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爲何有些王朝國祚難破300年?

葉夜love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和大家說個歷史故事吧,南宋末年,賈似道掌權,蒙古軍隊已經開始進攻南宋了,當時朝廷可以說外患嚴重,皇帝就派賈似道去前線支援。賈似道路上,手下人就問他有什麼退敵良策,他說沒有,手下人就好奇既然沒有問什麼你還要求去前線支援。

賈似道是這麼說的,宋朝立國三百多年了,該滅亡了,我們投降吧。

宋朝開國,960年到1276年,三百多年的歷史,那時候的人們就認為該滅亡了,我們不說全部,畢竟賈似道不代表所有人,但畢竟代表一部分人的觀點。

這個可能和五行相生相剋,朝代輪迴有關係。

當然這是當時人的一種迷信看法,但畢竟當時代表一種觀點,所以很多時候,人們覺得王朝氣數已盡,就牆倒眾人推了。

明朝滅亡時候也有這個觀點,當時是內憂外患,一個是後金,一個是農民起義軍,明廷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堵窟窿的辦法,就像現在的套路貸,慢慢地還不上了,窟窿堵不上了,明朝也就滅亡了。

滅亡唐朝的朱溫,他哥哥朱全昱說過一句話,朱三,你本無賴,蒙上天眷顧,讓你當個節度使還不行?奈何你滅了唐朝300年社稷,你這樣我們朱家是要遭報應的。

結果,朱溫和兒媳婦亂倫,被親兒子朱友珪殺死,兒子之間又相互仇殺,朱友貞滅了朱友珪,最後朱家王朝被死敵李存勖滅了。

這算報應吧。

綜上所述,當時人們都有個宿命的看法,有的時候王朝滅亡,是當時人二三百年差不多了,牆倒眾人推了。

其實更重要的是,開始皇帝都是從刀光劍影過來的知道獲得江山不容易,為了長治久安,願意採取有利於百姓的措施。

而越到後面的皇帝,從小在深宮中長大,對民間不瞭解,養尊處優,不知道百姓疾苦,所以很多措施不利百姓。

最重要的一點,長久穩定帶來的問題。最底層和最高層中間那部分人固化了。

最底層的生活最高層不瞭解,中間階層人盤剝底層百姓,矇蔽上聰。

所以雍正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才會那麼難辦。


勾勒歷史的世界


王朝壽命不超過300年,總是從農民起義的角度去探討,很明顯走了死衚衕,什麼有意義的結論也得不出來!

之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王朝的統治時效不超過300年,主要是因為300年後就會發生很嚴重的“農民起義”,然後這個王朝土崩瓦解,迅速崩潰。

表面來看,貌似正確。
  1. 東漢被黃巾起義整崩潰,魏蜀吳這些軍閥摘了桃子;

  2. 唐朝被黃巢起義整崩潰,朱溫李克用這些軍閥摘了桃子;

  3. 元朝被紅巾軍起義整崩潰,朱元璋後來居上當了皇帝;

  4. 明朝被李自成張獻忠整崩潰,福臨小兒走狗屎運當了皇帝;

  5. 清朝被太平天國和捻軍整崩潰,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些軍閥篡了位。

但是,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

以上所謂的“農民起義”,領導者和骨幹力量都不是農民!

  1. 黃巾起義領導人張角,是一個神棍和老中醫,你說他會種地,豬都笑了,

  2. 黃巢是一個私鹽販子加黑社會頭子,這樣的人要是會種地,唐朝絕對萬世一系!

  3. 紅巾軍的領導人韓山童、 劉福通,這是白蓮教地下幫會頭子,即使不造反,也是地下皇帝!

  4. 李自成是基層公務員,張獻忠是小商人(和關羽一樣販賣紅棗的),和農民也是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5. 太平天國六王中,洪秀全馮雲山是詭異基督的讀書人,楊秀清韋昌輝是燒炭黨人領袖(勞動密集型企業途眾超過),蕭朝貴石達開直接就是地主老財,這些人怎麼看都不向農民!


更別說,更多的埋葬舊王朝開闢新王朝的,本身就是權貴!

王莽以外戚篡權,楊堅搶了小外孫的皇位,李淵搶了小表弟的皇位,趙匡胤搶了結義大哥的皇位。這裡面你哪隻眼睛看到農民起義了?

