”台风影响,安丘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全市共有18.27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78亿元。灾情发生后,在省委、省政府和潍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丘市迅速启动自然灾害Ⅰ级应急响应,市级领导包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干群一心、众志成城,全力投入抗灾救灾一线,第一时间转移群众、紧急救助、抢修设施,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目前,受灾群众全部妥善安置,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涌现出了郚山镇南逯村党支部书记于志良、柘山镇后马时沟村村务负责人李洪明、凌河镇娄子埠村李方勤等一批抗灾救灾先进典型,形成了齐心协力参与支持灾后重建的强大正能量,做到了抗灾救灾有力有序有效。

下一步的灾后恢复重建,安丘市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把受灾群众安居问题放在首位,加快灾毁房屋恢复重建

这次灾害,共造成安丘市1740户房屋受损,其中倒塌167户,经鉴定为D级474户、C级381户。对这些群众,通过租房、投亲靠友等方式,妥善及时解决了居住安置问题,全部落实了应急和过渡性生活补助政策。当前,修复重建已全面展开,已完成修复505户、重建27户,力争今年10月底前完成除整村搬迁外的所有受损房屋的修复重建。对灾毁房屋多、安全隐患大的7个村,经过专家鉴定,需整体搬迁,涉及1389户、4657人,数量多、时间紧,迁建任务繁重。对此,在潍坊国土、规划、住建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已全部完成了7个村所有群众的宣传动员和安置选址,并展开规划设计。下步,制定完善安置方案,精心组织,倒排工期,确保明年9月份回迁。关于这次受灾群众特别是4617名受灾弱势群体的安全温暖过冬问题,将综合采取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发放过冬棉被等措施,全力予以保障。

以减少损失为目标,加快灾后生产自救和农业设施修建重建

安丘市农作物受灾22.35万亩,损毁大棚5018个;受灾养殖场户111个,溺亡家禽68万只、家畜2336头,受灾棚舍94个;35家企业受损。灾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组织294名农技人员成立35个小组,深入14个镇街区田间地头,分类指导做好田间排涝、病虫害防治、溺亡畜禽无害化处置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种植业方面,对符合种植条件的地块和大棚,抓紧组织群众突击补种大葱、香菜、白菜、油菜等适时作物1.5万亩,其中大棚补种6328亩。把恢复生产与大棚升级换代结合起来,加快受损大棚整修、加固和重建,提升设施农业标准档次。目前,5018个受损大棚已整修加固1562个、重建233个,9月底前全部完成损坏大棚的整修加固,10月底前重建高标准大棚3460个。畜牧业方面,损坏程度较小的86个棚舍,已完成污泥垃圾清理、修缮加固、防疫消毒,全部恢复生产。冲毁的8个棚舍,正在准备物料,10月底前建成投用。592个未受损但存在隐患的棚舍全部进行了加固。同时,对692.8吨溺亡畜禽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完成消毒灭源3713处、155.4万平方米。工矿企业方面,35家因灾受损企业,已全部恢复生产。针对农业受灾面积较大、农业闲散劳动力增多的情况,制定了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加快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的意见,举办了抗灾救灾就业扶助招聘周,组织距受灾群众较近的2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对实施的水利、交通等灾后重建工程,优先吸纳当地受灾群众务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围绕提升防洪拦蓄能力,加快水利工程隐患整治

这次灾害共造成安丘市55座小型水库、218座塘坝,236处河堤、干渠、拦河坝受损。

洪水消退后,在省、市水利部门的支持下,组织85名专家、技术人员,对全部130座大、中、小型水库及拦河坝进行了排查和安全鉴定。本着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对受损的7座拦河闸坝、55座三类水库及受损坝坡逐个制定加固重建和隐患整治方案。重点实施7处拦河闸坝修复重建,55座三类水库修复,镇村水毁水利设施修复等工程,计划投资3.3亿元,明年汛期前全面完成修复重建任务。同时,对这次排水不畅、发生涝灾的农田,高标准实施一批农田水利提升工程,进行防汛抗旱综合治理,增强排涝抗旱能力。

以安全畅通为目标,加快交通设施修复重建

全市共有130座桥梁、105座涵洞、97段道路49.2公里受损。本着“先通后畅”的原则,对水毁道路、受损桥梁和涵洞进行了突击抢修,目前,所有水毁道路全部畅通。省道下小路王家赤埠桥冲毁后,2天打通便道,4天完成设计进场施工,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预计10月底实现通车。对于其他受损路桥特别是农村公路,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分别制定了维修重建方案,规划投资1.99亿元,对损坏的桥涵和道路进行维修、改建或加固。造价低于20万元的131个单体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72个,10月底前全部竣工;造价20万元至400万元的84个项目已编制完成施工方案,11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造价400万元以上的11个项目正在抓紧设计,明年汛期前全部竣工。

结合品质城市建设,加快市政设施恢复重建

灾害共造成14条市政道路、1座桥梁,111处绿化以及供热、供水、燃气等管线设施损坏。目前,受损电力设施、供水管网、通讯设施已全部恢复正常。

前期,本着应建尽建、节约高效的原则,全面梳理市政工程项目清单,分类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迅速启动了恢复重建。15处冲毁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已修复13处。56处受损管线设施已修复48处,剩余5处供排水管线正在昼夜施工,3条跨汶河供热管道正进行方案设计,供暖季前完成修复。

工作中,聚焦聚力五个关键点,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推进。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下设10个工作组,分类推进恢复重建项目,确保各项任务高效落地。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对上级出台的灾毁房屋修复重建补助、灾毁房屋及农业设施重建信贷、灾区恢复重建税收支持和土地保障等各项政策,不折不扣精准落实到位。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救灾恢复重建的各项支持援助政策,多方筹措重建资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千方百计保障灾后重建资金需求。四是严把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坚决防止无资质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坚决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建设环节,坚决防止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着力建设精品工程、百年工程。五是强化审计监督。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坚决做到绝不允许虚假招标、绝不允许层层转包、绝不允许各种势力插手“三个绝不允许”。加强对救灾资金、物资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确保各类救灾款物公平公开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