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範》(第二期)

「政策解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第二期)

「政策解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第二期)

為指導餐飲服務提供者規範經營行為,落實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要求,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保證餐飲食品安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修訂了《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範》,將於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現對規範進行解讀,供大家學習參考。

問題1:《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範(修訂版)》有哪些主要內容?

新修訂的《規範》是指導餐飲服務提供者全面落實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範性文件和規章制度,切實承擔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有效防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風險。新修訂《規範》在體例上做了大幅度修訂,從章節體例調整為標準體例。新修訂《規範》的發佈形式,也從通知形式調整為公告形式。

新修訂《規範》分為主體和附件兩部分。主體部分包括總則、術語與定義、通用要求、建築場所與佈局、設施設備、原料管理、加工製作、供餐用餐與配送、檢驗檢測、清洗消毒、廢棄物管理、有害生物防制、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要求、文件和記錄等16項內容。附件共有13個。

問題2:請舉例說明一下與原《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範》相比較,新修訂的《規範》都有哪些主要調整。

一是完善了相關制度。新修訂《規範》遵循風險管理理念,增加了一些新制度、新要求,例如要求餐飲服務提供者建立並實施場所及設施設備定期清洗消毒維護校驗制度、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等,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主動防範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和監管形勢的發展,倡導採用“明廚亮灶”方式公開加工製作過程,公示食品的主要原料及其來源等。根據全國食物中毒發生的新規律、新特點,對禁止採購、貯存和使用亞硝酸鹽,使用甲醇等作為燃料應加入顏色進行警示,防止作為白酒誤飲等做了規定。

二是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新修訂《規範》對餐飲服務場所環境和設施設備的要求進行了很多微調,提高了硬件要求。例如,豐富了洗手設施要求。對洗手設施提出了洗手設施附近配備洗手液(皂)、消毒液、擦手紙、幹手器等要求。增添了有害生物防制設施設備要求。對滅蠅燈、鼠類誘捕設施、防蠅簾及風幕機等做出了具體規定。

三是強化了風險管理。新修訂《規範》更加關注從食品原料採購至餐食供應的過程管理,嚴防加工製作過程的食品安全風險,增補、完善、提高了許多管理要求。例如:

在冷藏、冷凍的溫度設定要求方面。將冷藏溫度的範圍從0℃~10℃調整為0℃~8℃,將冷凍溫度的範圍從0℃以下調整為宜低於-12℃。

在關鍵環節的過程控制要求方面。新修訂《規範》增補了食品解凍、食品油炸、高危易腐食品冷卻、餐飲外賣、供餐服務等關鍵環節的過程控制要求。

在重點環節的過程控制要求方面。例如,在加強原料進貨查驗管理方面,規定“查驗期間,儘可能減少食品的溫度變化。冷藏食品表面溫度與標籤標識的溫度要求不得超過+3℃,冷凍食品表面溫度不宜高於-9℃”。在強化原料貯存管理方面,要求“保存條件、保質期不明確的及開封后的,應根據食品品種、加工製作方式、包裝形式等針對性的確定適宜的保存條件和保存期限,並應建立嚴格的記錄制度來保證不存放和使用超期食品或原料,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在強化食品留樣方面,將食品留樣量從100g調整為125g。

在衛生管理要求方面。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調整了從業人員個人衛生要求,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規定“手部有傷口的從業人員,使用的創可貼宜顏色鮮明,並及時更換。佩戴一次性手套後,可從事非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佩戴的手錶、手鐲、手鍊、手串、戒指、耳環等飾物不得外露”。

以往部分餐飲服務單位對餐飲服務場所的環境衛生特別是衛生間衛生等不重視,消費者詬病較多。《規範》對強化衛生間衛生管理做出了新的規定,要求餐飲服務單位“定時清潔衛生間的設施、設備,並做好記錄和展示。保持衛生間地面、洗手池及檯面無積水、無汙物、無垃圾,便池內外無汙物、無積垢、沖水良好,衛生紙充足。營業期間,應開啟衛生間的排風裝置,衛生間內無異味”。

通過修訂,《規範》內容更全面,措施更具體,規定更細緻。

問題3:餐飲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眾多,素質參差不齊,多數餐食為手工加工製作,一旦從業人員加工製作不當,易引發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新修訂《規範》在強化從業人員管理方面,有哪些具體要求?請舉例說明。

主要從健康管理、培訓考核、人員衛生、手部清潔消毒、工作服管理等五個方面,強化從業人員管理。

一是強化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在健康證明方面,《規範》明確規定,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清潔操作區內的加工製作及切菜、配菜、烹飪、傳菜、餐飲具清洗消毒等)的從業人員,包括新入職和臨時的從業人員,必須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上崗。同時,上述從業人員應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必要時應進行臨時健康檢查。