王朝週期律的唯一合理解釋是——皇帝直接面對億萬庶民,權力鬥爭沒有任何緩衝區!

這個結論的理由有三:

1,封建制下更穩定。

封建,說的是封邦建國,秦朝以前,我國就是這樣。歐洲的中世紀、日本明治維新前,全都是這樣。

這種制度的典型特點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情況下,如果底層的新手村出現一個造反天才,需要先滅村長、再滅鄉長、再滅縣長,,,,每一次的造反都會面臨周邊勢力的聯合反撲。及時暫時獲得成功,條塊分割支離破碎的國家,老百姓都沒去過隔壁村,你讓他幫你統一天下,不是開玩笑嘛!

反過來說,秦始皇之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所有的官員都要為皇帝一個人服務,所有的百姓都要向皇帝一個人效忠。皇帝一方面是金字塔頂端,同時也是倒金字塔的底端,鴨梨山大啊!

如果有人要造反,那就是一句話“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問一句,皇上你怕不怕?工作幹不好,辭職的機會都沒有!直接死!

2,清朝差點萬世一系。

清朝的統治體系,算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最好的,沒有外戚專權,沒有太監干政,沒有宗室掣肘,清朝皇帝身兼政治軍事文化宗教權力於一體,還有一個數十萬人的八旗集團當皇帝的擋箭牌。

1911年清帝退位,軍閥們每人敢動他!這和幕府時代的日本天皇何其相似!要不是祖上造孽太多,萬世一系完全有可能啊!

清廷在司法實踐中,也是堅決遏制“告御狀”之類的越級上訪。因為他們知道,地方官不管多壞,始終都是皇帝的擋箭牌替死鬼!什麼地方發生暴亂,弄掉地方官就是皇恩浩蕩了。你說說,還有人造反當皇帝嗎?

3,皇帝素質存在遞減規律。

皇帝素質遞減規律,可以解釋王朝週期律。皇帝制度下,每個人都覬覦皇位,皇帝一旦素質下降,就會遭遇篡權奪位或者民間暴亂!


皇帝素質下降,包含這樣幾種情況:

  1. 皇帝生育素質下降,西漢和滿清都有皇帝三次不能生育的情況,權臣操作空間大;

  2. 皇帝年幼或者腦殘,東漢的嬰兒皇帝、兩晉的白痴皇帝都是造成滅亡的誘因;

  3. 皇帝業務素質下降,各種倒行逆施各種胡鬧,比如崇禎抓鬮選宰相,不滅亡才怪!

1945年,毛主席和學者黃炎培聊天,形成了“千秋窯洞對”,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黃炎培提出“黃氏週期律”

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都沒有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大凡初期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人,沒有一人不賣力。而環境地位不同了,精神也漸漸地放下了。‘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週期率的支配。

學富五車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毛主席,直接拋出了他的“千秋窯洞對”

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感謝毛主席,讓我們有今天幸福安寧的生活!


歷史知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中國曆朝歷代持續的時間: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持續時間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持續時間555年。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持續時間271年。

4、東周: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56年,持續時間516年。

5、秦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持續時間1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持續時間210年。

7、新莽:公元8年到23年,持續時間15年。

8、東漢: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持續時間196年。

9、西晉: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持續時間51年。

10、東晉: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持續時間104年。

11、隋朝:公元581到公元618年,持續時間38年。

12、唐朝: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持續時間290年。

13、北宋: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持續時間168年。

14、南宋:公元1127年到公元1279年,持續時間152年。

15、元朝: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持續時間89年。

16、明朝: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持續時間276年。

17、清朝:公元1644年到公元1912年初,持續時間267年。



除了夏商周三朝持續的在四百年以上之外,自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開始,均沒有超過300年的,其中最長的唐朝的290年,其次是明朝276年,清朝267間,西漢210年,東漢196年。

這些封建王朝,就彷彿一個又一個的輪迴,從新生到消亡,都是極其相似!

除了西漢是被外戚奪權、西晉自己作死、東晉被權臣奪權、兩宋是被外族所滅之外,其餘王朝的覆滅,大抵和農民起義有關!

比如說秦末的農民起義、新莽時期的赤眉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的皇朝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的闖王起義以及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

之所以會這樣,與封建時期的土地制度有關!

中國的封建社會本質上來說是一個農耕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而中國封建社會存在著三種土地制度: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

而這三種土地所有制,除了國家土地所有制帶有一點公有制的性質之外(士兵屯田),其餘兩者都是很明顯的私有制,土地是允許買賣和兼併的。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錢生錢是最快的,放在封建社會同樣適用。

當一個新王朝建立時,為了維護統治開始重新分配蛋糕:皇族一份、其他地主階級一份、農民一份。

這其中皇族和其他地主階級佔大頭,百姓佔小頭。不過,一開始的時候,百姓擁有的土地能夠讓他們生存下去。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地主階級就開始錢生錢,去兼併農民的土地。當兼併到一定的程度,農民沒有生存資料了,就難以活下去了(這個時間,沒有超過300年的)。


這個時候在外力的刺激下(天災或人禍),一個領頭人振臂一呼(這裡要注意,這個領頭人一開始可能是農民,但最終十有八九不是農民,除了朱元璋),農民開始造反,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

然後,新一輪的輪迴開始!

之所以會造成這個輪迴,根本的原因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


小鎮月明


中國的封建皇朝國祚很難突破三百年,我認最根本原因是土地兼併嚴重,加之階級固化嚴重。土地是財富基礎,階級是社會關係問題,這兩個問題得不到緩解,則會通過暴力革命重新洗牌重來!

漢朝之後的領土範圍大致固定了,新開發的地區多數不適應農耕經濟,反而要對新地區進行財政補貼。因此各朝各代的可耕種面積是有限的,承平日久會導致人口增多,人口多了土地卻難有增加,這就會導致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吃不飽飯,必然會起義造反,最終通過戰爭手段大規模削減人口,以達到人口與土地的平衡。



古代人口數量遠遠少於現在,只要妥善開發土地,那麼必然可以養活很多人。問題在於土地兼併嚴重,所謂土地兼併是指有錢人、有權人通過不平等的經濟交易手段取得大量土地,然後交給佃農耕種,自己收租過日子。土地兼併導致的後果是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國家稅收大幅度減少,進一步導致貪腐橫行,軍隊戰鬥力和忠誠度劇降!古代國家徵稅對象只是工農士商,對於官紳是一律不納稅,不服役的。兔子少了,狼也就惡瘦了;狼多了,兔子也就少了。



各朝各代都會分封自己的皇族成員,這些皇室子弟經過三百年繁衍,數量是十分巨大的。有人統計明朝的王子王孫到明亡時有數百萬之眾,如果加上各個功勳貴胄的後代子孫,數量可達千萬以上!這些特權階層是土地兼併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的巨大蛀蟲與負擔!所以一個王朝最多三百多年的國運,這是他們的制度決定了的,非人力可改!



大秦鐵鷹劍士


這恐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讓人費解的“特色”吧,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確沒有前後相續的兩個朝代,存活超過三百年,由於種種原因,即使超過三百年,也是前後有斷層或者夾層的相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怎麼理解呢?若說超過三百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至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享國194年;公元23年王莽新朝覆滅,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至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享國195年。西漢、東漢加起來有389年的歷史,超過了三百年。

但是西漢、東漢雖然常放在一起說,但歸結起來卻是兩個人朝代,中間還夾著一個王莽的新朝15年。

究其覆亡原因,若說遇人不淑,倒也無可厚非,畢竟西漢、東漢都是因為權臣篡位致使滅亡,但要說權臣當道是王朝更迭的原因,顯然也不太讓人信服,因為滿清皇室存在了296年,細心的讀友可以發現。


滿清的皇帝普遍素質還是很高的,既沒有暴君如秦始皇、殺伐如朱元璋、昏聵如嘉靖帝,但也僅僅是存在了296年,就在國人的一片聲討中黯然退場。

若說暴政、沉重的徭役,倒也有那麼幾分道理,以法為師的秦朝,修長城、修馳道、修阿房宮、修秦陵……最終把自己修進了墳墓,作為封建王朝的開創者,僅僅享國15年。

與其差不多的還有隋朝,修大運河、修長城、修陵墓、修倉庫……,也是搞得民不聊生,最終享國34年而亡。

其他的封建王朝,超過清朝的根本沒有,因此,綜覽整個封建社會,總括朝代更替規律,還是能夠總結出一些原因,首先就是沉重的徭役賦稅,導致民不聊生。

再就是嚴重的土地兼併,這也是根本原因,每一個朝代的後期,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大量的土地被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都是導致王朝更替農民起義的終極原因。