在健康狀況動態管理方面,《規範》明確要求,患有發熱、腹瀉、咽部炎症等病症及皮膚有傷口或感染的從業人員,一是要主動向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報告,二是要暫停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三是必要時進行臨時健康檢查,待查明原因並將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治癒後方可重新上崗。為有效落實該項規定,《規範》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人員應每天對從業人員上崗前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

二是強化從業人員培訓考核。《規範》要求從業人員應經食品安全培訓考核合格後方可上崗,並對從業人員培訓考核的頻次、內容、形式和效果都作出了具體規定。其中,在培訓考核頻次方面,《規範》要求餐飲服務企業的從業人員應每年接受一次食品安全培訓考核,特定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從業人員應每半年接受一次食品安全培訓考核。在培訓考核內容方面,《規範》明確餐飲服務提供者應對從業人員培訓考核有關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知識、基礎知識及本單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工製作規程等。

三是強化從業人員個人衛生管理。從業人員個人衛生管理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內容。《規範》要求,在加工製作前和加工製作過程中,從業人員均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包括不得留長指甲、不得塗指甲油、穿著清潔的工作服、不得披散頭髮、飾物不得外露等。

《規範》對從業人員佩戴清潔的口罩進行了規範,除要求專間從業人員佩戴清潔的口罩外,還對專用操作區內從業人員佩戴清潔的口罩提出了要求。《規範》要求,專用操作區內從事現榨果蔬汁加工製作、果蔬拼盤加工製作、加工製作植物性冷食類食品(不含非發酵豆製品)、對預包裝食品進行簡單加工製作後食用、調製供消費者直接食用的調味料、備餐等的從業人員,必須佩戴清潔的口罩。

四是強化從業人員洗手消毒管理。《規範》規定,從業人員在加工製作食品前應洗淨手部,在加工製作過程中應保持手部清潔,在加工製作不同存在形式的食品前和清理環境衛生、接觸化學物品或不潔物品(落地的食品、餐廚廢棄物、錢幣、手機等)及咳嗽、打噴嚏及擤鼻涕後應重新洗淨手部。同時,《規範》明確了從業人員應在洗手後消毒手部的情形。

五是強化從業人員工作服管理。《規範》對工作服的顏色、清洗更換、存放等都做出了規定。《規範》要求,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從業人員,其工作服宜每天清洗更換;受到汙染後,應及時更換;食品處理區內加工製作食品的從業人員使用衛生間前,應更換工作服;離開專間時,應脫去專間專用工作服。同時,《規範》要求,清潔操作區與其他操作區從業人員的工作服應有明顯的顏色或標識區分。

問題4:加強原料管理是餐飲服務提供者防控食品安全風險的重要措施。《規範》在強化原料(包含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採購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規定?請舉例說明。

《規範》從原料採購、原料運輸、進貨查驗、原料貯存等四個方面對餐飲服務提供者嚴防嚴管嚴控原料食品安全風險做出了明確規定。

一是加強原料採購管理。《規範》明確,餐飲服務提供者選擇的供貨者應具有合法資質。其中,特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建立供貨商評價和退出機制,對供貨商的食品安全狀況等進行評價,將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的列入供貨商名錄,及時更換不符合要求的供貨商。特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自行或委託第三方機構定期對供貨商食品安全狀況進行現場評價。

二是加強原料運輸管理。運輸前,餐飲服務提供者應對運輸車輛或容器進行清潔,防止食品受到汙染。運輸過程中,一方面,餐飲服務提供者應保證運輸食品的溫度、溼度符合相關食品安全要求;另一方面,餐飲服務提供者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受到汙染。食品與非食品、不同類型的食品原料(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產品)應分隔,食品包裝完整、清潔。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混裝運輸,運輸食品和運輸有毒有害物品的車輛不得混用。

三是加強進貨查驗管理。餐飲服務提供者要做好原料的隨貨證明文件查驗、外觀查驗和溫度查驗。在隨貨證明文件查驗方面,餐飲服務提供者要查驗食品生產經營者等的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文件等。採購畜禽肉類的,還應查驗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採購豬肉的,還應查驗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在外觀查驗方面,要保證採購的預包裝食品的包裝完整、清潔、無破損,標識與內容物一致;冷凍食品無解凍後再次冷凍情形;具有正常的感官性狀;食品標籤標識符合相關要求;食品在保質期內。在溫度查驗方面,餐飲服務提供者要儘可能減少查驗期間食品的溫度變化,冷藏食品表面溫度與標籤標識的溫度要求不得超過+3℃,冷凍食品表面溫度不宜高於-9℃。

四是加強原料貯存管理。《規範》強調,要按照食品安全要求貯存原料。有明確的保存條件和保質期的,應按照保存條件和保質期貯存。保存條件、保質期不明確的及開封后的,應根據食品品種、加工製作方式、包裝形式等針對性的確定適宜的保存條件和保存期限,並應建立嚴格的記錄制度來保證不存放和使用超期食品或原料,防止食品腐敗變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