歷史三日談


三百年,似乎是一個詛咒,從秦朝到清朝,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有所避免,這是封建王朝最大的特色。

究其原因,非常好理解。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農耕社會,社會的中流砥柱是農民,依靠土地,養活一大批人。但是種地豐收還是欠收,取決於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氣候


氣候好理解,氣候降低,糧食大幅度減產,小農經濟遭受到破壞,封建社會產生動亂與動盪,加上長久的饑荒,人口銳減。所以,每逢此時,史書上記載的一定有“相食”字眼。

人飢餓死去,越來越多,累累屍體荒野,若沒有及時處理,瘟疫爆發。某種人藉助這次機會,號召民眾,起義便產生,各地紛紛揭竿而起,重新洗牌,建立新的王朝。

而這中間間隔的時間恰恰是300年,300年一次鉅變。除了糧食減產外,北方遊牧民族也會南遷,二者共同點是都會爆發戰爭。

北方遊牧民族屬於靠天吃飯,哪兒草茂盛,往哪兒走。若氣候變冷,草原上的草凋零,牛羊大片死亡,沒食物的他們便南下,依靠搶奪我們的食物為生。矛盾也由此爆發!漢武帝打匈奴不正是如此嗎?



第二個因素是土地的多寡

氣候變化,影響著糧食產量,但是人能擁有的糧食過少,人口又多,所以爆發戰爭。忍不住一問,為什麼沒存糧?因為土地兼併。

新的王朝建立,第一件事一定是重新分配土地。接下來就是朝廷中央和地方豪強的博弈。初期,朝廷依靠土地所獲得的稅多,農民也屬於自耕農,自給自足,老實上稅。

但隨著王朝發展,地方豪強開始侵佔田地,自耕農也變成傭農,那朝廷的稅也就在慢慢減少,朝廷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弱,朝廷沒錢來運轉,怎麼不變弱呢?


一旦爆發混亂,朝廷力不從心,動亂越來越大,又是重新洗牌。300年恰恰是土地兼併的極限。

綜上,我認為王朝難破300年的原因是“氣候變化”和“土地兼併”。所以,不難發現,王朝末年時,一定會有農民起義,那時候王朝處於“政治腐敗+民生匱乏”。


非常茴香豆


一個朝代的制度決定了王朝的長度,自從王朝誕生之初,這個王朝便已經為將來的滅亡打好了基礎。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自秦以後,沒有任何王朝的國祚超過300年。有人說漢朝和宋朝都超過了,但東西兩漢和南北兩宋本質上並不是同一個王朝,他們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王朝制度的選擇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後,進入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時代,歷代帝王都希望政治經濟向中央集中,這樣就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鬥爭。

初期的開國帝王在創立王朝之後,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收緊權力,如秦始皇、隋文帝、宋太祖的做法。再有一種選擇就是下放一部分權力,如漢高祖劉邦、晉武帝司馬炎、唐太宗李世民、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等等。



我們先說說收緊權力,如秦朝,權力過度集中,整個社會以秦始皇一個人的意志轉移,最終引起了原來佔有權力的六國貴族不滿,迅速走向了滅亡。

隋文帝之後的楊廣也是如此,過度想要集中權力,引起了豪門世族的背叛,最終唐朝代替了隋朝。

宋太祖趙匡胤選擇了比較溫和的手段集權,雖然沒有引起內部的叛亂,但是卻造成了整個宋朝兵勢孱弱不堪,對外戰爭屢屢割地賠款,釀成了靖康之恥,北宋因此滅亡。

新繼任的南宋依然繼承了趙匡胤的做法,最終因為兵勢孱弱,被蒙古滅亡。




看來過度收緊權力不行,那麼下放部分權力可以嗎?答案顯然是不行,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擁有了一部分權力,就會要另一部分權力。

漢初劉邦除掉異姓王后,大肆分封同姓王侯,結果僅僅幾十年後就引起了七王之亂。

同樣晉武帝以宗室為屏障,獲得權力的宗室想要奪得更大的權力,結果引起了八王之亂。

唐朝下放權力,有了節度使制度,造成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最終被朱溫滅亡了唐朝。

朱元璋的分封更狠,在其剛剛死後,朱棣就發動了叛亂,奪取了天下。

經過下放權力引起叛亂之後,新晉的帝王都選擇收緊權力,於是就陷入了上述的矛盾之中,輪迴再次上演。



不患寡而患不均

除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的較量外,還有普通百姓和統治階級的利益鬥爭。

王朝建立之初,因為皇族成員和政府官員比較少,所以侵佔百姓資源也比較少。但是到了王朝的後期皇族成員爆炸式增長,而且階級利益固化,有權有勢的人佔據了大部分社會資源,百姓民不聊生,唯一的出路就是拼死一搏,再次為社會洗牌。



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分封子孫於各地,當時分封的親王、郡王、將軍一共四十九位。然而200多年後,朱元璋的子孫竟然有20萬以上,甚至在明朝滅亡時,其子孫可能已經達到了百萬以上,當時山西的稅負都不能給夠山西宗室的俸祿。而河南的親王更是佔據了河南三分之一的土地,其他郡王、國公等更是不可計數,這就造成了普通百姓的反叛。



那麼在王朝中期,政府為了百姓權益改革洗牌可以嗎?這種情況也是不可以的,西漢末年王莽為了百姓權益選擇改革,最終被以劉秀為代表的豪門大族推翻,重新建立了秩序,而劉秀也吸取了王莽的教訓,極力的討好世族豪門,最終也為東漢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我是越關


自秦以後的歷朝歷代,無不上演中央皇權與地方豪強爭奪土地和人口的鬥爭,最終都是雙輸的局面—王朝覆滅,這種週期律無法避免

自秦之前,裂土分候,天下共治,小國寡民,大家各得其所。

以周為例,周天子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把天下已知的土地分封給王室貴族和功臣良將,讓他們作為一個個衛星國,拱衛周王室。

周天子對諸侯的要求不高,一般也就是隔個幾年到天子那報道一下,述個職納個貢,遇上週王要打仗就帶兵跟隨出征。

天子封土地給諸侯,諸侯再封給公卿貴族,公卿貴族也可以再封給自己的子弟,一級一級。

這種體制下,國家統治的成本非常低,反正平時大家各過各的,諸侯之間打來打去,周王也管不了就漸漸人畜無害。

當時人少地多,生產力也不發達,土地兼併也不嚴重,基本上沒有改朝換代的風險。

自秦以後,皇權獨攬,與地方爭權,最終總是雙輸的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從丞相到縣令,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以郡縣制為保障,以發達的驛道和文書網絡為依託載體,秦帝國建立了可以直管到每一個農民的高度的中央集權網絡,這也使得他能調動龐大的人力物力修長城、建宮殿、搞移民等。

這種強大的統治力量可以保證國家擁有空前的資源調動力量及動員能力,也能保證國家穩定的財稅,不過就是不能太透支民力,最終秦朝就死在了濫用民力、橫徵暴斂上。

而後世的朝代,基本沿用了秦朝的這種中央集權體系,最多在細節上根據需要做一些改動而已。

這就逐漸形成了以下的歷史現象:

王朝初期,由於百廢待興,人口稀少,土地又多,開國皇帝都會體察民情,休養生息,於是大家就努力種地,這時候豪強也很少,民間大多是自耕農,佃戶很少很少,大家安心種地、按時交納皇糧國稅,然後自己也能衣食無憂,隨後在開國100年左右,王朝都能達到頂峰狀態。

但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問題,人口相對建國初期增長了好幾倍甚至十幾倍,但是土地的增幅是有限的,而土地兼併卻愈加嚴重,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要麼流亡出去,要麼淪為佃農,不管這些農民的歸宿如何,這都意味著朝廷能收的稅會劇烈下降,能徵的兵和調的勞役也每況愈下。

這也好理解,自耕農的稅容易收,地方豪強家的稅,地方政府大都很難收的全,甚至收不到,流民自然是收不到稅了,佃戶依附於豪強,屬於隱性人口,更難以收稅。

隨後地方豪強的勢力不斷擴張,甚至招兵買馬積累實力,而中央皇權的力量卻舉步維艱,對地方的控制不斷下降。

此時一旦遇上天災人禍,財政上不斷捉襟見肘的中央政府無力賑災或鎮壓叛亂,這樣,流民四起,兵荒馬亂,對於王朝的安全又造成新的威脅力量。

即使出現幾個中興皇帝,也最多給王朝延壽個幾十年,暫時緩解一下社會矛盾而已,最終還是死路一條。

如果皇帝強行重新分配土地、清查人口、奪取對基層的控制權,可行嗎?

不行,王莽試過了,得罪了所有的豪強勢力,最終群雄四起,他迅速垮掉了。

因為此時的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幾乎沒有了。你要麼安靜的等死,要麼快快的找死。

最終,來個什麼天災人禍的事情,點燃各種矛盾,狼煙四起,天下大亂,經過一番洗牌,又一個新王朝誕生了。

這期間,老的王朝死了,老的豪強也基本死光了,反正都輸了,當然也有個別豪強運氣好的能做新王朝的皇帝。


雲中史記


對於歷史上自漢以後很少基本沒有超過300年的朝代,普遍的認為是土地兼併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在古代不管是東西方土地的價值就類似能量守恆的終端,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或者即將打破,就是社會不穩定的開始,我們也必須要看到的是,由於社會的發展進步,土地兼併的進程和節奏因為生產資料的豐富和加快,無形之中對於朝代的更迭起到了推動作用。

其實也有一種不是太縝密的論調是,我國的宋朝其實已經是超過300年的朝代,並且它的滅亡原因主要也不是因為嚴重的土地兼併,因為結合宋朝的國情,它控制的版圖與其它大一統王朝還有著一定的區別,畢竟廣闊的北方土地他並不受控,這也造就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於工商業的發展是最為寬鬆的朝代。

不然每年對於周邊的歲幣本身就是非常消耗國力的事,只不過後來的偶然發生的一件事成了非常湊巧的滅國之戰,所以可以講宋朝要不是因為自己的國體有問題,不說超過周漢,至少國祚時間也是排在前面的,一個國家土地是根本沒有錯,但當政者若只拘泥於農耕文明,天天只在土地裡刨食,必然會走前代的老路,國家經濟的發展不說因為物質高度發展後帶來的奢侈滅亡之禍,至少找到國家稅收的另一個支柱才會更好的延續朝代體制。


長安小師爺


能關注到三個比較大的朝代的國運不過300年已經說明題主開始探索歷史背後的規律性和共性的東西了,確實很不錯。

如果提起朝代的持續時間問題,那就是所謂的歷史週期率的問題。每個朝代都有一個小週期,然後又組成了一個大的進程。

先說這三個朝代共性,唐朝中期有安史之亂,清朝中後期有太平天國,明朝中後期則有一個張居正改革。

為什麼把這三個事件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都是朝代中後期的重大事件,影響了整個朝代的歷史進程。

安史之亂和太平天國運動屬於土地矛盾集中爆發的最高形式,最後通過了戰爭方式解決。最終結果就是朝廷勝出,通過戰爭其實起到了緩解矛盾的作用,使得王朝壽命得以延長。張居正的改革,則是朝廷親自動手,進行了相對大幅度的革新,使得矛盾緩解,朝廷統治得以繼續。

那麼問題就是,這三個事件基本都發生在王朝持續150多年後的,那就是說一個王朝持續了150年左右,矛盾就會異常尖銳,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玉石俱焚。

因為一個朝代建立初期基本上都是屬於建設時代,而且皇帝多是能力較強,整個官僚體系屬於成長期,這就是所謂的政治清明。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土地屬於比較分散狀態,大部分自耕農是依然存在的。大量的自耕農存在,就是意味著大部分人有飯吃,有飯吃就意味著沒有人去造反,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為什麼又在朝廷中間的150年左右爆發危機呢?

原因就是大量的失業農民,他們失去了土地,他們幾乎無法生存,而且在這時候一般官僚體制都比較臃腫,行動和指揮效率十分低,已經無法對國家進行有效統治了。就這樣,一般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表面上看是爭取改朝換代,再往下面看是新的權利貴族去推到舊的權利貴族。最本質的就是:土地的重新劃分。只有通過土地的重新劃分,才能很大程度緩解社會矛盾。

也就是說基本上過了150年左右,矛盾就會十分集中的爆發一次。

很幸運,唐朝,清朝,明朝都扛過了朝代中期那一次,然後在100多年後的那次沒有扛過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任何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